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当~ 一年一度,我们立 Flag 的时间到了。 每年年初,我们都喜欢制定一些新年计划,但经常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呢? 假设两位姑娘新年同时开始了戒糖计划。这个时候,你问她们:“要不要一起喝杯奶茶?”姑娘 A 答道:“不用了,谢谢,我最近正在戒糖。”姑娘 B 说:“不,谢谢,我不吃甜食、不喝奶茶。”
猜一下,哪位姑娘坚持戒糖的可能性更高呢?
上述案例缘自于《掌控习惯》一书,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是著名的习惯研究专家,有意思的是,他还创办了一所习惯学院,很多财富 500 强公司和初创企业的领导人纷纷都来这里参加培训,书中他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习惯这回事。其实,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从外至内分别是:结果、过程、身份。最外层是结果的改变,我们设定目标的初衷往往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结果,例如,为了减肥而运动,为了出版书籍而写作等等。中间层是过程的改变,通过定期坚持某些行为来改变我们的习惯体系。比如,通过定期阅读来升级认知,或者定期收纳以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最深入的层次是我们身份的改变,它关乎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自我形象和信念、以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断。简单地说,“你给自己设定成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会为“这样的人设”匹配怎样的行为。 猜一猜,在这个行为改变的模型中,哪个层次的改变,对我们行为的改变影响最深、最稳固呢?答案是最深入的这一层 — 身份的改变。一旦我们基于身份去匹配相应的行为或习惯,这样的行为往往会在我们身上持续更久。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刚刚的案例,姑娘 A 和姑娘 B ,谁坚持戒糖的可能性更高呢?当然,实际情况下会有很多复杂性存在,但在通常情况下,姑娘 B 或许更有可能不喝奶茶。原因是 A 表层意思也是拒绝,但在她的认知里,她曾经是一位有吃糖习惯的姑娘,只是现在想让自己有所不同。但 B 回复“我不吃甜食、不喝奶茶”,表明甜食和奶茶已经不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她给自己设立的身份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