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养过孩子的人可能会有留意,当孩子被照顾得很好的时候,他睡觉时都会带着甜蜜的笑,他会很少生病,很喜欢跟人互动,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而另一方面,这个孩子经常哭闹、经常生病,他难以睡觉、吃饭,对人的态度也很矛盾,他明明需要人拥抱、照顾,却可能会推开、踢打、撕咬照顾他的人,这样的孩子就像一个小“恶魔”。相信,有的家长们已经开始对号入座了。

养过孩子的人可能会有留意,当孩子被照顾得很好的时候,他睡觉时都会带着甜蜜的笑,他会很少生病,很喜欢跟人互动,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而另一方面,这个孩子经常哭闹、经常生病,他难以睡觉、吃饭,对人的态度也很矛盾,他明明需要人拥抱、照顾,却可能会推开、踢打、撕咬照顾他的人,这样的孩子就像一个小“恶魔”。相信,有的家长们已经开始对号入座了。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其实,无论是“上帝”还是“恶魔”都是孩子“内在小孩”的表现。“上帝”意象的内在小孩就是一个小王子、小公主,显示出自己藐视一切、贬低一切,周围的人全部是他的仆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当他获得了无条件的爱,就实现了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而一个经常生病、经常哭闹、经常把父母纠缠得睡不着觉的孩子,他就可能有一个“恶魔“般的内在孩子。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施琪嘉在她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一书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遭遇伤害时,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详细剖析了“内在小孩”的类型特点,针对内在小孩的需要、情绪,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作为父母,它帮助我们实现让孩子与内在小孩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一、看见——与内在小孩对话

开篇我们提到了孩子的“内在小孩”有“上帝”和“恶魔”的类型。其实内在小孩不是天生就分好或坏的,也不能仅用好或坏来形容。他可能既是“上帝之眼“,也是“恶魔之手”。关键是孩子早期的体验会留在记忆深处,当大脑还没有辨别分析能力的时候,这些不良体验便在他的内心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意象,形成了内在小孩的思维逻辑。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要求父母做得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用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话说,就是当好“被无情使用的工具”。让孩子去尽情探索世界、接触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对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

二、疗愈——照顾内在小孩

健康的内在小孩会拥有良好的品质、有耐受挫折的能力,但受伤的内在小孩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疗愈。

一般说来,受伤的内在小孩往往具有缺乏爱的伤痛感、缺乏陪伴的孤独感、缺乏夸奖的自卑感、缺乏玩耍的紧张感以及缺乏道歉的委屈感。而要回应这5种受伤的感受,需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帮助孩子们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针对缺爱的伤痛,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启示父母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和陪伴。施琪嘉认为,“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人变得比较温和,变得比较友好、友善,变得单纯而没有什么心机,那就是小时候父母给孩子的足够的爱。”

针对孤独感,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陪伴的不仅是父母的真实陪伴、互动,还包括钟爱的玩具等过渡性客体。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拥有“有人在的感觉“。心理学有个名词叫“镜映过程”,科胡特认为,人是自恋的,但是自恋的过程需要将另外一个人作为镜子,在这个镜子里看见自己后,就形成了自我。而充当这个镜子的最好就是父母。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会把这段经历内化在心里,他们成年后处理现实关系时就往往缺乏信任感。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针对缺乏夸奖的自卑感,要帮孩子们建立起“共情”的能力。一个共情能力不好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往往不好。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婴儿期哭一晚上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被关注的需求从未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了自卑的内在小孩。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夸奖和认可,而不是经常训斥和贬低孩子。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针对缺乏玩耍的紧张感,要引导孩子体会复杂多样的情感。拥有“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的人,成年后就表现为直男逻辑,他们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他们从不掩饰什么,也不客气寒暄,他们认为他的要求你就应该接受,毫无商量。这样的人往往缺乏情感,或者说只有简单的情感,难以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言外之意,人际关系极为糟糕。想要克服这种“内在小孩”,就要求父母们在孩子小时候经常跟孩子玩耍,有特别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在孩子在活动体验种感受情感的丰富和复杂,从而激发孩子的共情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针对缺乏道歉的委屈感,要引导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安抚、释放委屈感。拥有“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的孩子往往有不会道歉的父母,这类父母会认为自己道歉就丧失了自己的权威,而且他不认为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道歉。“我打你怎么了?我是你爹,我就应该打你,而且我打你是 为你好”“我打你是为了让你知道对错”这是他们常用的话。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听不到道歉,孩子心里就会有委屈。而且,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这一招,就是“死不认错”。其实,跟孩子认错没有什么大不了,相反,道歉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公正对待、被尊重,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三、整合——活出爱与新生的自我

海明威有句名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如何更好地整合自己呢?施琪嘉提出了几点建议: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这些整合自己的方法和建议对于成人或许相对简单,对于孩子却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父母要帮助孩子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帮孩子找到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做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人,帮助孩子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父母们的几点育儿启示

有些事情,我们理解了以后就不会害怕。一个人的内在小孩,特别是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疗愈内在小孩,就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在小孩,踏上美好的人生之旅。以上几点育儿启示,是施琪嘉《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告诉我们的,希望更多的父母了解“内在小孩”,无论是自我疗愈还是养育孩子,相信都会获得全新的经验。希望所有人,都带着健康的内在小孩踏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797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