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是或否”到“强或不强”,央行刘桂平谈及普惠金融的发展。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人民银行“央行研究”栏目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文章。

文章指出,近年来,政府部门不断加大激励政策供给,强化制度保障,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普惠金融从“我想做”向“我想做”的积极转变。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构建成本可承受、业务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营造数字普惠金融良好发展生态,培育负责任的金融理念,积极谋划金融健康,不断开创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普惠金融的初衷是为了应对金融排斥现象。长期以来,大量的人被排除在正规金融服务的门槛之外。近年来,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数促政策”合力,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性货币信贷政策、财税奖补政策,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金融机构自身通过设置专门的运营部门和机构、设立单独的信贷计划、倾斜内部资源、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了愿意做普惠的基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展望未来,刘桂平提出,构建我国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深化金融改革,构建普惠金融成本可承受、业务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树立系统观念,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推动创新,持续营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生态;注重安全发展,培养负责任的金融理念;规划金融健康,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

在业务可持续性方面,刘桂平认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是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普惠金融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构建普惠金融竞争有序的供给格局。

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服务对象众多,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例如,小微企业、农民等普惠金融的关键群体往往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大规模群体也是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大多数科技企业都是小微企业。

刘桂平认为,从整体来看,这些元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这些领域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可以不断提高发展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惠群体相对脆弱敏感,普惠金融落实责任金融理念尤为重要。刘桂平说,责任金融的核心是“三个主体”和“三大支柱”。要让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金融消费者“三个主体”各负其责,共同构建金融教育、金融机构自律管理、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督“三大支柱”,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学习、使用、信任金融,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他还强调,推动普惠金融更高质量发展,要从过去的“有无”聚焦到现在的“好不好”和未来的“强不强”。一个理想的目标是促进包容性群体实现和维持金融健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508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