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为了论证而论证。
一般来说,观点是由故事和结论组成的。结论是讨论你的观点。
但是有些作者急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说出一些脱离逻辑或者与实际不符的观点。最后会变成为了争论而争论。
比如有个学生写了这句话来论证圈子的重要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一定程度上,行万里路不如有个好圈子。”
255);margin-left: 16px;margin-right: 16px;line-height: 1.5em;">我当时给的回复是这样的:
“你不能是为了论证你的观点而论证,就把你的主题说的很好,把其他的东西说的很不好,你讲的东西要符合逻辑。
有个好的圈子就真的不用行万里路了吗?不可能啊。
该走的路还是得去走,好的圈子不代表一切。”
就是说,你不能为了论证你所支持的东西,就把其他的东西都给否定了。通过贬低其他的东西,来抬高你所认证的观点,这样是不行的。
再比如说,有个学员写道:
“你每对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像地上扎了一根钉子。等到钉子的数量多了,就是他们离你而去的时候。”
我给的回复是这样的:
“这个地方不要写家人离去,写关系疏远。
因为有些家人是不会真的离去的。比如说你爸妈,你对他发火,但他还是会在你身边,对你不离不弃。
你写文章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论证你的观点,你还要考虑一下是不是符合真实的情况,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子的。”
论述的时候,不要纯粹只是为了论证而论证,要考虑一下,逻辑上是否行得通。是不是符合真实的情况,生活中是不是如此。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动读者,说到读者的心坎里去。
2.不要太过绝对化。
同样举个例子。
有个学员人在写论述的时候,写到了这样一句话。
“当一个人接触到陌生人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并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
我给的回复是,“这句话太过绝对了,并不是每个人遇到陌生人,都会这样子。”
你不能为了论证你的观点,把一个个例说成是普遍现象,把少数个体存在的情况,说成是所有人都存在的情况。
有个方法可以避免太过绝对化的问题,那就是,把总是、总会、经常、都,改成,有些人、有时候、可能。
3.你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当做讲给没看剧的人听。
观点文一般由故事和结论组成,所以说,故事会占据文章的一大部分。
而故事部分,许多人也会引用影视剧的剧情。
但这时候,很容易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比如说,这部剧你已经看过很多遍了,那即使我在讲述剧情的时候,一笔带过,你也能够知道我讲的是什么。
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看过这部剧。甚至有很多读者,其实是不了解这部剧的剧情的。
如果你不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很多做读者会看得一头雾水。
所以说在,写故事的时候,如果你引用了影视剧的剧情,要当做自己是讲给没看过剧的人听,要把剧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讲清楚。
4.不要偷换概念。
之前在指导学写作的时候,学员有一版大纲是这样的。
【大纲】??
厚道之人,必有后福?
01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02 厚道,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善良??
03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聪明的人,不会让别人吃亏)??
04 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
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第3点,他把厚道和吃亏划上等号了,但其实厚道和吃亏是两码事。第3点放在这里,就容易变成偷换概念。所以,需要把大纲中的第3点再做调整。
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做延伸,延伸可以由小及大,也可以由大及小。那些延伸都是在同一条主线上的。
比如说,你讲一个人人品好,厚道、善良都可以作为人品好的表现。那你从人品讲到厚道,或者从人品讲到善良,就是由大及小,把人品这个比较泛的概念具体化了。
如果你从厚道讲到人品,或者从善良讲到人品,那就是由小及大,把原来的一个点进行升华。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你进行了横向的转移,比如说从厚道讲到吃亏,这样就会变成偷换概念。
(原创不易,记得点在看哦~)
写文就是理生活。
给你的生活鸡汤,
来点夕夕酱。
微信号:Change_Xicx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有趣又有料的朋友圈,等你来围观。
本文作者:夕夕酱:公众号:夕夕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