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在线产品与品牌不一样(亚马逊系列产品)

今年5月,硅星写了一篇关于亚马逊的文章。这家全球业绩最好的电商和云计算公司,在薪资福利、晋升渠道、工作生活平衡(WLB)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硅谷/西雅图的其他大厂。而且其加班严重,PIP频繁,伤透了工人的心,以至于被其员工斥之为“香蕉厂”“军训营”.

更夸张的是,由于亚马逊有“雇来就火”的隐性招聘策略,人员流动频繁,每年大量流出的亚马逊前员工,分散在美国科技行业的——家公司,都给新东家带来了各种被诟病的亚马逊文化.

上周,职场匿名社会平台Blind上的一篇帖子点燃了亚马逊与美国科技行业其他公司之间的文化战争。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前亚马逊员工,停止传播你的文化”,来自一名谷歌员工。他在帖子中表示,在调整原团队的组织架构后,加入了一个前亚马逊员工集中度极高的新团队——。但是,这群人“滚”了十次,不仅每天加班,而且节假日还要赶人上班.

“这些人正在设定一个可怕的工作期望,将原来香蕉工厂每周工作80小时的文化带到谷歌。今年感恩节/黑色星期五放假,放假后几秒钟内收到经理的短信,让我在代码冻结结束后检查代码。我假装没在这里,他马上打我。”

“以前的亚马逊员工,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还在干这种事,赶紧滚出去。”

这篇帖子收到了200个赞和100多条信息。

有人留言:避免这种不良工作文化传播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从亚马逊招人。

有人发帖:真的不要从亚马逊招人,尤其是L6以上的。我所在组织的文化已经被永远玷污了.

这篇帖子彻底引爆了亚马逊与其他科技公司员工之间的恶战。

甚至还有亚马逊员工“越过黑线”,高喊:在谷歌筑起一道墙,阻止更多亚马逊员工加入!

亚马逊员工还有一个信息:我们可以变异成新的变种。你不能阻止我们!

下面还有员工的回复:我们将在Omicron成为亚马逊的变种,坚持最高的工作标准,把PIP带给更多的人!

(PIP是“绩效改进计划”,其实可以理解为亚马逊的“裁员预警”。这个回复是亚马逊的PIP情况特别严重,比例高达10%,而其他公司一般在0.5%到3%之间。职场中关于PIP的10篇帖子中,可能有8篇来自亚马逊员工。)

而且,也有亚马逊员工留言“不客气”,但更多其他公司的员工回复香蕉表情的吐槽.

香蕉表情符号是亚马逊上的吐槽。亚马逊上免费的饮料、零食等福利很少,但只有一个就够了,那就是免费香蕉。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贝佐斯在2015年宣布,将向西雅图公众免费分发香蕉,以鼓励健康饮食。此后,亚马逊的香蕉也被无限量供应给员工,因此公司被嘲讽为“香蕉工厂”,员工被斥为“奴才”。

(而且,香蕉香蕉在俚语中也是“疯狂/疯狂”的意思。)

盲人网上有很多类似的帖子。

例如,一位在苹果和三星工作的用户表示:在这两家公司担任经理期间,他们招募了同一批曾经在亚马逊工作的非程序员同事。这些人很有才华,但很有进取心,很难与其他团队成员和平共处。

而这群人再次辞职后,经理也跟踪了他们的后续工作经历,发现他们都是跳来跳去,在一家公司呆不了几个月以上。言外之意是,这群前亚马逊员工可能在文化上与其他硅谷科技公司不兼容。

这篇帖子底部的一句话特别经典:不是你在亚马逊里面长大,而是“亚马逊文化”在你里面成长!(你不会在亚马逊内部成长。亚马逊在你体内生长!)

去年8月,一张似乎来自微软团队的截图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圈。当时在微软内部举行的一场黑客马拉松中,有人开发了一个机器人插件来监控办公软件(Teams)的在线状态,以此来捕捉其他公司下班后在线展示的“奋斗X”,避免“996”、“富宝”文化的渗透.

后来也有内部人士传言,这个插件只是为了好玩,公司内部并没有抵制其他公司跳槽同事的现象。然而,这一事件仍然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引起了很多讨论。它所影射的东西其实存在于整个互联网行业。

在中国,可能是过去一些知名公司的员工“996”跳槽后会让同事担心。在美国,科技行业的人往往只担心一家公司,——。毫无疑问,那家公司只能是亚马逊。

大家对硅谷和美国科技公司的普遍印象是“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福利好”、“工作少”、“适老”。然而,亚马逊可能是美国科技公司中的一个特例。

在亚马逊,加班和随叫随到是常态,很多岗位的员工经常要在半夜和节假日去袖手旁观,如果错过了新闻,就会“被连环电话打死”.

在硅谷五大公司(脸书/Meta、苹果、亚马逊、网飞、谷歌,俗称FAANG)等知名科技公司中,亚马逊是薪资/工作强度比最低的一家,其他公司要么工作。

强度比亚马逊低、薪酬比亚马逊高,要么就是工作强度和亚马逊差不多或者稍高一点,但薪酬比亚马逊高出很多。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亚马逊的薪酬/工作强度比定为1的话,谷歌是2.5、谷歌云是1.875,苹果是1.66,微软是1.25,Salesforce 是2:

  在 Quora 上,曾经有人提问,为什么简历上有亚马逊,不如有其它公司的工作经历更“高级”。而最高赞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因为亚马逊的形象就是“节俭”和“廉价”,不光工资低,股票套现锁定期也更长。

  这么看上去,亚马逊和其它公司比起来,简直太不是人呆的地方了。

  然而,因为这家公司的招人规模非常之大,再加上本身是非常成熟的企业,相比创业公司而言,对于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或是对于居留身份、工作和收入稳定性有较为紧急需求的求职者来说,一份亚马逊的 offer,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结果就是,虽然亚马逊的文化成天被人抨击,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加入这家公司,在原本重视工作生活平衡的美国科技行业,被迫浸泡在“节俭”的文化里,经受着“PIP”的压迫。

  更遗憾的是,就像前面 Blind 上那条经典留言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一部分员工认为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状态才是正确的……而当这批人跳槽到其它公司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文化带入到新岗位、新团队里,从而引发和同事的文化冲突。

  其实从这部分员工的主观意识角度来看,他们更多也只是想要努力工作,对于新环境、新节奏也确实需要时间适应。而如果因为太“卷”被同事冷落、排挤的话,反而不利于他们洗刷掉过去积累的糟粕,甚至会形成对立,更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糟粕的坚持……

  应该被怪罪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浸泡了太久的,那种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在前面提到的 Blind 原帖中,也有很多亚马逊现任、前任员工,对公司的文化进行了阐述和批评,并且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用户 axela 回帖写道,自己是一位前亚马逊员工,有两个女儿,其中妹妹患有自闭症,因此自己必须努力工作到60岁甚至更老,才能确保妹妹长大了不会成为姐姐的财务负担。他想说的是:1)并不是所有前亚马逊员工都有公司的文化遗毒,2)有些人离开亚马逊,正是因为受不了原帖所描述的文化问题。

  用户 Hawk-I 表示,对于那些在亚马逊工作了太久的人来说,想要“洗掉”那种行为模式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如果新团队里亚马逊浓度太高的话,难度会非常大。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表示抗议、改变文化。

  用户 tobym 在亚马逊工作,他认为原帖主的情绪可能过激了:

  “我不确定如果我的同事在周末 ping 我的话,我也会像你这样上蹿下跳。我的工资不是按照小时计算的,我也可以根据情况紧急与否,来决定是否要在别人 ping 我的时候做出反应。

  我不会因为我的同事过度狂热而感到紧张。如果我的经理过度狂热的话,那么为他设立正确的期待值应该是我的责任。大不了谈个话嘛,我们都是人,我们完全可以沟通。我觉得没必要在这里大呼小叫,指责一整家的5万名工程师都有文化问题。”

  其它用户也对 tobym 的发言表示赞同。用户 eudyse 回帖表示:原贴主所吐槽的这种情况,同时也是这名员工帮助纠正团队文化、体现自己领导力的一个绝佳机会。

  “我不认为 ping 我是件坏事。我非常欢迎别人在周末和节假日 ping 我,前提是你的事情紧急性真的足够高。而且,考虑到我自己当时是否有空,我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答复你。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我真的完全不介意……”

  你对于部分亚马逊员工将“卷”文化扩散到科技行业这件事怎么看?欢迎通过留言和我们分享。

  *注:封面图来自于 Craig Ruttle/美联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697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