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法律修音机的第 62 篇原创
最近比较忙,一直没时间正儿八经地写文章,现在稍微闲下来了,法律修音机继续更新!月初法律修音机发了一篇《做内容的终极目的是发现需求》,收到了一些反馈,还有一些朋友来找我探讨通过内容发现需求的可行性。我发现大家对于「需求」的认知有点被框住的感觉。比如有的朋友会以为我所说的需求就是应该通过创业去解决的需求,又或者因为法律修音机平时主要写法律相关的内容,所以这个需求就是跟法律相关的。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内容读到非常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验证为应该通过创业去解决的需求,也可能不是。这些信息可能跟法律行业相关,也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有的朋友跟我说,文章的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用户真实的需求,只能反映出用户一时的偏好,因为数据会说谎。比如这篇文章标题起的比较吸引人,那么阅读量可能就会高一点。又比如你刚好蹭到了一个热点,然后文章的数据就起来了。这时决定性的东西不是你的内容,而是社会情绪。单一维度的数据当然是不准确的,所以要多个维度验证。最简单的就是将阅读量、分享量、收藏量、被转载量等数据结合起来看。比如我之前转载过一篇《任正非在与法务部、董秘及无线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篇 2015 年的文章,发布后阅读量大概 1000+,后来有一天突然就涨到了 3000+。发生了什么?据我推测,应该是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人转发了这篇文章。那这些人是怎么发现这篇文章的呢?无非就是两种情况:要么这些人关注了法律修音机或者在我的朋友圈看到了这篇文章,要么这些人通过其他渠道看到了这篇文章,比如法律修音机的其他用户转发了,而他们又恰好认识。因为这篇文章没开原创,所以没有被其他公众号转发后传播的可能,但法律修音机还有一些文章是被其他公众号转发后传播开的。不论是自媒体还是 KOL,他们都需要内容。自媒体需要内容容易理解,KOL 需要内容是因为需要社交货币,而你能生产内容,同时又需要流量,所以在公众号生态里面,内容可以打穿一切,然后慢慢形成自传播。这时,你要做的就是不断输出优质内容,可以原创也可以去寻找好内容转发。但是,你不要刻意去猜别人需要什么内容,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自己开心最重要。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有的人就喜欢看你自说自话叨逼叨的样子。就像一家公司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一样,这些价值取向会天然筛选掉一部分用户,但也会吸引一部分用户,而这部分用户就是你想获得的用户,价值观一致的用户粘性更高。又比如,写长文章也会天然筛选掉无法深度阅读的用户,留下的当然是喜欢深度阅读的用户。验证你对某种趋势的判断
虽然我们无法通过内容直接推断出真实需求,但我们可以按图索骥。事实上,用户对内容的反馈只能给你一个体感,嗯,好像是存在这么一个需求,但你不能据此就信了,你还要做更多的动作来验证这个体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这个主题上多做几篇文章,再看看数据。举例来说,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对 To B 行业尤其重要。信任这东西,你可以一直做,一直提高,但是如果你一招不慎,之前积累的所有信誉,全部归零。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唯一一件需要持续去做的事情,就是积累“信用”。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积累“信用资产”。对于这个说法,我从 2020 年 7 月开始,就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获取市场反馈。在法律修音机里搜“信任”两个字,可以发现有 20 篇左右的文章都提到了“信任”,而目前我只发了 60 多篇文章,写“信任”的文章占了三分之一左右。文章主题也多种多样,包括免费咨询、律师评价、短视频、直播、官网、如何做自媒体、如何获取案源等等。我发现,虽然这些问题多种多样,让人很焦虑,但本质上就是你和客户缺乏“信任”。建立信任呗。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和客户建立信任。太简单了。通过内容,你会发现除了“信任”问题,还有“时间”问题、“效率”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业大趋势。发现法律行业以外的需求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会认为,通过内容获得的需求,是和内容本身或者账号的受众强相关的需求。比如法律修音机的主要用户是法律人,那么我能够获得的就是法律人的需求。您就好比说,日本经济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过去,以山本幸三议员为代表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认为,日本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通货紧缩。他认为只要存在通货紧缩,企业就不得不裁员、日元就会持续升值,工厂将会迁至海外,导致失业猛增、工资下降、借款人的负担变得异常沉重。所以,他认为通货紧缩是加剧贫富差距、导致地方经济衰败的最大原因。这一观点并非只是山本幸三一个人的看法,多数国会议员都持类似观点。基于此,诸多议员和媒体敦促日本央行实施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甚至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扭转局面。白川方明通过调研后认为,企业竞争力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停滞,而技术进步需要创新,创新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但由于老龄化加剧,日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日本经济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也就是说,通过一条信息,你可以读到的信息可能非常多,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又比如,自打我做了法律修音机之后,有很多朋友加了我的微信。因为法律修音机没有留言功能,所以很多朋友会和我在微信聊天中探讨问题,在朋友圈也有很多互动。是,用户需要优质内容,但从长期来看,用户真正需要的优质信息源,因为优质信息源会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所以,做社交媒体,核心是“号”,不是“内容”。那你自己得是个有价值的人。所以,用户真正需要的也不是关注优质的公众号,而是认识你这个人。如果用户认识了你,那他就可以在日常中和你互动,这比看一篇文章效率高多了。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怎么定义“有价值”?“有价值”的定义有很多种,我举两个比较常见的类型。咨询顾问的类型可以理解为「刘润」公众号的风格。刘润老师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咨询顾问,这种风格的公众号就是各种方法论,工具属性更强 —— 你关注这个公众号,就能看到某一类型的内容。但问题是,由于对方是一个咨询顾问的角色,那么你和对方的关系也就很难是朋友的关系,而是比较商务的关系,可想而知对方的朋友圈也是咨询老师范儿。我做法律修音机就是这种类型。法律修音机就是我自说自话的地方,我的朋友圈也是什么都有。虽然我在自娱自乐,但也有一些朋友会和我互动,这就挺有意思。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可能代表了某种需求。第一点就是人们需要优质的信息源,正如上文所述。第二点是,认识有趣的人,本身就是人们普世的需求。那怎么定义“有趣”呢?这就见仁见智了。那怎么变得“有趣”呢?这又见仁见智了,但首先你得把生活过好吧,你得把工作做好吧。《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的作者安东尼写了一个系列书籍,按照彩虹的七种颜色命名。我记得安东尼写过一条微博,他说《绿》这本书写完之后,感觉没什么好写了,还有几本不知道能不能写出来、读者还愿不愿意看。后来评论区有一位读者就说,你只要把生活过好了就行,别想那么多。对啊,把生活过好了就行,别想那么多。但把生活过好这件事,很多人就做不到了。这个需求也能在一些产品形态的复兴上看得出来。比如在短视频、微博等短内容盛行的当下,以订阅邮件为呈现形式的 Newsletter 又火了起来,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比 Newsletter 更轻量的产品,比如「小报童」。比如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它的客户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需求?也就是想获得稳定的信息源、想认识有价值的公司或者公司背后的人,而这个“有价值”又分为咨询顾问的类型,也就是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以及既专业又有趣的类型,具体来说这家公司具有独特的气质。如果在商业领域也有类似的需求出现,那么,公司增长的路径就可能发生了变化。过去,大家都是在买竞价排名,现在又开始做私域,而做私域的方法无非就是运营微信群、做直播、写文章、做知识付费(真老土),但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新的增长路径出现了。比如有一款笔记工具「flomo浮墨笔记」,在产品功能上和其他笔记工具没有明显的优势,上手一用你可能还会觉得还不如其他笔记产品。但是 flomo 的首页有一个「flomo 101」页面,简单来说就是写笔记的常见问题,以及这个产品倡导的理念。此外,flomo 的一部分用户还是创始人的公众号用户,这个公众号写的文章也是在倡导一些新的理念。有的用户看了这些内容就会觉得这个产品还挺有意思的,然后就开始用了,甚至自发地去传播它。这时,一条新的增长路径就出现了 —— 不做投放,转而做内容。这背后也有当下的时代背景。现在市场上已经不缺货架产品了,每个品类里都有无数个货架产品,所以靠投放、渠道很难有增长空间。flomo 就尝试过在 app 商店投放,转化效果极差。所以要想增长,就要讲好故事。
但是,要想采用这条增长路径,需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比如你这个产品或者你这家公司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或者有一些哲学基础。然后你的用户是你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追随者,而你恰好代表了这种价值观。
正如老罗说的,锤子粉丝、锤子用户、罗永浩粉是不同的群体。老罗一直不愿意称锤子手机的用户为“锤粉”,一方面是粉丝经济的载体是一个 20 美元左右的东西,所以一台几千块的手机的用户不是粉丝(严谨!),另一方面是锤子手机的用户其实是某种价值观的追随者,只不过老罗恰好出现在公众视野,做了一些这些用户做不了的事情,但是如果老罗做了一些违背这些价值观的事情,这些用户立马会跑掉。所以,老罗会说这是锤子手机的用户,而不是锤子手机的粉丝。
这就和公司创始人、核心团队有关,而且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也很难不一而足。
总的来说,做内容就是不断输出和输入,用户反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输入,然后你可以通过这些反馈不断迭代你的内容、你的判断,从而达到持续输出内容的目标。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时要多思考多总结,在下一个技术革命到来之前,已经没有什么机会是显而易见的了。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法律修音机」,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5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