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原文内容及注释)

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夜雨寄北原文内容及注释)
夜雨寄北
文/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

《夜雨寄北》解析

夜雨寄北

文/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本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本诗仅仅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0多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10多年中,诗人到处飘泊,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夜雨寄北》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406266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5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