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现代社会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变了还是女性越来越难伺候了?为什么当时我们的父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需要那么多标杆?女人对男人越来越挑剔和不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边肖: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以前有这些名词,比如“三转一环”“三十六条腿”“四大件”“独门独户,砖石结构”。这些独特的名词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被听到了。以前不知道农村有多少家庭会为了相亲聚东西,不知道男女会如何为智慧和勇气而战。
边肖,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个戒指是收音机。这是80年代初农村妇女结婚的要求,彩礼是分开算的。双方家长以媒人为中介,讨论自行车在本省是凤凰女车还是普通车。手表是梅花牌还是上海泉港?即使收音机里有几盏灯(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你也要一个一个地谈论它们。你说你不谈物质?
还有36条腿,也就是一张方桌、四把椅子、一张双人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和一个餐柜。不仅要搭配,还要注意木材,无论是实木还是胶合板,无论是新的还是翻新的,无论是枣树还是杨树.这比裁军谈判更复杂。
至于“四大件”,不同时代的概念不同。一开始是“三转一环”。后来,洗衣机取代了缝纫机,电视取代了收音机,女子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冰箱取代了手表,并逐渐升级。今天,它是汽车、装饰和出国旅行。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房子。你知道以前在农村盖房子有多难吗?你知道有多少新媳妇是在和公婆分居独居的前提下结婚的吗?有多少兄弟因为父母给的房子不同而反目成仇?比起卖血给儿子盖房子,还房贷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
上面提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粗略计算过的。三转一环600-800元,三十六腿300-400元,升级版(首次)四块3000-4000元,农村独栋院子3000元。上世纪80年代,收入一半以上用于日常温饱时,农民人均收入300元(年),夫妻不吃不喝就凑齐了以上东西.理论上,这是不可能的。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在国企工作,到80年代末要把茅草屋改成瓦房。所以,这只是已婚一方的单方面要求。一般来说,约会的时候,男方要向亲戚借东西,女方要尽量辨别哪些东西是借的,哪些东西婚后要还。和如今7-8万的年薪相比,100万的结婚成本怎么样?
我承认贫富差距巨大,所谓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其实是对中上层的一种夸大的消费标准。我知道现在结婚和相亲都很物质。但是中国人总是这样:
,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Noto Sans CJK SC', 'WenQuanYi Micro 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7px; white-space: pre-wrap;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在构成婚姻上,男女双方没有自主权,依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的是“生辰八字”是否克犯;论的是“身世家产,门当户对”;讲的是“财礼多少,绫罗绸缎”。原大荔、朝邑习俗小异大同。大荔,男女两方互换庚帖后,男方即仰媒人带“龙凤呈祥”帖去女方家说合,如允,用“状元及第”帖换之。后,媒人登女方家征求彩礼份额。清末,一份礼白银二十四两。民国,一份礼银元二十四枚。彩礼有一份、二份,甚者更多。男家愈贫,礼银愈重。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丝线等。男方家备齐彩礼,择选吉日“纳采”。朝邑习俗,定亲之始,先讲礼银(间有不讲者),媒人说合,约期带礼银、棉花、布及莲子至女家作揖“吃面”。女家以彩线、夫妇花袜、肚荷包回复男家,其亲乃定。第二次礼是男家备帖问亲。媒人将帖及衣裙、金钱、祀先礼物送至女家,女家具帖允亲,将枕巾、小儿系戴物及祀先礼物付媒人至男家,名曰“照帖”。间有用庚帖者。
总的来说,缺啥补啥,越是穷困,物质越突出。现在的社会,一方面各种奇葩事件传播快,让网民觉得身边无处不变态,另一方面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其他阶层的异性联姻,我虽然不认为很理想,但肯定是有史以来最理想,最讲情怀的时代,毕竟知乎上有那么多问题是讨论不同阶层的婚后生活。之所以我们还抱怨这个时代,恰恰是因为我们开始有情怀了。
Jason在线:娶不到老婆还是要怪你自己啊,哈哈哈哈。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69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