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商业活动和生活中一条

结果偏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成功时,概念:会立刻认为他过去的所有行为都是那么合理,但成功人士认为的经验也是他未能取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比如某个企业成功了,他分享的所有内容都会成为大家学习、推敲、推广的标准。

如何避免结果偏见?

两种方法:

用归纳法从结果推导出原因,再用演绎法看结果能否从原因推导出来。

上学前的三个问题:

这种结果是否有人为可控的原因?

分享的人真的知道人为控制的原因是什么吗?

会不会是他引以为傲的这块宝玉上的瑕疵?

ent: 47px;">适应性偏见

 

概念: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东西久了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

涨工资还是绩效考核,如果激励一个人的业绩做的好,采用提高工资的方式,可能激励他的时间只能是三个月,慢慢的他会适应目前的工资,理所当然,如果采用绩效激励的方式,会促进他不断挑战高业绩。工资是跟责任挂钩,业绩是跟绩效挂钩。

运用场景:

一个心法和三个方法。

一个心法:打破自己和别人的适应性

三个方法:

通过阶段性给予的方式,延长幸福感。绩效分季度进行考核和发放

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予意外的幸福感。红包单独发而不是和工资一起发

通过互相对比,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超级会员福利的设置。通过与非会员做对比体现出优越感,刺激忠诚用户。

 

行为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商业活动和生活中一条

 

鸡蛋理论

概念:鸡蛋理论也叫做宜家效应,跟替换成本的概念相类似,就是一件事物如果参与的越多,付出的劳动和情感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有个70/30法则:如果使用70%的成品和30%的个人添加物,就能用最少的劳动,把工业化的食品变成个性化的美食,例如蛋挞皮的畅销。

Diy的设业务的流行,手串,蛋糕等。

运用场景:

两个方法

让用户有参与感;让用户付出劳动

小米每个新品手机的系统设计都会有米粉的参与,以及米粉会的活动。留出30%的工作让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会在用户心目中镀上光环

行为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商业活动和生活中一条

 

心理概率

概念:心理概率vs概率偏见

我们的直觉和客观的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为经济学家把人类自以为是的概率称为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不吻合,叫做概率偏见。

案例:你有机会受邀参加抽奖活动的机会,其中有1,2,3三个选项,其中一个为手机一部,锚点效应的运用,你选择了2选项,这个时候主持人开了1,发现是空的,这个时候主持人给了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继续选择2还是换成3,大部分人会继续选择2,因为2和3都有50%的概率,不如继续选择相信自己已经选择的2选项。正确的答案是换另外一个,会提升一倍。你知道怎么得到的答案吗?欢迎留言哦!

心理偏见的三个原因分析:

1.   代表性偏见:以偏概全,发现有几个好朋友是双鱼座的,所以就觉得跟双鱼座合得来

2.   可得性偏见:眼见为实。如果飞机失事,必然会引起关注,所以就会觉得坐飞机很危险,其实每公里死亡率坐飞机比坐汽车安全22倍。

3.   沉锚偏见:新入为主。第一印象会导致对一些人事的喜好判断脱离现实,例如第一个男朋友是渣男,会觉得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

如何做出正确的商业判断?

不要凭借自己的感观判断,要用数学数据分析;没有办法验证概率的也要多问问专业的顾问或是身边的朋友。

 

凡悖伦效应

概念:美国经济学家凡悖伦在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一些商品价格定的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现象就是凡悖伦效应。

案例:一家服装店的销量一般,经营者想要改变现状,想到了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降价,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一种就是提价,反正是这样了,多赚点是点。如果是你会采用那种方式?

运用误区:

贵不是目的,能让消费者恰当好处的到处炫耀,不漏声色的装是核心。

出国旅游朋友圈定位进行炫耀,这是不是凡悖伦效应呢?

想想如何把高价的物品放到消费者的炫耀心理账户里吧!

 

 

本文作者@Anna 作者微信公众号:小姐姐的知识杂货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039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