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科普是指传播科学(知识、方法、观念、态度、精神、理性等。)通过各种渠道用观众能听懂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科普也是一门学科,也涉及到具体的方法,比如让受众先理解再理解。
《论语颜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意思是,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能叫别人做。相反,只有你先做,别人才能做。我们不妨借用这句话来谈谈做科普的方法。
作为科普人员,在向受众传播科学之前,首先需要对要传播的科学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做到融会贯通,用目标受众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传播。俗话说“水若三千,只取一瓢”。如果科普人员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视野,可能很难把一些东西向公众解释清楚。最终的结果是你不懂,听你讲的人也不懂,不仅达不到科普的效果,反而违背了让科普通俗易懂的初衷。
卢瑟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不能向你实验室的地板清洁女工解释你做了什么,那么你就不知道你做了什么。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那是因为你没有理解好。这说明在传播传播之前,你得去发现,去了解。
当然,科普人员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不可能知道、了解、理解一切,因为任何人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和普通大众没什么区别。我们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应该是科普的对象。实际上,一方面是要求科普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科普人员有时候要学会说自己不知道。正所谓“知之为知,知之为不知,知之为知也。”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你能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全面了解一个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那么这样的科普就是好的。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内容的背后,科普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查阅资料和专家,以便在传播之前自己把事情搞清楚。这样的科普人员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方法也是值得敬佩的。
为了了解自己,很多科普研究者也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比如袁兰峰在一次关于科普方法的采访中说,他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工程等。但他并不是什么都懂,所以在做这些领域的科普之前,他会去请教文献等专家,也就是他的“朋友”。朱鼎钧老师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只有“三千弱水”才能“舀一瓢喝”。
网上流传着社会学家周孝正的一句话,“一流学者把自己专业的知识让普通人理解,二流学者是自己专业的人能理解,别人理解不了,三流学者自己理解但不会表达……”一般来说,这个也可以应用到科普上。别人理解的前提是自己先理解,也就是“要想赢,就要先赢”。
其实这涉及到另一个维度。科学家或科研人员被视为科普的“先行者”,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并不了解,否则无法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只是不善于将自己掌握的科学传播给目标受众,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茶壶煮饺子”。当然,如果大众能了解更多的科普方法,比如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等。
做科普的“千条路”,理解和领悟内容“第一条”。正是,“旧学的讨论变得更细致,新知识的培养变得更深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