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看见一些很“丧”的小孩:他们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用,拒绝尝试,畏缩不前;遇到任何事情总会往最糟糕的结果联想,并且沉浸在灾难性的想象中不能自拔;习惯把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全都归咎于自己,有深深的沮丧和无助....
悲观,正在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退缩,精神越来越不快乐,生命越来越脆弱。
悲观的人,会觉得自己未来的生活非常艰难,而且经常想象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改变悲观的最好办法是保持乐观,那么到底什么决定了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如何培养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孩子呢?
故事一:
小学三年级的安安,因为喜欢机器人,报了课程学习。
每次去上课,天天妈都会说鼓励的话,希望安安好好学习。
有一天下课后,安安耷拉着脑袋,提着机器人盒子走出来,安安妈问:“我们安安最棒了,今天学得怎么样?”
安安沮丧地说:“不知道!我刚拼到一半就下课了,也不知道拼的是什么!”
妈妈知道安安的动作慢、动手能力差,鼓励他:“没关系啊,咱们下节课继续拼!”
安安看了看妈妈,不开心地说:“没用的,人家下节课学习新的内容,我还是跟不上。”
安安妈继续鼓励:“没事儿,晚上回家妈妈和你一起拼,我就不信拼不好!”
安安摇头:“靠你们帮忙还有什么意思,为啥别人就能拼完,我不行呢?”
整个晚上,安安对照图纸继续拼装机器人,好几次因为握不住,零件被弹得到处都是。熬到晚上10:30,安安又困又累,红着眼圈儿说:“机器人课一点儿都不好玩!”
安安妈很想告诉儿子,不是机器人课不好玩,而是你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迟缓,动手能力差。
小时候,安安钢琴课上了几节就不学了,乐高课也半途而废,幼儿园的折纸作业回回都是妈妈帮忙,妈妈总是对他说:“没关系,长大你就会了!”
现在,安安长大了,自尊心越来越强,但动手能力却一如既往地比其他人差,整个人也总是看起来有些“丧”。
分析与策略:
在这个故事中,安安妈的口头鼓励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际作用。
安安的悲观是由现实因素造成的,精细动作是他的弱项,每一次尝试都在打他的自信。
很多时候,孩子的悲观情绪是在考验父母的回应方式。很明显,安安妈的回应重点,在于帮孩子远离受挫的情境,也就是逃避。
孩子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说,孩子不仅要感觉满意,更需要表现满意,即孩子要有信心应对挑战,对自己的真实表现感到满意。
那么,如何从感觉满意变成表现满意呢?
首先,要让孩子在具体事情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
孩子遇到困难后,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这次你拼了一半,我们看看,下一次你会不会拼好更多?”这样,孩子会开始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行为,下次课程,孩子拼得多一些,或者更明白老师的指令,就会感觉有收获,感觉自己在进步。
其次,父母面对孩子的弱项时,要强调特别之处而不是比较后的结果。
我们可以和孩子分享:“虽然你只拼了半个机器人,但看起来,这个机器臂很灵活。如果拼好后真能动,一定第一时间让妈妈看!”这就为孩子创造了展现的机会,他需要看到自己的变化。
另外,要想培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在指导孩子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时,要做到现实、积极而灵活。
父母一定要真实地看到孩子在好事中的积极作用,并把它用语言具体地描述出来。比如对孩子说:你的努力很重要,你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等,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对好事的影响力。
相反,过于浮夸的鼓励只会剥夺孩子反思的机会,阻碍孩子成长。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说,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
很多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有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相信未来会发生好的、令自己满意的事件。
这是因为,乐观的人认知更积极、情绪更愉悦,更愿意去行动,因而获得成功的机会相应也大大增加了。
很多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趋近与回避的动机和大脑额叶皮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也就是说大脑前额叶的活动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比如,研究发现合群的儿童大脑左半球的脑电活动更活跃些,而孤独和退缩的儿童大脑右半球的脑电活动相对活跃一些。
因此,乐观的心理品质存在先天差异,有的孩子天生对外部刺激表现出愉快和兴趣,行动更积极;而有的孩子对危险线索更敏感,对刺激易产生厌恶和恐惧的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回避行为。
综上所述,父母要学会甄别孩子的先天倾向,坦然接纳天生有些悲观和退缩的孩子,正确引导他培养乐观的思考模式。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