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躁郁情绪是躁郁症吗(躁郁症与躁郁状态有区别吗)

躁郁症影响七十万人!你符合躁、郁的7+8项特徵吗?
许多专家

许多专家提出警告,若是罹患躁郁症却没有治疗,将会带来极高的社会成本。全台湾有将近七十万人饱受躁郁症之苦,平时若有明显的情绪起伏、专注力降低、无法节制的消费行为,都可能是症状之一。然而,却有许多人长期受到情绪障碍的影响却不自知。

躁郁症是什么?

躁郁症又称双极性情感疾患,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的变化,在医学上分为躁期和郁期。

在躁期阶段的患者会变得极度亢奋且精力充沛,而郁期阶段又变得情绪低落而缺乏活力。

躁郁症有不同类型

第一型躁郁症:包含狂躁期、轻躁期与忧郁期。
第二型躁郁症:只有轻躁期与忧郁期。
循环型躁郁症:只有轻躁期与轻郁期。

躁郁症和忧郁症有何不同?

忧郁症病人只会有忧郁期的情形,而躁郁症病人则可能不断在躁期、忧郁期及正常期之间打转。临床诊断躁郁症时,并不一定需要有忧郁发作,却一定要有轻躁或躁症发作。

躁郁症的「躁期」

许多人会误以为「躁」是单指紧张、焦虑、烦躁,其实「躁」指的是一种情绪的变化,像是情绪高亢、易怒、任性、精力旺盛等,再加上其他的症状表现。

轻躁期

(一)情绪高亢、易怒、任性并且精力旺盛,情况至少持续4天。
(二)出现情绪障碍期间,须符合以下至少3项症状,如果有易怒倾向,则须符合以下至少4项症状:

  • 多话
  • 自我膨胀或夸大
  • 睡眠需求降低
  • 思绪跳耀
  • 难以专心
  • 精神旺盛、静不下来
  • 过度参与可能会有痛苦结果的活动(例如不停採购、无节制的行为或未经思考的投资)

(三)发作时伴随发生明显的生理功能变化,并且不符此人于无症状时期的功能特徵。
(四)他人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情绪障碍与功能变化。

(五)这些症状并未严重到造成社交或职业功能的明显障碍,也未严重到必须住院治疗。若有精神病特徵,则也可定义为躁症发作。
※精神疾病是指思考、情绪、知觉、认知、行为等精神状态表现异常,致其适应生活之功能发生障碍,需给予医疗及照顾之疾病。

(六)症状出现的原因不是因药物滥用、临床用药或其他治疗所带来的生理效应。

狂躁期

(一)情绪高亢、易怒、任性并且精力旺盛,时间持续一週以上。

(二)以上状态持续期间须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症状,如情绪异常仅限于易怒,则须同时併有下列4项以上症状。

  • 自我膨胀或夸大
  • 睡眠需求降低
  • 谈话量变多、说话速度变快
  • 思绪跳跃
  • 无法专心
  • 精力旺盛、无法冷静下来,可能专注于购物、投资或事业
  • 增加目标导向的活动(社交、职场或学校、性行为)或者精神动作激动(例如:踱步、拧手)
  • 过度参与可能会有痛苦结果的活动(例如不停採购、无节制的行为或未经思考的投资)

(三)此情绪障碍症已严重影响社交/工作,或需要住院以预防患者伤害自
己或他人。若有精神病特徵,也可定义为躁症发作。

(四)症状出现的原因不是因药物滥用、临床用药或其他治疗所带来的生理效应。

狂躁期与轻躁期的区分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轻躁期的患者处于能自我控制的範围内,患者常描述自己精神百倍、做事有效率,也能进行正常思考及参与日常活动;而狂躁期的患者,其亢奋、忙乱、冲动的情况会达到自己无法控制的程度,也无法清楚的思考及判断,已严重影响自我照顾、人际关係、工作学业等方面。

躁郁症的「郁期」

除了情绪低落或生活失去兴致的特点外,还必须包含以下至少5项症状,且症状持续两週以上。

  • 情绪低落或易怒
  • 对所有活动兴致降低
  •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
  • 精神动作激动或迟缓
  • 终日感到疲倦
  • 失去自我价值感、自尊心
  • 思考能力及专注力降低
  • 想到死亡或有自杀念头

躁郁症该如何治疗

可分为急性治疗与预防治疗两部分,急性治疗的目的在于使躁症、郁症或混合症状稳定下来,包括药物、卫教及心理治疗;预防治疗则需要长期持续服药,目的在于预防下一次的发作。

医师所开立的药物通常以情绪安定剂或抗郁剂为主,也可能辅以其他药物来改善失眠、焦虑等症状。

改善躁郁症的生活方式

1. 规律睡眠
2. 作息正常
3. 勿饮酒、勿使用非法药物
4. 对日常生活中少量的酒精、咖啡、或是治疗感冒、过敏或头痛的成药,必须特别小心
5. 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很重要
6. 减轻工作压力
7. 规律且持续地治疗
8. 如觉得治疗无效或有不适副作用,应与医生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9. 寻求来自支持性团体的协助

热门点击:你是哪种失眠类型?这 4 种解套方式都试过了吗?

亲友可以怎么做?

生理层面

  • 鼓励病人按时服药与门诊治疗。
  • 陪同病人参与治疗过程,与医师沟通了解治疗状况。
  • 躁症发作时期,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危险性行为,或从事一些会后悔的行为。
  • 郁症发作时期须留意患者是否有自杀的念头,避免让患者独处或取得危险物品。

心理层面

  • 给予陪伴、聆听和鼓励。
  • 透过倾听、仔细观察患者行为、思考方式和情绪的改变,有助于及早发现躁症或郁症发作的前兆。
  • 了解自杀的前兆,严肃看待病人所做的任何威胁。

社交层面

  • 时时关心患者的状况,有耐心、持续的陪伴。
  • 与病人沟通时,避免过于激烈或负面的言语。
  • 引导病人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帮助建立自信心与存在感。
  • 以平常心对待、与患者自然互动。病人症状发作时,表现出镇定的应对态度。

文:林恆毅/图:Daco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149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