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傣族的来历习俗

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傣族的来历习俗傣族(Dai),一般是指中国境内的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热带河谷地带及

傣族一般指中国的泰国人和老挝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国家。中国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高温的热带河谷和高原盆地。起源于长江中上游和云贵高原的濮人,在公元前后吸收了大量的越人和越文化,形成了现代傣族的雏形。

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起源。

起源于长江中上游和云贵高原的濮人,在公元前后吸收了大量的越人和越文化,形成了现代傣族的雏形。

至少在公元前8世纪,傣族先民濮人就广泛分布在云贵高原各地,到公元前5世纪,已经形成了夜郎、大广(哀牢)等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国家。

从公元前3世纪末开始,岭南地区的越人因为秦始皇南征和南越王的压迫,沿着珠江系和红河系涌入云贵高原,逐渐融合为濮人。濮人吸收了大量越人和越文化后,形成了现代傣族的雏形。

傣族的宗教信仰。

一般来说,傣族人信仰佛教,但在一些地区,傣族人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和印度教。伊洛瓦底江、怒江-怒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傣族深受南通道上部佛教文化的影响,普遍信仰南通道上部佛教,而一些相对封闭的地方仍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红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的傣族主要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保留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傣族主要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大多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中国傣族主要信仰佛教和原始崇拜。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佛教,也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丽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也崇尚儒家文化。

信奉末代佛教南传的傣族人,60岁以上会参加修行,不会再杀人。他们每年都会参加三个月的“浩沙”(关门节),去佛寺定居,念经念到老。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要出家一段时间,在佛寺学习傣语、佛教、天文地理。在这些地方,只有在寺庙里出家才算开悟。所以,只有做过和尚的男人,才能得到女孩子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就进了佛寺,三五年后走红。他们穿好衣服,在亲戚的陪同下,吹着吹着,打着,在笑声中走进了寺庙。他们骄傲地认为自己已经开始得到佛陀的保护,可以成长并取得成功。然后他们剃了头发,穿上袈裟,开始安静地读经,学习文化,自食其力。现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白天上学学习语文等科学知识,晚上去佛堂学习傣族文化,非常辛苦。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就去工作,然后休息一周或者一个月去寺庙学习。回国后,他仍被视为“康郎”,即一个同样受欢迎的和尚。

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还没有出家就走红了。

傣族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

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日在傣族历的6月,相当于公历的4月(德宏的泼水节每年4月11日至12日举行)。在泼水节,人们拜佛,女孩们用漂浮着鲜花的淡水欢迎佛陀,然后泼水玩耍

傣语叫“好娃”,意思是夏天。始于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月,佛祖都要去西天给母亲讲经,三个月后才回到人间。有一次,佛教上西天期间,数以千计的佛教徒下乡传教,毁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了他们的生产。人们怨声载道,对佛教徒非常不满。佛陀得知此事后,感到不安。从此以后,诸佛每次到西天讲学,都要召集所有佛教徒,规定这三个月内不许去任何地方,只能忏悔赎罪。因此,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凯门杰

傣语称“昂瓦”,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中的雨季定居习惯。它是在傣族日历的12月15日(大约农历九月中旬)。象征着过去三个月的雨季已经结束,“闭门羹节”以来的男女婚姻禁忌已经解除。从现在开始,年轻男女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当天,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前往佛寺拜佛,献上食物、鲜花、蜡条和钱币。礼拜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文化和娱乐聚会,庆祝闭幕式以来生活和禁食的结束。主要内容是燃放火花和宣传,点亮孔明灯笼,唱歌和跳舞。年轻人还会在村子里跳鸟、动物、鱼和昆虫形状的灯笼。这时,正当水稻收割完毕,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的饮食习惯。

戴严嘉Xi

傣族人大多有两次月食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傣族主食是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是糯米。通常是当场吃。人们认为粳米、糯米要就地食用才能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香味。所以他们不吃或者很少吃隔夜饭,习惯用手揉饭。

外出的工人经常在野外吃饭,他们可以吃香蕉叶或饭团,还有盐、辣椒、酸肉、烤鸡、(傣语,意为沙司)和青松。所有餐桌上的菜肴和小吃都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豆粉、酸肉、野酸果等;喜欢吃酸菜干,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蔬菜晒干,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加入木瓜汁使味道变酸,然后晒干保存。吃的时候放一点水煮蔬菜或者放在汤里。这种酸菜在一些地方傣族人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人经常吃酸菜。

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礼仪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特色食品

酸肉: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火烧鱼: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酸角: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32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