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孔融和曹操是什么关系?
出色的回答:
曹操和孔融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个是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是著名的人物,性格上有冲突。我认为还有一个更致命的政治理想冲突,这也是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因。以下是我这两天写的两篇关于曹操与孔融关系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三国:不死就不死?杀曹操孔融其实没那么简单。
街巷里谈历史,饭后谈三国。公元208年9月26日,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被曹操杀害,享年56岁。
时光飞逝,过去的都浪费了。虽然时间跨越了1800年,孔融今天的名气还是和当年一样。
“四岁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十岁“大也来不及”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临近六十岁,失去生命,被市场抛弃的命运更加尴尬。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有人说孔融的死是诅咒,他罪有应得。也有人说孔融的死是快嘴,他太过分了,不死就不死。也有人说,孔融之死是一枪爆头,他面前的椽子先烂了,成了士人集团的替罪羊。
事情变了,所以我要问,是这样吗?号码
孔融的死没那么简单。
曹操杀孔融不是因为谁,什么,什么争吵,什么怨恨,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记仇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压倒大象的每一根稻草
孔融真是个狠毒的人。有什么意见可以好好提出来。这难道不是说实话的好方法吗?
不要。不,不是的。这样更没有人情味,更有纪律性。
名人要有名人风范,语言要有魅力,辩论要有艺术性,追求要与众不同,方式要鹤立鸡群,形象要独立。
孔融与曹操的每一次相遇,基本都达到了以上五点,可谓完美而讽刺。
然而,曹操被打败了,并牢记在心。曹操写下的每一笔帐,都成了压倒孔融的“每一根稻草”。
曹操攻取邺城时,太子曹丕偷偷娶了袁的妻子甄氏为妻。这是一个隐藏的问题。孔融得知后,故意上书曹操,讽刺和祝贺他,并编造了一个虚假的典故,说:“王武把皇位割下来,由妲己送给周公。”
读过很多书的曹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典故,于是就写信给孔融,问它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击中了孔融的圈套。孔融说:“你想想今天曹公做了什么,王武得了朝戈,应该把纣王的妃子妲己给了弟弟周公。”曹操几乎半死不活。孔子的舌头是什么毒!
因为天下大乱,粮食短缺,曹操颁布了禁止令。夏杰、商周劝世人因饮酒而死,孔融告诉曹操,夏杰、商周也因女人而死。为什么不禁止谈恋爱结婚生子?曹操对孔融的狡辩,实在令人痛心。
说话尖酸刻薄的孔融,每次都用这种方式侮辱挑衅曹操,与龙林作对,冒很大风险。
有人说这是孔融之死。如果他不做,他就不会死。不,没有现实的利益,孔融是不会死在曹操面前的,因为曹操是一个政治家,他只看利益,只讲有用无用,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和心情而杀人。
我不是说曹操不在乎孔融的这些儿童游戏,而是曹操真的不在乎。每次孔融成功,曹操都是一笑置之或者忍辱负重。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林,为袁绍写了一篇檄文,骂曹操祖上八代。曹操还是让陈林的高官得坐,美女得捧。
这些小恩怨虽然不是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因,但却是曹操杀孔融的“每一根稻草”。
雪崩前的雪花
建安十三年七月,即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准备夺取荆州,这是他一生的一项伟大事业
自从半年前在邺城附近挖玄武湖,造船练兵以来,他每天在晨光中看着来自北方的勇士们辛苦的操练,直到夕阳满空他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他面前的一切都是他的希望。
曹操心里想,打仗前不应该有什么差错。
敌人的闲言碎语并不可怕,是他们临死前的哀嚎,说他们是汉朝的贼,要废掉汉朝,自立门户。这是老生常谈,不会是气候。
自从我向上帝发誓后,这些诽谤的声音从未停止过。如果我关心这些事情,我应该退休去山里,种花种草,钓鱼和喝茶。
外面没什么好担心的,里面也不应该有打扰的因素。迷茫,我真的疯了,我才54岁。我怎么差点忘了哥哥孔融?他比我大两岁,应该56岁。
去年建安十二年,也是七八月,我北伐乌桓时,孔融写信嘲讽我,说乌桓苦寒之地,寸草不生,也值得我苦心经营。他还问我为什么不亲手杀了苏武所有偷牛羊的贼。我对那些轻蔑的话感到很不舒服。
我在五环的战斗打得很辛苦。当时我的主力还没有到前线,很多人还在后方。我军在白浪山遇到敌人,士兵们非常害怕。最初,一群学者反对它多于支持它。若不是张辽将军的妥善指挥,恐怕早就命丧异乡了。
你想用这个做什么?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这群只会夸夸其谈的文人骚客,知道打架的危险。结果只有一口气和一口气之间。如果他们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们将注定失败。嘿,算了吧。我无法和他们解释清楚。
孔融嘲笑我,我忍得住。这些年不是都过去了吗?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名人,
代表着士人集团的心声,我要允许反对的声音存在,能时刻地匡正我自己不是很好吗?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点不行,我马上就要和将士们一起出征了,他如果灭我军威,乱我军心,我是不能忍的。殊不知打仗最要紧的就是士气。
我虽然不知道这一次我的老朋友又要发表什么具体的高论。但是我想肯定不是什么祝我凯旋的话,保险起见还是找个理由把他杀掉吧,对不起了孔哥哥,I'm,sorry.
曹操对孔融这次必要的担心终于凝结成了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落到了心头。此之前他的心也早已被孔融常年的万里雪飘凝结成了千里冰封,再也没有办法融化消解了,万丈高山唯余茫茫……
杀一震百的政治呼唤
公元208年,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他再也不需要名士的政治点缀了,也就不需要忍受名士的指指点点了。
曹操恰如其时地给孔融写了一封信。警告孔融,说我曹操没什么本事,但是收拾那些以浮华夸口为能的喷子、键盘侠,却特别有一套,而且办法还很多,你孔融看着办吧。
【后汉书记,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的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孔大名士岂是吓大的,这爱说的毛病死也不能改呀,黄土只要不埋到头皮上,光剩个嘴我也得跟你嘚吧嘚吧呀。我呸!吓唬我,玩去!爱咋咋地!
曹操在给孔融写这封信的时候,其实已经抱定了必杀孔融的决心。
这是一次政治要求的呼唤,他要在那些不服管教的士人面前立威,擒贼擒王,孔融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人选。
总结和思考
孔融不是作死的,但的确跟作有关系。
他的死很复杂,有机缘巧合的部分,是一个忍无可忍的爆发,碰上了一个恰如其来的政治呼唤。
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交织盘桓,集腋成裘,促成了曹操杀孔融而后快的悲惨结局。
孔融死后留了一首临终诗,其中有两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可以窥见孔融死的时候很从容。
网上对于孔融之死的看法,多趋向于祸从口出的观点,并以此教育世人,要谨言慎行,提高情商,避免招口舌之祸。
这个观点我不愿苟同,温柔谨行,恭色逊言或许可以取悦于上司,取媚于领导,取宠于亲朋,然天下若无狷狂耿介之士,世间何来忠正亮直之风?
史话三国:浅谈政治理想冲突下的曹操和孔融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引言: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迫使当局解除党锢之祸,士人集团如脱笼之鸟,迅速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面对国家罹难,天下混乱的局势,出身各异的有识之士,各怀理想抱负,积极投入到书写历史的浪潮中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其中有两位年龄相仿的青年格外耀眼,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孔融。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沧海茫茫,任尔翱翔!
曹操与孔融只差两岁。一位是清流派士人中的精英,一位是浊流派士人中的翘楚。
东汉末年的士人集团分为多个派别,主要有清流派、浊流派和隐逸派,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士人集团则主要是清、浊两派。清流派自命为儒家正统,来源清正,思想高洁,坚持道统思想,比如祢衡、杨修、孔融。浊流派狭义上特指因宦竖、外戚的关系出仕为官,比如曹操、何进。清浊又并非泾渭分明,在某些时期有相互转化的情形,比如荀彧、荀攸原本可以称之为清流,委身于曹府政治后,多被世人认为是浊流。曹操因祖父曹腾为宦官所以出身浊流,他努力摆脱浊流,与宦官划清界限,曾与张让等宦官集团对抗,棒杀大宦官蹇硕的叔叔,那一时期曹操也可以称之为清流。这种士人派系的分法权不可当真,清流、隐逸多属自命,浊流则多为他称,是清是浊当由世人评议。
姚河水与黄河水在刘家峡的交汇处泾渭分明。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杀孔融这段公案历来惹人关注,观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有道理。山不让尘乃成其高,海不辞盈方有其阔。以下请允许我以《浅谈政治理想冲突下的曹操和孔融》为题,分享历史故事,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孔融字文举,生于公元153年。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戎马一生,务实求变。个人政治理想一直跟随着人生境遇的改变而时时调整。
孔融是一位性格桀骜的文士,理想主义,目无下尘。负气一生虽未得伸展,但个人政治理想却从未因时移境迁而有所改变。
天涯海角,初心不改!
孔融和曹操固然存在着人物性格上的根本冲突,但是如果没有政治理想的交集和冲突,大抵会相安无事,甚至可能成为极好的朋友。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孔融写给曹操的一封替友求生信管窥一斑。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透过孔融这封《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时光流逝,知己凋零的无限悲伤感慨,以此也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是把曹操引为知己的。
奈何造化弄人,政治家有他绕不过的现实利益考虑,文人又有他绝不屈从的风骨坚持,注定了政治理想这一根本矛盾,一旦形成冲突,二人就只能陷入无法挽回的绝境。
泰山压于顶,永远不变的是文人的脊梁和风骨!
孔融卒于公元208年,这封《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写在公元204年,为何仅仅四年后曹操就把孔融刑之于市?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只能是政治理想冲突所导致的政治矛盾关系升级所致,而绝无因人格冲突所引发的私人恩怨升级而被杀于市的可能。
以下一起走进曹操和孔融的历史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
公元188年至公元192年,汉末的政治局势是黄巾余部复起,董卓擅行废立,祸乱京师,劫持汉献帝西迁,霸权主政。
这一时期的曹操和孔融的政治理想一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来匡复汉室、重振朝纲。
当前二人所面对的政治境遇和政治任务也基本一样,都要先讨逆平叛,消灭黄巾军,再聚合义兵西进,靖难勤王。
此时曹操和孔融的关系是平淡如镜湖秋月,互不相干、同心平叛、各显神通。至于相互之间是否存在竞业夺功之心,则不得而知。
心平如湖水,情淡如月影
然而因为这一时期政局混乱,主要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政治、军事能力,曹操的表现是可圈可点,而孔融的表现却是糟糕透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记载:【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
如果能这样彼此无怨,平和安静地交往下去,也是极好的。但是投身于历史的长河,历史就有它自己的选择。
历史给了曹操无限的希望,却给了孔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何事秋风悲画扇
公元192年到公元196年,董卓被吕布诛杀,董卓余部李傕和郭汜纠合残兵挟持汉献帝作乱长安,对抗义兵。原讨卓联军,各存异心,割据分散,相互攻伐,已经无暇顾及汉献帝,也就无意西向。
曹操和袁绍两部实力在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
这四年的时间里,曹操和孔融都经历了很多,逐步地认清了当今的天下形势和自己,并开始重新审视思考各自当初的政治理想,和规划当前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
思考人生前是需要在水里冷静一下,而不是要玩手机……
孔融因为屡战屡败,知道了自己不是领兵征伐的那块料。他很想到西京长安赢回汉献帝,在公元192年到公元194年的两年时间里他也曾尝试过很多次的努力,然而终究因为实力不济,未能成功。
现实就是这么地不如人意,他只有把内心的苦水暂时吞咽,转移方向,曲线救帝,把自己当前迎回圣上的艰巨政治任务寄托在袁绍和曹操身上。
孔融《六言诗》: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孔融也知道,袁、曹二人目前正在考虑的是如何尽快消灭对方,根本无心汉室。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孔融可以时刻地写信提醒袁、曹,要忠心献帝,匡扶汉室,但终究不能去投靠求助于他们,乱世纷纷的他始终以汉臣自居。文人之志可屈,然汉臣名节不可失!
《后汉书》记载:【时,袁、曹方盛,而融无所协附。左丞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
这就尴尬了,孔融的政治理想和当前的政治任务,迫切需要袁、曹这样的军事实力派来帮助他实现,否则就是空想,只能幻灭。
孔融只有等待袁、曹自己的醒悟,只有他们主动提起迎接圣驾,尊王奉汉,他才会欣然相附。
等闲变却故人心
漫长的等待是一种无尽的煎熬,孔融不能让自己闲下来。他发挥特长,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教育事业,宣教民众,传播儒学思想,向朝廷举贤进士。
煎熬虽久,但孔融的政治理想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他的内心还在时刻想着匡复汉室、重振朝纲。
这就是孔融做为一个大名士的理想主义气质,别人眼里的不识时务,恰恰是自己心中的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孔融独步舞林的骄傲,谁也学不到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记载:【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此时期的曹操却迥然不同,因为军事实力的逐步壮大,他看到了割据称雄,图霸王业的希望,也看到了大汉王朝再也没有匡复的可能,当初的政治理想已然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曹操因时制宜地调整了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先雄踞河北,再南向争锋,图霸天下。
曾经匡复汉室,重振朝纲的政治理想,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成了文书交流和对外宣扬的公关措词。
也许此时的曹操回想曾经的政治理想会觉得那时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也未可知。
河北碣石山,传说曹操曾在此赋咏名作《观沧海》
曹操因为政治理想的转变,政治任务也随之调整,不再是靖难勤王,而是如何在群雄兼并中胜出。策略上除了招募兵勇,扩大实力以外,他还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士人集团。
孔融的政治理想没有变,曹操的政治理想变了。此时孔融和曹操的矛盾关系也就变了。
曹操希望征辟孔融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孔融则希望曹操能不忘初心,奉迎献帝,匡复汉室,重振朝纲。
曹操对孔融,有了利用之心,孔融对曹操则生出了怨恨之心。
秋怨胜春愁,顾影且自怜
曹操知道他在士人集团面前是没有号召力的,尤其在清流派士人面前,那是孔融的地盘。
然而孔融是谁都请不动的,他是一位天生骄傲的人。
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一个人可以请得动孔融,这个人就是汉献帝。民心思定,士人思汉。故土难迁,故主情深的道理,曹操是懂的。此时的他已经被锤炼成了一名出色而又成熟的政治家。他敏锐而又理性。
梦想照进现实
就在此时一心想着东归的汉献帝历尽千辛万苦地从西京长安回到了东都洛阳,深思熟虑以后,曹操决定奉迎汉献帝,以此招纳士人,团结一切内心向汉的力量。
栽好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
《三国志》记载,【太祖临兖州,玠语太祖曰:"夫兵义者胜,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一个充满利用的心和一个略带怨恨的心,就这样在机缘巧合地走到了一起。
公元196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昌,许昌也因此改名许都,孔融应辟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孔融高兴地写下了一首感恩曹操的诗,曹操表面上也欣然地接纳,心里面却在说,孔哥哥您先高兴会儿,以后会让您失望的。
孔融《六言诗》: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羣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却道故人心易变
春难常在,人难处。天天在一起,就难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本身就存在着根本的政治理想冲突,一个在匡汉,另一个也在诳汉,两kuang非一kuang,注定框不到一起。
一年不到,曹操外托公义的狐狸尾巴就漏了出来了,孔融内心的怨恨、不满意也就用不着藏着掖着了。
孔融就开始了怼怼怼的模式。打袁绍前我就给你捣乱说你打不赢,打赢了我就讽刺你纵容儿子娶人妻。讨乌桓前,我就说你远征弹丸之地,劳师动众,穷兵黩武,打完乌桓你不是自己觉得功大吗,那我就讽刺你怎么不顺手把偷羊贼一起灭了。你不是借着夏桀商纣喝酒误国的事想节约粮食禁酒吗,那我就问你咋不因为妹喜妲己祸国而禁色。你禁止结婚生孩子多好啊,粮食都省着给你们打仗的吃。你不是不让喝酒吗,我就偏偏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
反正就是不能让你高兴,不能让你舒服,不能让你痛快。这期间孔融可谓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计后果地逆龙鳞、捋虎须。当然如果做事考虑后果的话,他就不叫孔融了。
曹操的应对措施就是忍忍忍,用尽了忍者神龟之功。但有些事曹操是不能忍的,比如曹操希望乱世行法家之道,用重典,施极刑,孔融就用儒家的仁德之道来针锋相对。曹操想扩大统治地盘,孔融就搬出周朝古制进行阻挠,说京城附近千里之内不能封邦建国。曹操想用郊祀僭越的理由讨伐刘表,孔融就上书为刘表开脱。
神龟
这些涉及到政治家切身利益的事,曹操是不能忍的,他不允许别人成为他实现政治理想的绊脚石。
曹操是爱惜人才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排除异己的人,红颜不为我妆容,我何惜其无幸宠?
公元208年,曹操终于在出征攻打荆州刘表的时候,下令杀掉孔融。
《后汉书》记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枉状奏融,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曹操杀孔融的理由在此不作冗述和分享,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曹操给孔融定的主要罪名有虚华浮艳、不忠不孝、悖逆乱俗。
唯有牡丹真国色,非也,你太虚华浮艳了
这是从人格上对孔融进行全方位否定,对孔融的精神进行鞭尸,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里面同时也包含着曹操背后的政治深意,警告那些以孔融为精神领袖的士人,务实一些,他不仅可以灭掉他们的肉身,还可以让他们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一个始终与汉献帝荣辱与共的人,一个四岁能让梨的人,罪名中竟可以有不忠不孝,霸权到了何种地步!堂而皇之到了何种地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自己一身屎,非说别人身上臭,我看不是不忠不孝,是实在可笑。
鹿问,我得罪了谁?跟我有关系吗?曹操说,闭嘴你是马!
奸雄手段何其高也,无愧为出色的政治家,为曹操点赞。历史的文士与政客【杠、掐】始终都是以卵击石,结局悲惨的示例也是数不胜数。既然如此,何以中华历史上下三千年,文士们面对权臣、昏君,前赴后继的现象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是文士们傻吗?我看也不尽然。
天下若无狂狷耿介之士,世间何来忠正亮直之风?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