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父母只想做孩子人生的导演,一个关于人格障碍少女的故事

孩子通常不会被动地受父母影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主动理解父母的行为,对亲密关系家暴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

孩子通常不会被动地受父母影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主动理解父母的行为,对亲密关系家暴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

首先,由于儿童自小对婚姻暴力耳濡目染,对两性的角色很容易产生刻板印象,或对两性交往的模式固着化,或对两性关系感到疑惑和不知所措。

其次,他们可能将父母婚姻的一切不幸归因于自身,扭曲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不利于以后的“自我分化”和独立地位的获取。从小目睹婚姻暴力的女孩会从母亲的受暴经历中得出女性处于被控制地位的观念,于是逐渐形成宿命论,以至于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逆来顺受;她们处理两性关系的模式同样会受到父母婚姻暴力的影响,与异性交往的意愿低,不敢进入亲密的两性关系。

抑郁症:父母只想做孩子人生的导演,一个关于人格障碍少女的故事

下文的个案阿莲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了非常多病理性记忆,还有部分来自学校的创伤。很明显,阿莲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的爱很盲目,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如果我没有猜错,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来源于阿莲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换言之,阿莲的父母也曾遭受过他们父母带来的伤害。

我在面诊过程中为多次向他们强调,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学会承认错误,必要的时候应向孩子道歉,更要懂得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

为了不让阿莲对父母产生仇恨心理,尽量为他们修复亲子关系,面诊中我也跟阿莲给予引导,虽然父母给她造成了伤害,但是初衷是因为爱她,只是当初十分愚昧、无知,他们现在已经非常后悔。

还有一个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问题,我不得不提。

阿莲未满18岁,就曾被一位权威精神科专家的诊断为人格障碍。这种情况不止发生在阿莲身上,好几位来面诊的未成年孩子都曾被诊断为人格障碍。

我认为,这完全是误诊:未满18岁的青少年的人格仍未发展健全,就算符合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也只能诊断为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和人格障碍在治疗、康复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人格改变多半继发于多重病理性记忆;利用深度记忆重组其病理性记忆后,人格改变也能快速得到纠正,康复速度较快。

人格障碍背后也是大量的、多重病理性记忆,普通治疗、一般的心理咨询作用轻微。虽然通过我们的深度潜意识记忆重组可以逐步改善,但与人格障碍个案建立信任存在很大的难度,个案配合往往不高,导致治疗难度大,康复速度慢。

所以,精神科专家必须加强对“人格障碍”和“人格改变”的认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个案,要更加谨慎,避免误诊,给个案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诊中,即便事先有了准备,但我们经常还会被就诊者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环境所震撼。

我们统计了一下前来面诊孩子对家庭的愿望,父母恩爱、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父母真正关心和欣赏自己,出现次数最多。

但现实往往很残酷。

抑郁症:父母只想做孩子人生的导演,一个关于人格障碍少女的故事

阿莲, 15岁,面诊时画着精致的淡妆,穿着宽松的卫衣,说话声音不高但很有力。

阿莲是个追求完美的女孩,只要下决定做的事情,就力争要做到最好。阿莲五岁起开始习舞,民族舞已考过十级,小学五年级接触跆拳道,现在已是黑带,此外,在钢琴、古筝、小提琴等乐器学习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样的经历使得阿莲在同龄人里面显得很出众,可即便她成了“别人家的孩子”,阿莲在家里却极少被父母认同或夸奖。

阿莲告诉刘承洛,自己从小由妈妈带大,妈妈很强势,脾气也急,如果阿莲忤逆妈妈的意见,往往就会迎来打骂一场。

阿莲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有段时间闹小脾气不愿意去上学,妈妈几次劝说无果,听了一个朋友的建议,居然把她带到了家附近的护城河边,并强迫阿莲脱下鞋子,把她往河中间推,反复几次后,阿莲在“乖乖回幼儿园”和“不回去就跳河”两个选项中选择了前者。

时隔多年,再次提到这个病理性记忆,阿莲的眼里啜满了泪水。

“那你爸爸知道这件事情么?”刘承洛问。

“我爸爸知道,他认为既然我不听话,那就应该这样管教!”阿莲无奈地说。

“我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是被我妈打,只要我不按照她的意思来,我妈妈就会很用力压着我的手,直到我忍不了痛哭着求饶为止。后来上了初中,换成我爸打我,被甩一巴掌算是家常便饭。我爸妈除了打我,他们俩还经常在我面前发生争吵,有的时候吵得太凶,我爸干脆当着我的面把我妈狠狠地揍一顿,最开始我还难过、害怕,现在已经无感了。”

阿莲不疾不徐地讲述着曾经,语气平静得像在叙述别人的故事。

“初二的时候,我在家和同学煲电话粥,我妈进房间发现后,一口咬定我是在早恋,打电话叫我爸赶紧回家管教我,我爸回到家,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掐着我的脖子甩我耳光,还把烟蒂弹在我身上,这一切发生时,我妈就在一边冷眼旁观……后来几个小时,我止不住地浑身发抖,心里又觉得特别委屈,一直哭个不停,我妈怕真把我打出毛病来了,过来安慰我,第二天又拉着我去做心电图什么的……这件事过去没多久,我发现我妈总是偷偷翻看我的日记,我妈说是担心我谈恋爱会吃亏,但我就觉得她在窥探我的隐私,因为这件事我跟爸妈吵了起来,结果又被我爸狠狠修理了……”

阿莲告诉我们,她从初一开始,就开始偷偷地自虐,每周大概两三次,有时是用圆规划伤自己、有时是用其他方式伤害自己,一旦被父母发现她在自残,肯定又会招来一顿打骂,所以,无论多大压力,她都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地乐观开朗。

随着压力不断增大,阿莲后来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正常”,转而向妈妈求助,但妈妈一直认为她是活泼开朗的孩子,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初三的时候,她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尽管专业能力很出色,但“考试运”差了些,和她同场竞技的考生在身高上明显占优,阿莲遗憾落榜。

艺考失败的打击成了压垮阿莲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开始失眠,上午昏昏沉沉,到了下午或晚上,没有任何特定的刺激,阿莲的情绪会突然崩溃,一下子像是变了个人,砸东西、发抖、自残的行为……

抑郁症:父母只想做孩子人生的导演,一个关于人格障碍少女的故事

阿莲的父母终于开始认识到,女儿真的病了,急需帮助。他们先后去了四川省内几家比较知名医院的的精神科进行检查,通过简单问诊和心理测量,阿莲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并建议其住院治疗。但阿莲自己不愿意住院,更反感大剂量的服用,无奈之下,只能暂时休学在家,后来几经辗转,最终在妈妈的陪伴下到北京来找刘承洛。

阿莲告诉刘承洛,来到北京之前,她一直在看精神心理科的心理专家,但收效甚微,还有一名专家在给她做完心理治疗后,判断阿莲是“人格障碍”,虽然自己和父母都不认同这个诊断,但阿莲还是觉得非常绝望,认为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废掉了”!

刘承洛先是安抚阿莲有些激动的情绪:“你先别急!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你之前就诊医疗机构会给出“双相情感障碍”、甚至是“人格障碍”这样的诊断。”

“目前国内多数精神科专家对心理学了解较少,对于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更是了解甚少。在咱们国内临床实践中,症状学诊断是主流,简单问诊,ABCD选项你都符合,好了,直接判定,你是双相或者你是抑郁症。而我们给出的是病因学诊断,简单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有现在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根源问题。”刘承洛说。

之后,刘承洛又面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阿莲的“病因”。

“刚才我单独和阿莲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很多表现来源于病理性记忆,其中来自原生家庭和学校的创伤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原生家庭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面诊这2个小时的时间毕竟有限,阿莲能够反馈给我的病理性记忆,是她印象比较深的那几件,但实际上,你和她爸爸的不断争吵,包括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和你大打出手,加上你们对这个孩子的打骂教育,都给阿莲造成了长期的、多重性的病理性记忆!”

“而且这个孩子,她的独立意识、和思想的成熟要比同龄的孩子超前,但你们做父母的,并没有这种意识,去学着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你们要么是毫不关心,要么是过度参与,尤其是妈妈,你对阿莲的那种盲目的爱,演变成了一种控制,阿莲是有独立意识的人,你非得要求孩子事事按照你的标准来,孩子做错事或者没达到期望,你们家长就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打击她、否定她、甚至伤害她,长期一直在这种极度压抑的状态下生活,这个孩子已经不堪重负了,艺考事件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孩子最终精神崩溃。所以我说,你们做父母的已经不止是无知了,简直就是愚昧!” 言到此时,刘承洛的情绪有点小激动。

“阿莲的愿望非常的简单,爸爸妈妈能够感情好,自己在家里能够得到尊重,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你和她爸爸首先需要检讨,要认识到你们严重的不足,你们要学习和提升!当然,对于阿莲的治疗,除了要修复这些多重的病理性记忆,家庭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这需要你和爸爸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另外我要说明一点,阿莲的情况绝对不是人格障碍,因为不到18岁是不能诊断人格障碍的,应该是人格改变。这个孩子的创伤太多了,可能造成偏执型人格改变,比如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成坏意,但这些表现都可以通过记忆重组后得到改善和疗愈。”

面诊最后,刘承洛又特意针对阿莲说了一段话“你要知道,爸爸妈妈的不良的教育方式更多来源于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即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而爸爸妈妈实际上是爱你的,只不过爱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和诉求,而他们现在已经有觉察了,慢慢地这种盲目的爱要变成觉悟的爱!”

而且刘承洛建议阿莲不要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舞蹈梦,用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后来,他又对父母如何去理性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抑郁症:父母只想做孩子人生的导演,一个关于人格障碍少女的故事

我曾在知乎看到一个提问:“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网友们千差万别,答案却大同小异,总结起来如下: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慰藉,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而又有多少父母,把握不好教育孩子的尺度,更处理不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却在埋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为其设定的“奋斗目标”。

可叹,更是可悲!!

希望每一位父母,不是争当孩子人生的编剧和导演,而是与孩子亦师亦友,成为孩子成长过程的安全的提供者、亲密的陪伴者,以及积极生活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03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