朱元璋 蓝玉案,朱元璋作为

朱元璋发动“蓝玉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王朝政治?网友提问:朱元璋发动“蓝玉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王朝政治?优质回答:“蓝玉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害功臣宿将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在明王朝“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

用户问题:

朱元璋发动“蓝宝石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王朝政治?

出色的回答:

“蓝宝石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杀死一位英雄和一位老兵的最著名的案件之一。明代孔隐、胡、四案中,对明代历史的影响仅次于胡。如果说朱元璋发动“胡案”是为了肃清明朝的文官和官员,打击朋党在淮西的影响,那么朱元璋发动“蓝宝石案”则是为了彻底铲除开国将领的嚣张势力,消除权力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胡案”“蓝宝石案”是朱元璋为强化皇权专制而采取的政治措施,是古代帝王残暴手段的典型表现。两案结束后,朱元璋将朝鲜政权和军事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将专制皇权推向了顶峰。

“蓝宝石案”极其惨烈,主犯蓝宝石被整个人皮剥掉,取名“离开全身”。蓝玉一案,我杀了、侯、牵连被杀的一万五千多人。"元恭的老将军们一个接一个地竭尽全力。"

和胡案一样,“蓝玉案”被认为是谋反案,但蓝玉真的是谋反案吗?“海蓝宝石案”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蓝宝石案”不仅仅是开国将军们因谋反而受到惩罚。案件背后,有着明朝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也有着皇权与一般权力复杂矛盾的秘密。

蓝雨(剧照)

第一,成绩突出,地位显赫,自尊心强。

蓝玉刚参军时,在开平王常遇春的帐下担任管峻巡抚。他非常勇敢。当他领导军队时,他总是赢得战斗。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他。因为战功显赫,蓝玉从管峻镇的巡抚晋升为千家将,再到都督府任职。

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随西征将军傅友德赴四川攻克锦里(今四川成都);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出兵大漠地区,蓝玉成为徐达率领的中路军先锋官。蓝玉领兵出雁门关后,在叶马川(今克鲁伦河)打败了库阔帖木儿,又在图拉河(今图拉河)打败了库阔军队。吴鸿七年(1374年),蓝玉独自率军攻占星河(今河北张北),俘虏了包括元朝公爵李在内的59人;吴鸿十一年(1378年),蓝玉和沐英共同征服了西番的叛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部队返朝不久,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世袭爵位。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蓝玉跟随南征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明军三十万南征云南。蓝玉、沐英率领的东路军部分士兵围攻昆明,元朝右丞官刚出城投降,盘踞云南的残余元军立即被消灭。此后,蓝玉率军攻占大理,并在平章、袁婷、曲靖等地攻占了达里玛。王曦梁在逃跑的路上牺牲了,明军把整个云南的领土都打下来了。蓝玉因服兵役出色,领了五百石的俸禄,女儿被封为蜀王朱春飞。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被朱元璋拜为左副将军,并与盛丰将军一起去元秋那霸北伐。当大军到达通州(今北京)时,得知有元兵驻扎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州索布力嘎),便派蓝玉领兵在雪天攻打庆州,杀死平章国来,攻下国来之子布朗西,并攻下的许多军队。蓝玉率领军队追求胜利,走近金山(今吉林双辽

此时,元顺帝的孙子托古寺帖木儿即位,经常派兵骚扰要塞。蓝玉率领明军北伐,军队再次逼近庆州。蓝玉发现托古寺帖木儿在渔海(今贝尔湖)中,于是率军日夜走险路来到距渔海约40里的白眼井,却不见敌兵踪影。蓝玉想领兵回后。蓝玉立刻同意了。随后,蓝玉带领战士们连夜赶往南边的渔船。蓝玉发现敌营在渔海东北80余里后,立即命王弼为前锋,率领骑兵突袭敌营。

元军料定明军缺粮缺水,不敢贸然远攻,所以防备十分松懈。而且,王弼突袭的那天,风势强劲,尘土飞扬,元军没有察觉到明军的突袭。王弼的骑兵突然袭击了元军的营地。元军惊恐万分,火速投入战斗,很快就被明军的突袭者击败。元秋蛮子和其他人被杀,他所有的人都减少了。只有托古寺帖木儿、天宝奴王子等数十名骑手逃脱。蓝玉立即派出精锐骑兵追击。虽然没能攻下托古思帖木儿,但也在第二名攻下了宝奴、嫔妃、公主等百余人。后来在追击中,俘虏了吴望多尔、戴望达力马、平章等官员3000余人,男女7.7万余人。缴获大量珍宝、印章、金银印章等物品,以及马、骆驼、牛羊等15万余匹。

蓝玉在这次北伐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个好消息也传到了北京。朱元璋喜出望外,给了一封信奖励北伐的士兵。朱元璋很乐意把蓝玉比作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随后,蓝玉攻占了哈拉张营,收获了6万人和牲畜。班主任回朝后,蓝玉被朱元璋封为郭亮公爵。

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奉命阻止南征北战,并扩大战功。他负责监督和修复四川城市。接着,他平定了南蛮市南和第二公司的叛乱,然后平定了都匀(今贵州)和平定了分散的毛洞等。之后,蓝玉奉命率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将士,收复逃出的孙,攻占西番之地,攻克建昌都督岳麓帖木儿,将岳麓父子缉拿京城处死。本来蓝玉想在当地招兵攻打多干、百义,但由于朱元璋不准,没能成行,所以蓝玉只好将部队迁回朝鲜。

海蓝宝石继续通过不断的功勋得到提升。他是明朝的一位勇猛善战的战士。他几乎是无敌的。因北伐大败元军,被封为梁王。去中山王徐达和开平王常玉春。

世之后,主要是由蓝玉统领明朝大军去进行对外征战的,蓝玉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他因战功显赫而颇得朱元璋的赞赏和喜爱,他长期握有兵权,威权显赫。

可是,显赫的战功和皇帝的宠爱,使蓝玉逐渐变得目空一切,他恣意骄横、飞扬跋扈,干了不少无法无天、横行霸道的事。

比如,蓝玉在击败元军之后,他竟然威逼元主的妃子,占有了她,致使元妃羞愧自杀。此事让朱元璋对蓝玉非常气愤,因为蓝玉损害了明军的声誉。原本朱元璋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为蓝玉逼占元妃子的事,便改封他为“凉国公”。

再如,在皇帝宴请群臣的酒宴上,蓝玉常常口出傲语,趾高气扬、旁若无人。在军中,蓝玉独揽将校升降大权,狂妄自大,似乎军队是蓝玉的而不是朝廷的。

又如,蓝玉西征班师回朝之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职位已很高,但他乃不满足,他不甘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成了太子太傅还满腹牢骚,赌气地表示:“难道本将军就不能当太师吗?”蓝玉的狂妄骄横之举让朱元璋十分反感,此后,蓝玉上奏的建议,大都被朱元璋否决了,蓝玉也因此心存不满,认为明太祖对他有疑心。

还有,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将领没有及时开门迎接,蓝玉竟然纵兵毁关,破关门而入,此属于不轨之举,朱元璋知道后,心里对他非常不满。

此外,蓝玉在各处蓄养了很多庄奴,他还大肆收养义子,据说其义子多达数百人;他放任家人和亲信侵占民田、滥杀无辜、横行霸道。他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时,他竟将御史驱逐。

总之,蓝玉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无法无天,而这些狂妄无比的行为日后成了“蓝玉案”的罪行依据。

蓝玉与朱元璋(剧照)

第二,太子早逝,政局大变,功勋武将地位成悬

立朝初期,朱元璋可谓志得意满,他不但占有了天下,成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他有了让他很满意的明王朝未来的继位者,太子朱标的表现让他感很满意,很欣慰。

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的家中,当时,朱元璋正攻打南京,据说,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出生后,很高兴的跑到山上题了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后来,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朱标为世子,朱元璋令博学的宋濂教育朱标学习经传,朱标从年少时便得到宋濂等博学鸿儒的悉心教导。明太祖对朱标也常亲自教导,对朱标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立朱标为皇太子,使朱标正式成为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他对弟弟们十分疼爱。他的弟弟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多次犯错,当朱元璋欲对其处罚时,朱标屡屡从中调和求情,使他的弟弟们免受责罚。朱标仁善宽和使他在诸王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朱元璋很宠爱和信任朱标,他为东宫专门设了府僚,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功臣元勋辅佐朱标。朱元璋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是为了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时,让太子能顺利监国;使朱标在重臣名将的辅佐下,能学习和积累治国经验。当时,朱标身边都是明朝第一等级的重臣在辅佐,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朱标监国,其辅臣等级之高,堪与朱元璋执政时相媲美。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遂令一切政事先呈太子处理,而后奏闻。显然,朱元璋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其实,朱标的性格与他老爸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脾气粗暴、心性狡诈,而朱标却温文尔雅、心地善良。朱标生于帝王之家,却无纨绔、骄横之习。朱标疼爱弟弟,尊敬老师,尊重大臣,温和善良。朱标见朱元璋杀伐狠辣,常劝朱元璋要行宽仁之政。

朱标初学理政时有重臣名将辅佐,他做储君多年,形成了一定的执政经验,朝中群臣皆愿听命于他,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一位非常合格的继承者。

朱标温和善良的性格很适合于当战乱之后的皇帝,但是,对此,以兵马夺天下的朱元璋却有所担忧,他担心太子的宽厚善良不足以执掌皇权,于是,朱元璋除了为朱标安排了宋濂等博学鸿儒对他进行教育和辅佐之外,还特别为朱标安排了当时第一流的武将们作为其军事班底。

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为了给朱标留下一个稳定安宁的王朝,他尽力清除北元的残余势力,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接着,朱元璋以朱标的姻亲为纽带,以常遇春、蓝玉为主要领头人,为朱标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武人集团,以关中地区的天险地形为屏障,为朱标准备好了应对来自岭北的威胁。

朱元璋对帝王掌控兵权之术了然于心,他之所以为朱标组建了武人集团,其用意很深,北平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以及漕运之便,是当时明王朝攘夷藩王坐镇的军事重镇,需要由强势的藩王来镇守,而朱棣长期负责镇守北平,他雄才大略,作战经验丰富,在藩王中,朱棣是最强势的。善良温和的朱标将来即位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武人集团的辅佐,朱元璋担心朱标无法坐稳皇帝之位。

其实,燕王朱棣对皇位的潜在威胁连蓝玉都看出来了,有一次,蓝玉从蒙古班师回朝,他提醒太子朱标说:“末将观燕王朱棣在其封地之举动,宛如皇帝一般无二,燕王非凡人也,末将令人观其相,燕王有帝王之相,太子务必当心!”朱标听后,对蓝玉说:“燕王对本宫甚为恭敬,绝无反意。”蓝玉对朱标说:“末将深受太子恩惠,故密告此紧要之事,若末将之言不灵,乃是末将多虑了!”朱标不再言语。

朱元璋深谙帝王权谋,为朱标思虑周全,可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太子朱标却壮年早逝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原本他对于朱标作为继任者是很满意和很放心的,而在朱标死后,政局起了很大的变化。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也曾想过让雄才大略的朱棣成为储君,但他担心传位于朱棣有背于立嫡原则,担心群臣反对,也担心皇室内乱,所以,他决定让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来继承皇位。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作为辅佐朱标的武人集团的重要人物,蓝玉和朱标的关系很好,虽然是蓝玉很傲气,但是,他对朱标是很忠诚和服从的,可是,朱标死了,局势变了,蓝玉居功自傲、专横跋扈的性格显然不是朱标年轻的儿子朱允文所能镇得住的,也是朱元璋所担忧的。

原本,朱元璋为朱标组合了常遇春、蓝玉等武人集团,其目的是辅佐储君,为将来朱标即位保驾护航,可是,朱标死了,辅佐朱标的武人集团是不甘服服帖帖地辅佐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的,于是,辅佐的力量变成威胁的力量,特别是骄横霸道、目中无人的蓝玉,对朱允炆稳坐帝位是不利的,于是,为朱允炆将来考虑,朱元璋不得不为已成他的眼中钉、肉中刺的蓝玉下手,蓝玉及原来太子的武人集团,还能保持安全吗?

蓝玉(剧照)

第三,被告发谋反,惨遭剥皮,受牵连而被诛者达一万五千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其谋反,蓝玉下狱被鞫讯,他虽没有招供谋反,但其他人的审讯记录却称其为谋反主谋,认为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密谋造反,他们筹谋着等朱元璋于孟春正月亲自去耕田时,在耕种仪式上发动叛乱。

朱元璋当时年纪大了,正为继任者维护和巩固皇权而焦虑不安,看完审讯记录后,他既愤怒又担忧,立即下旨,将涉案者逮捕下狱。依刑律,谋逆之罪当被凌迟处死,朱元璋念蓝玉军功卓著,且与他的儿女有姻亲关系,便放宽处置。于是,刽子手把蓝玉将军全身整张人皮剥了下来,这表示皇恩浩荡,给蓝玉留了“全尸”,事后,蓝玉的人皮被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作“留念”。据说,后来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时,在蜀王府祭堂里还发现了蓝玉人皮这一极为罕见的“文物”。蓝玉被剥皮之后,其家三族,全被诛杀。

蓝玉一案,株连蔓延很广,被诛杀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者多达一万五千多人。朱元璋将“蓝玉案”视为是他的政治成就,他将其案以手诏布告天下,并列为“爰书”(司法文书),将蓝玉等列入《逆臣录》。

朱元璋(剧照)

第四,谋反是真或是假?蓝玉是罪有应得还是蒙受大冤?

《明史》《明太祖实录》对“蓝玉案”中涉案者的谋反原因都有记载,但所述皆很简单。蓝玉谋反的主要原因被归为两项:一是蓝玉认为自己功勋卓著,而官位不相匹配,他对自己官位居于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后而不满,牢骚满腹,遂生谋反之意;二是后期蓝玉向朱元璋上奏时,经常不被准许,蓝玉感到明太祖已经对他生有疑心,他当心被处置,所以起了谋反之念。

显然,这两部史书所记述的关于蓝玉谋反的原因太简单了,很难说明蓝玉真的有谋反的事实。后来,《逆臣录》中所记载的审讯供状可作为补充。《逆臣录》关于蓝玉谋反原因的记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中山王徐达和开平王常遇春去世之后,蓝玉作为总兵官,执掌朝廷兵权,且他一贯狂妄自大、肆意妄为,有造反的实力,造反似乎很符合他的性格。

二是当时朱元璋已身患重病,而太子朱标去世不久,皇太孙朱允炆年纪尚小,蓝玉虽惧怕朱元璋,与朱标关系很好,但对于病重的朱元璋和年少的朱允炆,他已不愿被约束,这让他有了谋反的可能性。

三是蓝玉常年南征北伐,有胆识有韬略,在军中威望极高,他原属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在审讯供词中就有不少府军诸卫的头领被认为参与谋反活动。

四是靖宁侯叶升是蓝玉的姻亲,他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而朱元璋斩杀,“胡案”牵连甚广,蓝玉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感,心生恐惧,感到与其被杀,不如谋反一搏。

可是,把《明史》《明太祖实录》《逆臣录》的记述总起来看,并没有能找出蓝玉有实施谋反的确凿证据,而只有对于蓝玉谋反的想法和筹划的一些推论。这即是说,蓝玉只有谋反的可能性,而没有谋反的现实性。此外,蓝玉在府中乖乖被逮捕入狱,并没有发现谋反行动的迹象,而且,其部属亲信将领和死党也没有任何行动。还有,蓝玉并未招供自己谋反,别人的供词多为推论,不足为证;此外,审讯记录中却有谋反日期,但在蓝玉被捕前,凉国公府邸门前依然门庭若市,不少官员前来拜访,若是有谋反风声,官员们一定是避之不及的。可见,蓝玉即便有谋反的想法也没有谋反的行动,锦衣卫指挥蒋瓛等告发蓝玉谋反多半是诬告。

其实,“蓝玉案”最大的可能性是:

其一,蓝玉鉴于“胡惟庸案”牵连很广的可怕后果,特别是他的姻亲叶升受牵连被斩杀之后,蓝玉感到恐惧,加上当时朱元璋病重,他便有了谋反的想法,但并没有付之实际行动。

其二,之前胡惟庸权倾朝野时,有不少人去奉承、巴结胡惟庸,而“胡惟庸案”之后,朝中不少人为了寻找新靠山,便常进入凉国公府邸,但这被诬告者认为是与蓝玉密谋造反,而“胡案”之后,朱元璋对朝局不稳心有疑虑,而且他又老谋深算,面对骄横自大、不守臣礼的蓝玉,担心其兵权重而谋反,于是,朱元璋先发制人,及时逮捕了蓝玉,并清洗与之密切关联的文臣武将,一举歼灭蓝玉及其党羽。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太子朱标死了,朝廷局势变了,朱允炆成了储君,而作为辅佐朱标的武人集团的重要人物,蓝玉居功自傲、专横跋扈,常不守君臣之礼,且手握兵权,军中威望很高,这已构成了对朱允炆很严重的潜在威胁,朱元璋在生前必须为朱允炆预先做好保驾护航的军事准备,于是,便将蓝玉的谋反动机作为有谋反行动来问罪,并以蓝玉谋反为借口,将对朱允炆有潜在威胁的所有功勋武将都清理干净,朱元璋实际上是以“蓝玉案”为借口,清除对皇权有威胁的武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朱氏皇权的专制统治,保证朱氏执掌皇权的持续性。

当然,从蓝玉居功自傲、专横跋扈、目中无人、轻视皇威等桀骜不驯的表现来看,蓝玉被问罪杀害是由他自己招惹来的,有其罪有应得的一面。但是,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剥皮,灭其三族,并牵连很广,这使“蓝玉案”酿成了巨大的冤情,这是朱元璋为了巩固专制皇权杀戮功勋名将的暴君举动,是应该被谴责的。

最后,引一段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蔡东藩对蓝玉的评价,这评价很值得注意,蔡东藩说:

“蓝玉与沐英,同事疆场,为明立勋,不一而足。捕鱼儿海一役,谋虽出于王弼,而从善如流,不为无功。自是残元余孽,陵夷衰微,数十年无边患,谁谓玉不足道者?乃身邀宠眷,志满气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复不能恭让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颈就戮。明虽负德,蓝亦辜恩。藉非然者,玉氏子孙,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后相照,一则食报身后,一则族灭生前,后之君子,可以知所处矣。”(参看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蓝玉案,整个洪武四大案(除了空印案)之外,都是同一个逻辑,那就是兔死狗烹。如果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对自己子孙呵护有加的朱元璋,必须为他的后代扫清障碍。

蓝玉是洪武后期帝国军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在开国六功臣逐渐凋零以后,他成了军队里面最有能力的存在。而给他扣的帽子也很简单,就是谋反,这个用烂了的借口。

其实蓝玉哪有可能造反?历来史学家早就把朱元璋这个蹩脚的借口批驳得一无是处,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杀功臣对他真的有好处吗?

朱元璋这么杀功臣,是出于三个因素:

1、兔死狗烹式的不信任。他朱元璋就是个庙里的孤儿,靠着天下大势和个人能力坐上了皇帝的位子,他很担心这些老兄弟们有一天会和他一样造了自己的反。而每朝每代王朝的覆灭,几乎都是贵族集团作乱所起的根本性作用,所以他必须干掉这些人以确保江山稳固;

2、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这些牛气哄哄的功臣宿将,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镇得住,朱标也许能镇得住,可朱允炆嘴上没毛,他怎么镇得住?相比之下,还是朱家三代目的叔叔们更加靠谱,而这些功臣,到底不过是外姓,没那么靠得住。

3、对官员集团本身的不信任。朱元璋的出身非常苦,而完成他早年家破人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元朝官员的贪婪和腐败。因此,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终其一生,对官员集团都带有本能的痛恨,这种早年形成的意识很难改变,也最终造成了洪武朝血流成河的惨剧。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

世间流传不少朱皇帝的画像,有幅长满麻痘的,有张似马似驴变形的脸,肯定也有一帧慈眉善目威严的画像。究竟那张才是真实地他,至今是个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朱元璋亲自发动导演的"蓝玉案",他真正的面目,就是要使朱家皇权更加绝对专制,就是要使皇帝之权进一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消除任何他自己认为潜在的威胁,那怕是一丝羽片飞过也不行。再高的勋臣,再亲的孙儿,只要他认为是到了剪除的时候,手腕决不会有一小会儿颤抖。这不是他背面隐藏的什么皇权政治,而是他昼思梦想,天天要做,可以冠冕堂皇告诉你的所谓皇权政治。我就是天下,我就是这世间一切主宰,没有谁能高过我,臣吗?民吗?不过是我屠宰场上牲畜,祭祀坛上的供品。需要在我一念之间,别以为你是谁。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29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