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牺牲者造就放纵者

《亲密关系》学习中。

《亲密关系》学习中。

事实上,对于家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太容易陷入“牺牲者和放纵者”的怪圈了。

所以,任何时候,家长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放在最高位置,都非常重要和必要(主要指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家长适当节衣缩食,向孩子倾斜,这是必须的)。

正如飞机失事时,家长首先得给自己带上氧气罩,再帮助孩子一样。

家长好好爱自己、照顾好自己、关注自己、活好自己,活得有劲、有趣、有奔头,活出人生美好的样子。尽力去摆脱牺牲者的命运。

简单地说,孩子生病了,那是他的事,不能严重影响家长的正常生活。家长不能被可悲地牺牲掉,不要陷入“一抑郁、全家抑郁”的深渊。

那么,非牺牲者的家长,元气满满、正能量满满,就有力量掌好舵,帮助孩子,引领孩子走出心魔、重获新生。

非牺牲者家长,活好了自己,本自具足,自身充满了爱、力量、希望、勇气,能持续性地无条件爱孩子,能坚持以平等、尊重、理解、信任、接纳的态度与孩子相处。

而牺牲者家长,如此痛苦焦虑,食不知味、寝难安席,负能量爆棚,视一切为负担,视一切为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情绪难以保持稳定,喜怒无常。对孩子态度极端分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好好的孩子都会被逼疯,更何况病孩?

而可怕的是,牺牲者家长一定会滋养出一个放纵者。

牺牲者会培养放纵者,就是当家长是以完全牺牲者心态行动时,以抱怨之心、被迫付出。那么孩子就一定心安理得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应得的。

牺牲者往往宣称,为了孩子,我可以牺牲一切,我可以不要我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只要孩子好,只要孩子幸福就好了。

可是,你知道人类心理活动有个规律吗?但凡一个人长期放弃自我愉悦和幸福,为别人过度牺牲,那他一定会下意识地控制别人、破坏别人。

所以,牺牲者家长,根本没有能量承接住孩子作和任性,很容易陷入崩溃和绝望。因为他认为牺牲了那么多,结果孩子却没很快好起来,没有达成他的期望。所以家长就会爆发,或像小孩一样瘫坐地上,毫无形象大哭大闹。或者歇斯底里以头撞墙,扬言全家都死了算了,活着没意思。

谁付出不要回报?潜意识会替你做出选择的。

而非牺牲者家长,已经活好了自己,内心充盈,元气满满。心甘情愿、有能量,以祝福之心,付出无条件的爱,去帮助和支持孩子。放下期待和焦虑,并不急于验收成果。人生很长,不必慌张。当下已经生活平和幸福了,一切都已越来越好,心怀感恩和满足之心。

就我女儿来说,我会明确告诉她,妈妈爱她,但妈妈更爱自己。

当冲动消费的女儿,要求我多做几份兼职,多赚钱供她挥霍时,我会心平气和告诉她,我想好好休息,我想放松快乐。我不愿意为了她的放纵,牺牲掉自己好好生活的权力。

我也是外公外婆养大的宝宝。我辛苦操劳的半生,我很值得很配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无人可以破坏。

我告诉女儿,我是她的妈妈,我当然应该无条件爱她。但爱本身却需要条件。

如果她一直不积极自救,一直冲动消费,导致家庭经济破产。那么妈妈就只余爱她的心,而无爱她的力气了。就只能送她进精神病医院终生疗养了。那么,这由她自己选择的苦果,就将由她自己吞了。

我让我女儿别担心我,我有退休工资,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总之,无条件爱孩子,又不陷入牺牲者心态,不滋养放纵者,这是很高难度的操作。需要家长学习、感悟、思考。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81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