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拒绝吃饭,总是烦躁哭闹,吃了一点看起来很惨,经常流口水.
很明显,食物没有问题,孩子们似乎没有头痛或脑热。是什么情况?
仔细看着孩子的嘴,我发现了口腔溃疡!
如果护理不到位,孩子好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小溃疡真的特别折磨人。
请去找徐瑞莲医生详细讲解儿童口腔溃疡的护理和预防,希望宝宝们早日康复。
ine-height: 1.75em;">
1图区分口腔溃疡、手足口
及疱疹性咽峡炎
孩子患口腔溃疡,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口腔两侧的黏膜、舌头、嘴唇内侧看到单个或数个的灰白色或黄色的创面。
创面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周围伴有充血红晕。创面会给人带来疼痛感,尤其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所以小孩子患有口腔溃疡后,经常不愿意吃东西。
此外,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会出现口腔内的溃疡,如何与一般的口腔溃疡区分呢?
附上一个简单区分三种疾病的表格:
口腔溃疡反反复复
和遗传有关
1、有的口腔溃疡,反反复复
一般口腔溃疡的特点就是反复发作,而发病原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① 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经常反复发生口腔溃疡,那么小孩患口腔溃疡的几率就特别大。
② 饮食因素。
如果孩子偏食,导致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族缺乏,或者一些微量元素(锌、铁、铜、硒)缺乏时,就可能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
此外,经常吃油炸、辣条、薯片等零食,也会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免疫和精神压力因素,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引发口腔溃疡。
2、有的口腔溃疡,偶然出现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些孩子的口腔溃疡症状只是偶然出现的,不会再复发。常见以下原因导致:
① 机械性损伤。
孩子吃饭时咬到了舌头或口腔内侧壁黏膜、吃的食物太坚硬而刮伤口腔黏膜、太烫的时候烫伤黏膜、摔跤时牙齿磕破了口腔内其他部位等,这些会导致口腔黏膜破损而引发溃疡。
② 药物因素。
当孩子感冒,一些家长会急于让孩子吃药或打针,常用的感冒药一般是广谱抗生素或者解热镇痛类抗炎药,这两种药物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发生。
4招居家护理
缓解疼痛快自愈
口腔溃疡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1-2周就能自行痊愈。
如果孩子的口腔溃疡症状比较轻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居家护理,帮助孩子减轻疼痛,减少对饮食的影响。
1、 保持孩子口腔清洁。
让孩子坚持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减少口腔细菌,加快溃疡面愈合。
注意使用儿童专用的软毛小牙刷,以及不含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钠)的牙膏,避免刺激口腔黏膜。
如果是很小的婴儿,可以用柔软干净的纱布或者硅胶指套牙刷进行清洁,注意避开溃疡面。
2、 注意补充水分。
水分充足,能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利于口腔溃疡的恢复,同时可以避免孩子身体脱水。
一般来说,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从每天的母乳或者奶粉喂养中就能获取足够的水分,而大一点的孩子最好能通过多喝水或吃一些水分多的食物来进行补给。
3、 坚决避免刺激性食物。
发生口腔溃疡时,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果溃疡比较痛,也可以让孩子吃一些流质食物。
坚决避免刺激性食物,重调料的食物,太硬的食物例如坚果、油炸食物、薯片等,温度过高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口腔黏膜,不利于溃疡的愈合。
4、 用安全的方式帮助孩子镇痛。
如果孩子哭诉溃疡太痛,可以让孩子在溃疡面处含一块冰块,有利于缓解疼痛感。
注意观察,及时就诊
1、 不建议自行用药
目前并没有循证证据表明有安全有效的儿童专用口腔溃疡外用药。
所以,如果想要通过药物治疗儿童口腔溃疡,最好经过医生检查和诊断后,遵医嘱服药。
2、 注意观察溃疡面状况。
当儿童发生口腔溃疡后,家长应该首先观察溃疡面附近是不是有尖锐的东西,例如是不是有鱼刺或骨头卡在牙齿里,或者是不是溃疡面附近的牙齿长歪了、过于尖锐而戳到了黏膜。
其次还应该观察溃疡面的大小、附近黏膜是否红肿。如果溃疡面过大、溃疡处已经红肿,都应该引起重视。
3、以下情况,注意及时就诊:
当孩子的口腔溃疡症状具有以下特点时,需要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4、不建议长期使用口腔溃疡贴
口腔溃疡贴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为地塞米松贴膜或氯己定地塞米松贴膜。
但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一般不建议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的贴膜来治疗。
如果孩子在进食过程中因疼痛而导致喂养困难,可以在患处使用利多卡因凝胶。但用药一定要谨慎,使用前要先咨询医生具体的使用方法。
做好4点
预防口腔溃疡
1、 均衡营养。
尽量不要挑食或者偏食,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摄入,尤其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2、 健康的饮食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爱喝水的习惯,不要经常让孩子吃刺激性食物和零食。
3、 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父母的焦虑情绪也尽量不要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4、 合理锻炼。
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能更好地抵御病原体入侵。
所以下次遇到孩子突然哭闹不吃饭、不喝奶的情况,记得先扒开孩子的嘴巴看看,也许他们正在被口腔溃疡折磨,注意调整饮食,对症护理哦!
更多育儿问题,扫码关注徐瑞联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