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图。这表明今天的更新非常短。这是我2019年发的朋友圈。上半场和图为西马来西亚训练,可以忽略。除此之外,这可能是大多数Xi工人每天的吐槽:通勤时间。当时我的通勤坐标是宣武东路到科技三路。首先,从广泰门乘地铁,在延平门下车。14站后,需要近40分钟。出站后,骑1.8公里从单车共享出发,需要15分钟。数着走路出门到地铁站,排队出站,找自行车合租的时间,如果不想迟到扣钱,1.5小时内出发是正常的。
3号线开通前,我们公司还在高辛路附近。我每天都要坐两圈公交车去上班。为了避免下班后堵车,我不得不乘车到老东路地铁站换乘通化门多48路.所以,相比之下,我的通勤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毕竟是四舍五入的,大概等于点对点的地铁通勤,相对比公交车通勤要快。
n style="font-size: 15px;">朋友要占全【挤】和【堵】这两大痛点而言,地铁通勤通常情况下与【堵】无缘,只要你能挤得上去…不过现在我搬到曲江,上地铁前,要先坐公交从雁翔路到青龙寺,然后再重复之前的流程,虽然地铁站数缩短了一大半,但由于公交通勤的不可控性,增大了堵车的概率,所以通勤时间依然要1.5小时起步…这就是曲江和高新的通勤现状,明明相邻,但却不得不绕个大圈,否则就要在南三环和绕城高速上堵到思考人生,整个过程还是非常魔幻的。在堵车的路上,我经常在想,我这样的通勤情况,在西安究竟是什么水平呢?当我研究了网上最近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及《通勤时耗增刊》后,发现:报告里的西安打工人,似乎都比我要幸福…
如果有人没看过这个报告,下面我摘录一些,大家一起观摩…先统一数据维度,这份报告和增刊对通勤时耗的定义,包含步行时间、候车时间、乘车时间以及换乘步行时间。也就是说,我前面计算的时间,在数据维度上是对得上的。
在城市规模上,西安受制于南部地形和万年口水话题西咸一体的制约,作为新一线城市,通勤半径27公里相对偏小,但实际的通勤时间却没有会随之降低。但职住分离度又意味着,平均出行多远距离就能找到一份工作,数值越小,职场和居住地的平衡性越好。在这一点上,西安的4.1公里表现,在新一线城市里也没有太强竞争力,甚至高于北上广。报告在这里特别标注说,职住分离度是现实中城市职住供给失衡状况的反映,对此,我非常主观地认为,房价和收入的因素,可能占主要原因。从平均通勤距离上看,西安8.3公里在新一线城市里算是中等水平,这个数据的中位数是4.9公里。对比一下,我15公里的单程通勤距离,显然要甩出平均值和中位数一个身位。在5公里通勤比重和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上,西安都保持一个数据上的平均水准,不过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上,西安的排名就明显下降了不少。等到年底5、6、9号线开通后,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但如果说收获比较大的改观,可能还要期待8号线环线的开通。《通勤时耗增刊》给出的是单程通勤时耗和超过60分钟通勤人口比重,数据显示西安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35分钟,略低于平均值。单程超过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例为10%。在所有数据中,这个10%的单程超过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例,其实最值得玩味,因为按照大家日常对西安堵车的理解,这个比例明显是有点偏低了。2010年10月,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交通情况报告,西安的交通健康指数是最低的,处于亚健康状态。
毕竟按照西安发布2020年12月3日的微信说法,西安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已连续5个月高于去年同期,且逐月上升。所以说,西安打工人对通勤时间和拥堵的把握,往往比图表上的数字要靠谱一些。至于拥堵的的原因,很多公号分析过无数次,我就不狗尾续貂了。如何破局?我就更难担云政协委员的重任,因为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答案。我只知道,保持平常心和不开车往返曲江高新上下班,是我作为打工人最后的倔强。毕竟每天堵在充满西安规划特色的南三环上,时间长了是会崩溃的。
而骑车时,我可以随时随地骂【贼你妈】来解压,这句话,我学得老地道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