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中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为了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央近日宣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最近各省、市,自治区陆续的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鼓励生育三胎。
那么你们愿意生三胎吗?
如今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被问到“一家有几个孩子最理想”时,很多人回答“一个”,即使是喜欢孩子的也大多回答“两个”。
一般来说,理想的孩子数会大于计划生育的孩子数,而计划生育的孩子数又会大于实际生育的孩子数。想生的,未必生得起;生得起的,又未必生得出。
当理想的孩子数不超过两个时,总和生育率必然一路走低。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生育率便没有超过世代更替水平。即使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生育率都是偏低的。
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小于1.5,就算极低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小于1.3,就算“低中之低”生育率。
中国的生育率,20世纪70年代初期超过5;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的生育率为1.3。
如今,有更多女性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生育问题。
另外,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文化有几个特征,其中包括:父权制和精英主义。
父权制提倡“男性养家,女性持家”。在经济增速放缓时,工作机会变少,男性在承担家庭开支方面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女性在工作之外,还需承担更多的家务。这会导致许多人不婚或晚婚。
与此同时,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研究显示,在“结婚可能性”上,中国男性受“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影响,大于东亚女性和欧洲男性。
有人针对夫妻双方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女方做家庭主妇或者只是偶尔打零工的比例仍然很高。男女有别的结果,导致了男性养家的压力尤其沉重。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导致中国人“生的孩子比原本想要的少”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抚养和教育孩子花费太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我不想当高龄产妇”;排在第三位的是,“即使我想要孩子,也无法怀孕”。其他原因依次为:“我再也无法忍耐养育孩子造成的身心负担”“健康原因”“我的工作”“房子太小”“丈夫不帮忙做家务和育儿”“丈夫不想再要孩子”“如果再要小孩,丈夫退休时,小孩都还没成年”“社会环境不能让小孩自由地成长”“自己的人生也很重要”等。
育儿也是是沉重的话题。除了经济条件,有没有人看娃,也是重要的条件。如果夫妻双方中的一人回家带娃,那么家庭的风险抵抗力就会下降;如果老人带娃,则要面临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如果选择雇保姆或者托育,不时爆出的负面新闻又让父母胆战心惊。
即便以上问题都得到解决,未来还会面临孩子看病、入托、入学等问题。
精英主义,意味着学习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普及,让中国拥有了许多高学历的人才。但对家庭而言,教育费用增加了,养育年限变长了,家长更难以平衡养育和工作之间的矛盾。
此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大幅增长,女性的崛起和独立也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从长远来看,给予女性更多的社会政策支持,可能是提升生育率的好办法。
从各地方出台的三胎政策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用型家庭政策: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下,给以适当的补贴,增设育儿假。这样的政策更鼓励女性为了育儿和家庭退出职场。
第二类,双薪型家庭政策:鼓励父母双方都实现“家庭—工作”的平衡。比如为生育的女性保留职位,给予的育儿补贴与母亲薪酬相关(母亲原本的薪水越高,则休育儿假期间补贴越多),给父亲专门的“父亲育儿假”。这样的政策,将保证女性不会因生育离开职场,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育儿,促进两性平等。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发展家庭政策的重点,是双薪型家庭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促使更多女性不因生育而退出职场,才是“经济—人口”的双赢之道。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