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庭会选择提高生活质量,寻求陪伴,或者通过招聘助理、小时工来扮演家庭医生的角色。随着家政行业的兴起,“阿姨”不再是保姆的代名词,而是成为了职场中的一员。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国内招聘的截图。招聘要求是35-58岁的女助理,工作是陪一个50岁的女人逛街,理疗,旅游,家务,吃饭。
在这份看似普通的招聘广告中,有一项要求不同寻常:东北、河南籍贯均不可。这条招聘信息一经在朋友圈发布,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认为这种“地域黑”的招聘信息是一种歧视。
事实上,国内很多公司在发布招聘广告时,都有关于籍贯的“潜规则”,也有很多招聘广告将东北人和河南人排除在外。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直言,“因为河南人的口碑不太好。”有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只是招聘信息的发布者,不是招聘人员,“只是招聘信息的整合者”。
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一些玩笑、误解、谣言导致“刻板印象”,逐渐将地域差异转化为地域歧视。虽然社会的商业化和传播的发展促进了人际交往,有助于消除地域偏见,但这种刻板印象的构建并没有中断。
客观来说,你花钱做家政,买的就是满意的服务。有的用人单位偏爱南方人,认为他们在饭菜上更精细,工作上耐心细致,有的用人单位喜欢北方人,北方人容易相处,工作干净整洁,直爽大方。现在钱花完了,找个脾气好胃口大的阿姨也是人之常情。
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招聘者有自己的选择,但是用地域歧视绑架别人是不道德的。在招聘广告中公开发布这种歧视性信息,已经触及法律,明显违反相关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域歧视”行为存在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家政服务行业,在大学生求职和社会招聘中更是屡见不鲜。去年就有一起招聘时“变色”的案例,拒招湖北籍工人,不合理,不合法。
作为一个日益工业化、规模化的家政服务业,专业应该是评价一个家政人员的重要维度。地理环境可能会影响其原本的性格,但专业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应该足以纠正地域化带来的差异和不足,甚至足以化解这些地域“思维定势”带来的问题和矛盾。
招聘中的“地域歧视”已经触犯了法律,仅仅消除“地域歧视”还远远不够,而是应该从内心接受和认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