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患者微信咨询我说,喝薏米水能不能祛湿,这些经典问题。
在这里特意撰文。统一回复。
经常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是觉得自己很“湿”。需要吃点什么来把这些湿气去掉。
好像湿气就是万恶之源。
但在我们人体当中是需要湿气存在的,而不需要多余的“湿浊产物(水饮、痰、瘀)”和“分布不均,阻碍气机”的水气罢了。
燥和湿是人体内一对永恒的矛盾。
如果完全没有湿润的水气,人就会感觉干燥;
如果没了干燥的调节,人身体就经常感觉到湿困。
湿的源头
中医认为,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作用于地球与地球上所有生物,人体因应天地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因地球公转与自转加上日月地五星的引力影响,就有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而湿土为主气的时间主要其中在立秋、处暑、白露这3个节气阶段,时间为7月22日-9月23日,此段时间雨露比其他时间段较多,9月23日-11月22日为阳明燥金主令,就以燥气为主。人更容易觉得干燥。
所以总的来说,湿气的源头在天,如果觉得太复杂,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天气(下雨、雾)。
但有句话说得好,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天地的变化,人无力改变,但人为的作死,就不应该了。
所以湿气的外因是天气的话,那内因,就是人的不注意了,譬如居湿涉水、雨露沾衣,在这里我必须得多说一句了,我有一些患者的确是太不拘小节了,很多时候下雨是不打伞的,自恃体壮,或认为小雨无伤,往往疾病就从这些小习惯开始积攒起来的。
还有早晨雾露未开就早早起来晨练,还自觉空气清新。
而近几年国人瓜果摄入之多,茶饮品鉴之频更是多见,故使许多人湿从内生。症见:胃中不舒畅、舌苔黄腻、口渴不欲饮水、身体倦怠,微热汗少、小便短赤,脉沉缓,此湿伤于里。
所以小结一下,湿的成因分为:
外因:天时(连日雨水,或晴雨间断)
内因:居湿涉水、雨露沾衣,喜吃瓜果,喜饮茶酒,久坐少动。
那现在回答之前患者提出的,喝薏米水能不能祛湿呢?
喝薏米水能祛湿,但不能去所以湿气,因为湿气聚集的部位不一样。
根据部位我们将湿邪影响人的情况分为:
湿气分类
1.伤湿:
1)表湿:起因居湿涉水、雨露沾衣。
症见:头胀而痛,胸前做闷,舌苔白滑,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体疲,小便清长,脉浮而缓或濡弱。
此湿在表,宜用风药,辛散法,从汗而解。
中药常见:羌活、防风、白芷、桂枝、麻黄一类
2)里湿:起因喜吃瓜果,喜饮茶酒,久坐少动。
症见:胃中不舒畅、舌苔黄腻、口渴不欲饮水、身体倦怠,微热汗少、小便短赤,脉沉缓。
此湿在里,宜利小便,疏导法,从小便而解。
中药常见:滑石、薏米、茯苓一类
2.中湿:脾胃长期虚弱,加上内有痰饮,中者,击中之意,来得急,
症状:与中风之证相似,但其脉沉缓,并无口眼歪斜和身体麻木不仁。此时喉中必定痰鸣有声,或呼吸湿啰音。
此时宜:开窍祛痰,用苏合香丸为佳。
3.冒湿:
起因:连续降雨后天晴湿蒸。
症见:头好像有东西包着,有东西蒙着,全身不舒服,四肢乏力,脉濡缓。
治法:宣疏表湿,缓取微汗
中药常见:苍术、白术、麻黄、桂枝
若发热汗少,小便短赤,是表明湿邪已经往身体深层进攻了。此时宜通利清热为佳。
中药常见:滑石、茯苓、炙麻黄
4.湿热:
起因:夏秋之交,大暑至白露期间,湿土主令,暑气渐退,人感暑湿之气而病;
症见:身热有汗、舌苔黄而润,小便黄,人易觉烦渴,脉洪数
治法:清热利小便
若大便难下,肛门灼痛、带下发黄,则需开汗孔,清润其下。
常见中药:滑石、木棉花、槐花、大黄一类
5.寒湿:
起因:素体阳虚,先伤湿后伤生冷。
症见:头有汗而身无汗,全身关节痛,不能转侧,按之痛剧,小便清,脉沉紧。
治法:辛热燥湿
常见中药:干姜、生姜、附子、肉桂一类
6.湿温
起因:夏末秋初,体内阳虚湿酝,偶感时气或秽气。
症见:恶寒头痛,汗出胸闷,苔厚腻白或厚腻黄。
治法:清凉去滞
常见中药:薏米、杏仁、豆蔻、薄荷、一类
除以上外,
若
湿气在肠胃,腹胀如鼓,非甘遂、大戟猛烈之品不能去。
湿气在脏腑之内肌肤之外,微而不甚,可用二术(苍术、白术)、厚朴半夏燥湿之品。
湿气在小肠膀胱,致使水气不利,可用二苓(茯苓、猪苓)、车前、泽泻疏通利水。
最后,总结一下,祛湿之法:
积水少则:
- 风吹:中医所说风胜湿,用风药(辛味药)能让身体水气快速流转。
- 日晒:中医用温热药,加强心阳(如同太阳)、脾阳(如同室温)和肾阳(如同地热);
积水多则:
- 用干性沙土吸水,植树造林,围护水土:中医用辛燥药物,燥土健脾,疏解积水;
- 开凿沟渠,引水而行:中医用利尿药物,让湿浊从小便大便排出体外;
根据湿气所在部位用法也不一样,但不外乎2法:发汗和利(尿)
但世间万物,利弊同在,单纯一味地祛湿就好吗?
凡是辛热燥湿之品,如附子、苍术、半夏等,
凡是淡渗利湿之品,如薏米、车前草,茯苓等
凡是芳香化湿之品,如豆蔻、补骨脂,羌活等,(犹如春风,风吹湿衣干)
以上用多了久了,都有所偏,正如开篇所说,湿性去,则燥性起,轻则伤胃(胃喜润),重则伤肾(肾主水)。
(以上药物,仅作参考,各人差异,请咨询医师,勿自行服用!! )
——————————————码字不易——————————————————————-
我是中医清杨,关注我,让你5分钟掌握实用中医知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