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毒学说讲的是将充斥于天地之间以及人体之内的浊毒分别称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和人之浊毒,天地人是一个整体,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 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天之浊毒 传统中医认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成为“六淫”,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形成的自然灾害,均可影响脏腑气血功能而致疾病发生。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化,外感六淫已经无法涵盖外在的致病因素,所谓天之浊毒,除包括传统的六淫之外,还包括空气中污染物,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噪声 电磁辐射 光复苏等。
地之浊毒 主要是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水污染使食物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人之浊毒 ①情志不畅, “百病生于气也”,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 。②饮食不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强食过饮现象非常普遍,“肥者令人生热,甘者令人中满”“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另外垃圾食品 污染食品泛滥。③不良生活,人只有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才能保持健康,现代人们不必再“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过量或长期嗜烟酒更是祸害无穷,“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烟为辛辣之魁”。
天地之浊毒我们比较好理解,但她更多时候不受自己控制,我想多说说人之浊毒。
第一个情志不畅 我敢肯定我们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时候,都会有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喜、怒、忧、思、悲、恐、惊原本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外来的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情志过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使人体气血运行失常,津液运化失司,水湿不化,痰浊瘀血内停,日久蕴化浊毒,以致百病丛生。另外,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及经济竞争,给许多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升学、就业、下岗、医疗、养老等问题波及各个年龄段,使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压抑、忧愁、焦虑等背景之中,日久“神劳”,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也会使人体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化,浊毒内蕴,从而变生疾病。若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可理解为中医所定义的“郁证”,郁久则化生浊毒。
第二个饮食不节(洁)老祖宗在两千年前编写的《黄帝内经 》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就要求我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并配合果、蔬,使饮食性味柔和,不偏不倚,以保证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沛。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饮食习惯渐被打破,过去偶尔食之的鸡鸭鱼肉等副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西式快餐”被奉为美味佳肴,强食过饮现象非常普遍。而过食肥甘厚味,则可使浊邪内生,正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医方论·消导之剂》)。如今,高糖、高脂、多淀粉的饮食,使一些“富贵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以肥胖、“三高”“三病”为主体“代谢综合征”正在人们生活中扩散。究其病因,多是“脂浊”“糖浊”等浊毒为害。另外垃圾食品、污染食品泛滥,以及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滥服药物等现象,都使得人体脏腑受损,久而酿生浊毒。
第三个不良生活 同样《黄帝内经》中指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只有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才能保持健康。但是随着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不断地介入人类的生活,人们不必再“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而是悠然地生活在人工营造的舒适环境之中。人们出人于乍热乍凉温度悬殊的环境,使肌体腠理汗孔骤开骤闭,卫外功能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闭阻体内的浊气即可化为浊邪而致病。而过量或长期嗜烟酒更是祸害无穷,因为“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证治准绳·伤饮食》),“过饮……生痰动火”(《顾松园医镜·谷部》),故大量饮酒后多有头目不爽、倦息乏力、口干口黏、舌苔厚腻等湿浊阻滞之象。而长期嗜酒者每见面垢多哆、食少脘闷、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等湿热阻滞之证。“烟为辛热之魁”(《顾松园医镜·虚劳》),即便少量吸烟,也会给身体带来不容忽视的危害。大量的研究证明,吸烟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使血小板活性增加并凝聚成血栓。肺为娇脏,香烟燥热,极易损伤肺气肺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肺阴受损,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痰湿内生。故长期嗜烟者每多见咳嗽多痰等痰浊内蕴之象。而缺乏有效运动也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久而久之,会使人体气血不畅,代谢失调,变生浊毒,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浊毒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在当代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浊毒体质,这种浊毒体质左右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寿命。
大家一起认识浊毒和浊毒的危害,远离她,获得延年益寿的密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