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咨询师苗保平,网名心若无尘。今天,请大家继续跟着我继续阅读赵文韬博士、许皓宜博士在《关系的评估与修复:培养家庭治疗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一书中“第四节依附关系”有关章节内容。
正文:不同的依附关系形态
安斯渥斯发现,当一分钟后妈妈回到房间时,每个婴儿的反应都不太一样。有些婴儿会迎向妈妈,然后在妈妈的怀抱里很快平静下来,然后他们会回去继续玩玩具;有些婴儿气急败坏地爬向妈妈,在妈妈怀里又踢又打,接下来无论妈妈如何鼓励,他们都紧抓妈妈的裤管不放,再也不愿意去玩;还有一些婴儿,当妈妈离开时并没有激烈的反应,当妈妈回来也不会表现出愉悦,甚至会走得远远的,避开妈妈。
安斯渥斯把第一种婴儿称为“安全依附”,他们好像对妈妈很有信心,而且已经内化了这份信任,即使妈妈短暂离开也不至于惊慌失措;第二种婴儿被称为“矛盾依附”型(焦虑/抗拒依附),他们激烈地寻求妈妈安慰,却又透露出很大的不确定感,好像担心妈妈随时会消失,于是总在焦虑与抗拒之间徘徊;第三种婴儿被称为“逃避依附”,仿佛已经放弃了依赖妈妈的安慰,看起来迷失又充满愤怒。
依附关系值得我们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它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特质。这些在一岁婴儿身上观察到的不同依附形态,有八成以上将维持到学龄期,到成年后仍有七成以上维持不变( Crowell & Walters ,2005)。也就是说,安全依附的婴儿成年后很可能成为安全依附的伴侣,而不安全依附的婴儿,长大后在伴侣关系中也容易感到不安全。若经历关系上的重大压力事件,例如父母离异、父母死亡、父母或孩子本身遭遇重大疾病,有三分之二的安全依附者会转变成不安全依附者。
它值得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依附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非常广,安全依附型儿童在好奇心、创意、学习意愿、问题解决、人际能力与敏感度、领导能力、同侪关系上,都表现得比较优异,而不安全依附型儿童在社交上容易退缩,缺乏学习动机,缺乏目标,容易出现敌意和攻击行为。意外怀孕或堕胎不成功等非期望出生的孩子,即使出生时一切健康,往后也比一般孩子更常生病,更常接受各种医疗及心理治疗(参考的整理 Shaf - fer & Kipp ,2010)。
成年后,一个人的依附形态会影响伴侣关系。台湾有研究已证实,人际依附风格会影响亲密能力与关系(王郁茗、王庆福,2007;林莉琪,2012)。依附安全感较高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看法较为正向,使得他们可以自在地与伴侣相互依赖,不会时常担心被遗弃,也不会焦虑对方过于靠近,因此比较容易与伴侣维持良好而稳定的关系。而矛盾依附的人因为没自信,觉得自己没价值,需要通过亲密关系得到肯定与安慰,但又对爱情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不断要求对方给承诺,使伴侣充满压力。他们对分离很容易感到焦虑,感受到伴侣离开会十分愤怒与痛苦,但当对方回来时,却又表现出排斥与抗拒的行为,使得关系往往充满冲突与激烈的情绪。逃避依附型的人对自我和他人皆持负面态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也觉得别人不可信赖,一定会拒绝自己,所以往往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逃避与人亲近。他们甚少表露情感,与伴侣分开时没有什么反应,重逢时也很冷淡,让伴侣很难亲近,自然逐渐疏远。( Hazan & Shaver ,1987)
孩子和父母的依附关系,随着长期的相处,会逐渐内化至孩子的内在世界,形成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套固定的看法与惯性的反应模式。他会认定同学都是喜欢/不喜欢他的,大人都是关心/不关心他的,师长都是公平/不公平的,他人是可以/不可以信任的,父母/老师是愿意照顾他的需要的,或是只有当他采取激烈的表达方式才会有反应……其中负面的内心定见( internal working model )一旦成形,会使得其他人与他的互动变得很困难,衍生出各种问题与冲突。这些惯性反应也会让他在调节自己的情绪上特别困难,容易呈现情绪激烈与冲动控制的问题。我们在学校、社福机构碰到的令所有人头痛、无力的案主,往往就是在依附经验史上重复受创、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热忱的老师和社工一开始多半愿意花很多心力带这些孩子,却往往发现孩子似乎感受不到老师对他好,甚至会为了一件小事和老师翻脸,让老师和社工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比例。这些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认定别人称赞他是因为他的好表现。当他心里认定大人不可靠、不能相信时,他会不断表现出偏差行为,直到老师受不了而指责他,他就再度确认了他自己心里的负面定见,再度强化了他的不安全感和疏离的人际风格,使别人更难接近他。
解读:
所谓依附(attachment),就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特定他人的情感连结。小的时候我们依附的是父母,长大成家以后,我们依附的是伴侣。从本文表述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婴儿期的依附形态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依附形态,孩子和父母的依附关系,随着长期的相处,会逐渐内化至孩子的内在世界,形成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套固定的看法与惯性的反应模式。它的背后蕴藏的是这个人对他人总是不信任,没有安全感,而他又极力想得到信任,得到安全感,信任就是一种依附,安全感就是依附的内在。如果一个人不能形成安全型的依附形态,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中,就会患得患失,内心总是充满冲突与激烈的情绪,造成与他人,特别是与伴侣带来两性相处的困难、纠结、矛和争吵。
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来看,天生就是安全型的人是非常少的, 这来自于原生家庭良好的环境塑造。但非安全型的人,后来通过系统的学习、觉察、成长,是可以慢慢修复这份安全感的,即建全完善的自我。
给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附状态,需要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精心、细致照料,又与哺乳期母亲的情绪、行为有关。如果做到了这点,看似当时辛苦,但是孩子成人后的良好表现,一定会让你得到安慰。反之,也可能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之中。
如何做到这一点,下文更精彩,也请读者一直关注我的连载和解读。
2021年9月26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