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映的电影《天下无贼》由刘德华和刘若英主演,讲述了一对小偷在火车上与一个盗窃团伙秘密搏斗,实现“天下无贼”的傻梦。
现实中,“天下无贼”的梦想还在继续。
最近围绕辛巴、罗永浩等头部流量主播关于“假燕窝”“宾利月饼”“假毛衣”的热议,都与一个以“打假”为职业的人有关,那就是王海。
此人坚持打假25年,自称“惠斯勒”,被称为“打假斗士”、“打假沙星”。如果说王海的打假公司化是为了“扬名立万”,那么月入上万的散兵游勇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我们都知道微信和QQ是目前最大的流量池,上面有大量的专业造假者。如果不研究职业搏击,你绝对想不到这个行业,外人好像很有正义感。其实是一个徘徊在灰色地带,月收入过万的行业,充满了各种黑暗和尴尬。
在专业造假者的微信群中,他们形成了一套“黑话”,甚至造假者的拥有者还将行业黑话整理成了一个群文件,供刚入职的年轻人学习,而QQ群中的群文件名叫做“名词解释”。
“上车”意味着别人会带你去打假。
“票”就是跟着别人上车,给他们钱作为福利。
ht: 1.5em;">
“先车后票”是说得到了赔偿再给好处
“吃货”的意思是在平台上要求“仅退款”,即只退钱,不退货,也不需赔偿
在这圈子里,只有拿得出手的打假案例才有资格当师傅,群里有一条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鄙视链”,拿赔偿的看不起吃货的,赔偿大于1000元的才算是大额赔偿。
从群里刷屏的消息来看,这些职业打架人主要抓住的是产品标签、宣传用语的“小辫子”,以举报给工商局或去法院起诉要挟商家,从而要求给予3-10倍的赔偿作为“封口费”,甚至还有部分打假人是直接发起诉讼索赔。
举例说明
购买了进口奶粉大笔订单后,以“没有中文标签”为由索赔
商品详情页里包含“最”、“100%”等词语
拿出某保健食品检测的证书:“某成分含量超过国家推荐用量”,然后职业打假人索要商品总价格的10倍“封口费”
……
群消息里时不时就有“打假老人”发布的信息:“来两个赔偿,可下车600/800,车费50,自备本金9.5,百分百下车,不下车退你车费和本金,最后下车后分我两百。”
随后,群成员们就纷纷扣“1”,意思是共同参与这场打假。
一般来说师傅收徒是要收费的,价格也基本不等,理论上收费越高,得到的“消息源”(有问题的商品链接)也就越多,师傅发现后“目标链接”就会告诉徒弟。当然了,偶尔也会在QQ群里共享些“小情报”。
曾经有个做淘宝的朋友告诉我,如果某一个产品的全国销量都涨了,那很大程度是被打假人买了。
因为他被某市打假人几乎同时敲诈了两笔赔偿,然后他就连那个省的订单都不敢发了,因为没必要了,宁愿不挣这笔钱,也不能冒风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是他们入门级教科书,而且打假群里还提供了打假成功案例剖析、工商投诉举报范本、赔偿标准等,也就是说你如果吃透这几部法律,月入上万不成问题。
另外打假标准流程是先跟卖家聊天、谈心,切记不要直接入主题,慢慢的将法律知识告诉商家,因为要给卖家自己上百度查询法律条款的时间,然后在聊天气氛紧张到极点时,再直截了当的说需要按照法律要求赔偿。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说如果商家要举报你怎么办,对吧?对于刚刚入行的打假新人,往往有些焦虑。
其实啊,你杞人忧天想多了。因为卖假货报警是不可能立案的,法院也不会受理的,你只是在维护你自身的权益而已,就算有最差的情况,那也只是退款退货而已。
就算你们有的人碍于良心过不去,但是最终抵不过“小成本、高回报”的收益诱惑:
2块钱的商品换来400块的赔偿
500元的本金撬动2000多元的封口费
下单2000块获赔1万多
……
另外打假人也是有段位的,门槛最低的是打“极限词、虚假宣传、三无”,比如最XX、100%、第一、无正规授权等。高段位的则是商品与描述不符、“成分含量超标/不足”等。
去年过年那会,由于疫情出不去,我女朋友的闺蜜闲着无聊开了家美妆网店,第二天就突然涌进来了大笔订单,结果48小时未能发货,直接赔付了商品总价格的5%给了顾客,拿到钱后顾客才退单了。
这还没完,过了一段时间又被打假人盯上了,这些打假人直接在后台申请退款,理由是“虚假宣传”,打假人指出“抗菌消淤”是医疗用语,并不能用于美妆产品的宣传。他直接留了个联系方式要求赔钱,不然就举报到工商局。
这就叫小资本撬动大财富,只需要看个商品详情页,再用键盘打几个字,和商家扯几句,就能不劳而获拿到钱了。
而且成本也确实很低,就算协商不顺利,职业打假人告到工商部门、法院后,案件受理费最低也就几块钱,有些县的法院的受理费也只是10元-50元不等。而且胜诉了,这些费用都由商家来付的。
职业打假人用订单号找淘宝客服就能拿到卖家的个人信息,然后拿着这些就去法院起诉了,或者投诉到工商局了。卖家收到法院传票后,基本上两三天就会主动联系打假人。
因为这里面会牵扯到商家应诉的成本问题。因为法律规定,打假人是在自己当地的法院提起诉讼的,商家收到法院传票后,需要到起诉地的法院打官司。
如果商家真来法院了,打假人就会撤诉,过两天他们又起诉,一来二去,商家们折腾不起。如果是在偏远的县城里起诉的,意味着商家不仅要花费金钱,最主要的是还要浪费时间,搞得人身心疲惫。
而且会玩的打假人,基本都是拿着几十年前的法律条文起诉他们的,虽然有更新的法规可以证明他们是合法合规的。但职业打假人们往往是广撒网,碰运气打假,看哪个商家先怂先给钱。
一般情况下,只要打假人要求协商,或者工商调解,都是可以还价的,最夸张的时候,能在要价的基础上打两三折。打假人开口要几千块钱,最后可能就三四百块钱解决了。
我个人认为,其实职业打假人找的不是产品的麻烦,而是条规手续、商品描述的麻烦。能理解吗,也就说他们打的并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手续的问题。而手续应该由行政部门来监管的。
当然了,科技在发展,时代也在进步。工商局已经明确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费者”之外,这就意味着法院不再支持职业打假人了。而且电商平台一经发现恶意敲诈勒索的职业打假人账号后,会对其限时登陆以及封号。
而打假人的对应则是,一个账号最多打假四次,否则就会被平台限制登录,如果是新号,顶多2次。
而商家们则是让运营人员熟知新广告法,避免使用敏感、违规的描述词。但是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熟记一本几千页的说明书。
所以遇到高段位的打假人,人家注意到了你、甚至厂家都不知道的方面,比如含量、成分问题,那就只能认命了。
但是会对大量的疑似打假订单不发货。如果一个订单的收货手机号为空号或无实名认证的新号、要求开发票、收货地址不详细、购买数量或金额偏多,仓库和运营人员就会慎重起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来说,正义与邪恶的故事仍未完。
聚创大咖汇:专注资源对接与项目分享,熟悉并不断开发各种最新项目,会持续在:聚创大咖汇(ID:juchuang66)分享各种最新的网络项目,引流/变现技巧及其他生财术道,欢迎到访。
喜欢你就点个再看
版权:本文来源及作者:聚创大咖汇,内容有所修改,如果你喜欢请关注作者原公众号获取内容!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