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除了使用偏好、表现和观察评估来量化手偏好的传统测量方法之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手偏好如何影响手中线交叉中的手选择。当一个人穿过身体中线进入对侧半空间时,可以观察到手的中线交叉活动。要成功进行这项练习,必须先克制同侧拉伸,然后在对侧努力(Bishop,1990)。文献详细记载了未能完成手线穿越。例如,Head (1926)第一手观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受伤情况,当时患有失语症的受伤士兵无法完成对侧运动。此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人工中线交叉评估,以调查发展趋势。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ont-size: 12px;font-family: "PingFang SC";color: rgb(0, 0, 0);line-height: 2em;">

Gordon(1923年)开发了一种测量儿童跨中线能力的方法,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会增加。作为知觉运动发育典型进展的一部分,跨中线现象预计在婴儿期出现(Benton,1959;Kephart,1971)。
Bruner(1969)提出“中线障碍”一词来描述婴儿对侧运动的早期困难,迄今为止的研究概述了手中线交叉的特定发展顺序。
婴儿最初的触碰主要是同侧,但迅速发展到在中线触碰物体。对侧接触开始出现在18-20周之间,反映了孩子对环境的探索。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代表着大脑半球间通讯从胼胝体外控制向胼胝体控制的转变。特别是Lie-derman(1983)指出胼胝体的成熟是手偏好和双手协调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其他人则描述了手的跨中线对于发展熟练的首选手是必要的

在2岁之前的各种测试中,中线交叉已得到充分证实(Stilwell,1987);然而,进入对侧空间是一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技能。观察到各种姿势补偿方法,因为幼儿在视觉运动任务中避免对侧接触(Roach和Kephart,1966)。
有人认为,如果幼儿在3-4岁时不能越过中线,可能会在早期阶段突出感觉运动发育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来(Michell和Wood,1999)。
基于对半空间忽略的研究,直线平分任务(line bisection tasks)已被用于调查中线交叉的年龄相关变化。幼儿避免向两侧空间移动,在自己的空间区域使用每只手,并显示“对称忽略”(symmetrical neglect)的模式。
这种行为通常在4-7岁或8岁时观察到,此时开始出现类似成人的模式。成年人通常表现为“假性忽视”(Bowers和Heilman,1980)。
Hausmann等人(2003年)指出,从未成熟到成熟控制的转变持续到10-12岁,许多研究人员指出,发育变化可能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以及随后胼胝体的成熟对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除了直线平分任务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儿童愿意越过中线到达对面。使用几种不同的任务,在不同年龄组中注意到了发展趋势。
Schofield(1976年)观察了3-8岁儿童在Head(1926年)手、眼和耳测试中做出首选手对侧反应的趋势。孩子们观察一位女性模特用左手或右手触摸她的左耳或右耳或眼睛,并要求其模仿动作。记录同侧和对侧首选手反应的数量。
较年幼的儿童在各自的半侧空间区域使用每只手,并且很少(如果有的话)用首选手触及对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注意到跨越中线的首选手伸逐渐增加。
然而,作者强调了缺乏“直接的发展趋势”,因为他观察到4岁的孩子跨越中线的频率与7岁和8岁的孩子一样高,6岁的孩子跨越中线的动作比任何其他年龄组都少。
作者总结说,尽管儿童更倾向于使用惯用手,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非首选手的反应是明显的,但不太可能比首选手多,尤其是当跨越中线时。

Cermak等人(1980年)、Cermak和Ayres(1984年)、Atwood和Cermak(1986年)使用了空间可视化对侧使用评分(SVCU%=(对侧反应次数/对侧反应总数+同侧反应次数)×100),在南加州感觉统合测试的测试中,评估对侧首选手捡起木块的百分比。
Cermak等(1980)观察到,在4-9岁左右手的儿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惯用手跨过中线的次数会增加。然而,由于每个年龄组的差异,没有出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如前所述,熟练手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因此,捡起木块可能不具备驱动首选手选择的技能要求。
Cermak和Ayres(1984)质疑SVCU分数是否可用于区分典型发育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
指南对年龄较小(5-7岁)的儿童进行了区分,但在8岁时没有出现差异。与目前的综述一致,建议评估较大儿童的中线交叉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标准。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因此,Atwood和Cermak(1986年)研究了中线的块放置如何影响对侧伸展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物体之间的距离确实在中线交叉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较年幼的儿童在远距离时表现出较少的对侧伸展。
根据从Cermak等人(1980年)获得的知识,表明中线交叉的频率在4-9岁之间逐渐增加,Stillwell(1987年)完成了2-6岁儿童的“手交叉测试”。参与者被要求在一个指定的孔中放置一个钉子,在这个孔中记录用于钉子操作的手。
与Cermak的研究组类似,观察到跨越中线的伸展百分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很少出现对侧反应。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2岁时,虽然手的中线交叉非常不成熟,但它已经被建立
长钉板任务被证明是对惯用手的一种更有效的评估。Bryden等人(1994年)提出,与偏好评估相比,长钉板提供了一种更客观的利手评估。
此外,作者还说明了此类措施在幼儿和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潜力;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点尚未得到审查。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上述研究调查了水平面上的手动中线交叉,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到达整个半空间区域的情况。
1996年,Bishop、Ross、Daniels和Bright开发了手偏好的量化任务,该任务使用手中线交叉元素评估三种任务条件(指向、到达和张贴)下的手偏好。
例如,Bishop等人(1996年)在卡片到达任务中,在半空间中以30度的间隔放置了三张扑克牌(对侧空间三个位置,一张在中线位置,其他在同侧空间位置),每张距离中线40厘米。参与者被要求拿起一张卡片,并将其放在中线的一个盒子里,在那里记录用来拿起卡片的手。
Bishop等人(1996年)认为,与其他更传统的评估(即问卷和钉板)相比,这种特殊类型的到达范式更适合于量化利手群体之间的差异。
与手中线交叉的早期研究类似,根据交叉数量和空间位置观察到了发展趋势。年龄最小(3-4岁)和年龄最大(8-10岁)的儿童之间出现了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这些发现表明,手偏好的发展是决定进入对侧空间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任务复杂性降低,使参与者能够用首选手或非首选手进入同侧空间。
这一观点得到了来自患有各种神经发育障碍的个体的研究的支持,包括发育协调障碍、特定语言障碍(Hill和Bishop,1998)、唐氏综合征(Groen等人,2008)和21三体/威廉姆斯–贝伦综合征(Gérard-Desplanches等人,2006)。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先前讨论的研究测量了传统上被定义为肢体偏好的因素,即如果一个人偏好一只手,那么该肢体将被选择来完成各种单手任务。但是,是什么促使人们选择单肢进行这种目标导向的运动呢?
Gabbard和Rabb(2000)认为,选择一侧肢体来达到目的的决定有几个过程,包括
(a)与手偏好相关的肢体优势,
以及(b)与任务需求相关的注意力或空间信息。
更具体地说,在大多数任务中,手的选择是由手的偏好决定的。
然而,一旦首选手受到完成任务所需自由度的生物力学约束,无法以最高效、最舒适的反应进行表现时,非首选手被选择。这种行为可以根据对象接近程度的手选择来解释,这被称为动觉假说(kinesthetic hypothesis)。
Mark等人(1997)也提出姿势动力学指导手的选择和伸展的选择。更具体地说,人们感觉到单(仅手臂)或多(使用上身)自由度伸展的舒适性;因此,在对侧半空间使用非首选手,以避免多自由度伸展。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半球偏倚假说(hemispheric bias hypothesis),即每只手都用在自己的半球空间区域,因为同侧空间的性能(即速度和准确性)更高,在对侧空间行动需要大脑半球间的沟通,因此导致运动效率降低。
考虑到这两个假设,我们认为手的选择最初可能是由手的偏好驱动的;但是,有关对象位置和任务复杂性的信息也可能很重要。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总的来说,关于手中线交叉和选择手的研究表明,从更传统的评估方法来看,与利手的发展模式类似。
3-5岁的儿童探索周围的环境和物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最接近要执行的任务的手。虽然在这个年龄可以确定手的偏好方向,但两只手的技能水平还没有很好的区分。这种对环境的探索可能是儿童学习哪只手在特定任务中更有效、更熟练的关键
大约6-10岁的儿童通过经验学会了哪只手更有效,因此选择了这只手,即使在生物力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10-12岁之间,随着儿童学会减少对自己喜欢的手的依赖,以及非喜欢的手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一种成人式的惯用手模式在所有的惯用手测量中都会出现。
惯用手的出现方式强烈表明,经验、学习和实践是改进惯用手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个人由此产生的惯用手程度。

跨中线能力与惯用手的发展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380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