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日出(无人机照片)摄于河北雄安新区熊静城际铁路安雄站。新华社记者于玉社
(一)。
12月23日,由多家央企稀土板块整合而成的中国稀土集团揭牌,江西省迎来首个央企总部。
“南北船”重组后,中船集团总部也迁至上海,而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电子集团总部将在深圳“消费”。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总部搬迁工作相当活跃。一些新的央企在北京以外的城市“扎营”,北京的一些老央企也迈出了3354移民的步伐。
9月25日,中国电气设备集团选择了上海。
在这个新的千亿级电力设备央企成立前后,三峡集团总部召开搬迁大会,正式开始迁回湖北。
8月初,中国华能发布的消息显示,总部将迁至雄安;
今年4月和5月初,重组后的中国之星网络和中国中化在雄安新区注册了总部。
就这样,今年有8家大型央企决定将总部迁至或落户北京以外。
中央企业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作为企业的“神经中枢”,央企总部搬迁备受各方关注。
这背后有什么考虑?
(2)对
在大众印象中,大量熟悉的央企总部都在北京。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在北京“聚一聚”?
事实上,这种布局背后隐藏着资本经济的独特吸引力,也反映了国家经济版图的历史变迁。
建国初期,东北因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好,成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载体,钟毅、一汽、鞍钢、哈电等重工业巨头在东北落地生根。
有些企业,比如东风汽车,曾经因为“三线”建设等原因,把总部设在中西部中小城市,但后来因为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把总部搬到了更大的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许多中央企业应运而生。比如1988年,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取消了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等原部委,在煤炭、石油、核工业三个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能源企业,这些企业的总部自然落到了北京。
算上中国新成立的稀土,目前履行投资者职责的央企有97家,其中总部设在上海的有6家,东北三省5家,广东5家,湖北3家,河北雄安2家,四川1家,江西1家,港澳4家,其余均在北京。
大量中央企业总部的存在,使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2021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已增至143家,其中总部设在北京的有59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也超过了国内包括上海(9家)、香港(9家)、广州(5家)、深圳(8家)、杭州(7家)在内的几个城市之和。
久而久之,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从城市发展来看,过多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催生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加重了城市运行负担。近年来,中央对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企业发展来看,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提速”,中央企业总部“坚守”北京的必要性有所下降,同时进一步向市场、资源和上下游靠拢
央企给出的答案已经分布在五个地方:雄安、上海、深圳、武汉、赣州。
落户雄安,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动力。
早在2019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支持国有企业北京总部和分支机构向雄安新区转移。
今年1月,“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支持北京部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院校有序向雄安新区转移”等内容写入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此后,5月10日,一场有50多位央企领导参加的中央与地方合作论坛在雄安新区举行。会上,多家央企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的配置和聚集,加强创新平台、总部经济和产业集群建设。
12月初,国务院召开以“推动北京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从本次发布会的信息来看,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载体。目前,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北京部分高校、医院和部委所属央企总部开始分阶段、分批次对新区进行纾困。
这是否意味着雄安新区将成为央企总部集聚的“新高地”?外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发布最新消息——。
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中央与地方合作,落实北上。
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助力雄安新区建设。
除了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城市也受到了中央企业的青睐。
分析下来,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营商环境、创新基础、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不同城市,各具优势。
总而言之,央企总部选择“落脚地”这个大动作,既要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还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彰显国有资本优布局、调结构的战略意图。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央企总部离开北京吗?放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中央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的“大棋局”中思考,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四)
所谓央企总部搬迁,是真搬还是假搬?会不会只是挂个牌子,人都还在北京办公?这是网络上十分关心的问题,背后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央企总部搬迁难度的担忧。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许多工作没有先例可以参考。
首先,能否统筹好生产经营与疏解搬迁,考验着企业的治理能力。
多家总部外迁企业告诉记者,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是中央企业的使命所在。站位全局谋一域,将千方百计促进地方资源禀赋与企业产业优势结合,促进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对于搬迁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企业正通过主动对接承载地,尽可能细化工作方案,早部署、早发力,早落地、早见效,力求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2020年,平均每家中央企业总部人员编制不到300人,但企业之间差异很大,有的央企总部只有几十人,有的则在千人左右。总部搬迁意味着一些人要离开熟悉的环境,融入新的城市,也面临不小现实挑战。
对此,多方都在努力解决。“尽量使其疏解后的收益总体上不低于留在北京的收益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政策给力,企业和央企总部承载地等相关方也在聚焦职工关心关切的要害精准发力。
从启动搬迁到真正扎根,肯定会有一个各方逐渐适应、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从长远来看,中央企业总部搬迁一定会带来更加优化的布局,更高质量的发展。(记者王希;参与采写:张泉、温竞华)
来源:新华社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