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勤奋是其他朝代无法相比的,其中雍正是最好的。雍正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好皇帝,他经常实事求是地询问和警告大臣。
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勤奋皇帝。他每天都会检查大量的奏折,从10到20件到30到40件不等。他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他的评论甚至超过了王座本身的话。如今,在保存下来的清宫档案中,有成千上万件经雍正帝批准的奏折。这显示了雍正帝的务实风格。具体来说,雍正帝的务实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报告(他们希望)“只有一半可信”。
假报在封建官场屡见不鲜。因为有一群号称能工巧匠的官员,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欺诈、掌掴、玩弄、阿谀奉承等手段,赢得那些大喜过望的君王的赏识,从中获取利益。然而,这一套在雍正帝行不通,它以务实的精神统治世界,繁荣国家。在清朝,这样的坏习惯在官场上很流行。当文武官员刚到的时候,他们几乎总是想尽办法告诉当地的官僚机构和民生有多糟糕。几个月后,他们必须报告情况是如何通过大力整改得到改善的,以展示他们的才能和成就。对于这种报纸,雍正帝毫不客气地指出:“只有一半是可以信任的”。
永远不要放弃浮夸和粉饰的报纸。
至于大臣宝座上的浮夸成分,雍正帝总是明确指出并尖锐批评。雍正二年(1724年),河南巡抚史报告说,河南各县十有八九灭蝗。通过询问豫州其他官员,意识到石的报告是不真实的,于是对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说:你不是欺骗我,你是被你的下属欺骗了!然而,这个石却不知道如何悔改。调任甘肃巡抚后,他还是故技重施。雍正四年(1726年)夏,甘肃大旱,七月下小雨。石急忙报告说,丰收在望,这是皇帝尊重天和人的结果。雍正帝看完很不耐烦,挥挥手说:“干旱过后,我们怎么能指望丰收呢?像这种粉饰,我真的很烦。”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访问台湾省的御史索林说:“台湾省的地方官兵厉行节约,力求完美,可以保证海疆的繁荣。”。看了这篇夸张的报道后,雍正帝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一个好官员只有不欺骗不隐瞒才能被考虑。“没有法律来粉饰、迎合、赞美和树立坏习惯。”。讨厌没事找事玩报纸。
皇位是君主和臣民之间交流和上传信息的工具。清朝文武官员的皇位由专人送到北京,直接送到宫门。因此,它非常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官方报告一年应该报告多少次?在给宁夏道士常娥的一个朱批中,雍正帝给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指示:如果有什么要上报的,一个月打几次;如果没有什么要报告的,就算好几年没有存折送来,我也不会怪你。他反复强调:“只有练,没有章玩。”有些官员无事可做,只是频繁玩乐,意图以特殊的感情接触皇帝,向皇帝献殷勤。雍正帝经常以投机心理斥责这类官员。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广东巡抚年羹尧呈上三张折子。看完之后,雍正帝发现存折上讨论的内容已经上报部委了,于是他批准:什么已经上报部委了,为什么还要多打?是因为你在广东省没什么可报的,要另找地方玩吗?我不知道你的意图是什么,因为这些无用的纪念物是为了这么长的旅程而专门送来的。
不要只是服从命令。
雍正帝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经常指示大臣和工人灵活运用神谕,根据时间和事件执行诏令,而不是一味迎合和机械照搬。他强调,处理政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做正确的决策”。雍正帝甚至要求省内外的官员不要因为颁布了诏书和法令而影响自己的意见。他在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一封朱昱信中说得很清楚:我的信,都是因为人的原因和权宜之计而发出的,一个适合一个不适合另一个,一个可行一个不可行。因此,他要求大臣和工人不要“混淆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神谕”,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公正地为国家服务,他们才能有“基本意见”。雍正帝早就发现,一些地方官员事事都要请示皇帝。他们不拿主意,只看皇帝的脸色,听皇帝的口气。没有明确的指示,他们宁愿等待也不愿开始工作。对于这一现象,雍正帝尖锐地指出:这些人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给自己留了一条路,给自己当了官。
崇尚务实政治,反对名利双收。
在继位一周年之际,雍正帝告诫臣下,治国最重要的原则是脚踏实地,办实事,而不是耍花招,说些空洞好听的话来获得虚名。我从登基开始,就一直在思考吏治和军旅民乐行业的澄清,而不是为了功名。雍正帝对官场上那种名利双收的流行做法非常不满,尖锐地指出,官员们口中的“现实”是个人的“财和财”,而不是国计民生的“现实”。官员的“名”指的是官衔,是为了求名,而不是因政治扎实而得的名声。他反对不顾民生、不顾官员名利的“名实兼收”。这对今天的社会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报道好消息比报道坏消息更重要。
封建官场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和做法,雍正帝意识到了这一点。
现象不利于了解真实的情况。因此,雍正帝反复告诫内外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并且对报喜亦报忧敢讲逆耳忠言者多加褒奖。
雍正执政期间,署理四川陕西两省军政要务的总督岳钟琪,就因为“报忧”而多次受到雍正帝的夸奖。雍正三年(1725年),岳钟琪将川陕两省乱摊乱派的名目进行综合,发现共有三十多项,他把这一情况如实奏报朝廷。雍正帝称赞岳钟琪毫不护短,一片苦心,朱笔批示“此奏甚属公诚”。雍正帝还指出,不但四川、陕西有乱摊乱派的现象,其他各省都一样。随后,雍正帝选派一大批官员调往四川、陕西,让岳钟琪坚决果断地替换各府州县的不法贪官。
坦然承认“朕不知”
雍正帝作为一国之君,对自己不很了解难以决断的事情,往往坦率地承认,而不轻下结论草率颁谕。一次,雍正帝收到一件有关料理台湾事务的奏折,他看后认为“其中多有可取之处”,但他并没有立即下令推行,而是十分慎重地批示:朕不知地方情形,不敢轻易颁旨。雍正帝把这件奏折转给福建总督满保,让他与提督、总兵等经办台湾事务的官员共同商讨,选择其中可行的去办。不掩饰“朕之过”
雍正帝曾多次颁发谕旨,要求身边大臣看见“朕的过错”直接指出,“使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雍正帝即位的第一年,就命令朝中文武大臣每人写一份奏折,专门给皇上挑错,并交代说:挑的错哪怕是不太合适,朕也不会怪罪,但若是瞻前顾后用一些空话来搪塞,却是万万不可的。有一个叫周英的人,雍正帝派他到西藏去统领军队,后来发现周英这个人能力不行,办事浮躁;地方官员反映也不好。雍正帝很坦率地对身边大臣说:派周英到西藏,属于用人不当,这是我用人上的错误。雍正帝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相信自己可能犯错误,尤其在于一旦发现错误,他能够公开承认并立即加以改正。
纵观雍正帝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的确确是一个务实的君主。雍正帝的务实,不仅在清朝十二帝中,就是在古代中国的二百多位皇帝中也是相当突出的。清史学者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雍正帝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惩治腐败弊症、振作朝纲、整顿吏治是一剂切中要害的良药;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康熙帝后期遗留下来的弊端,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清王朝的发展。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