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从未在人类的历史中缺席,然而对一般人来说,疾病是一种有别于正常的「异常」现象,再加上恐惧与误解,歧视因而诞生。
曾有政府官员表示:「人权立国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台湾虽拥有许多保障病患人权的法案,但歧视依然暗植在人心,虽然无形,却总是在日常生活中缓缓发酵,让许多疾病患者背负「异类」的标籤。
歧视可以说出口的年代
历史有多久,对于疾病的歧视也有多久。早在中世纪,欧洲便有针对汉生病(原名痲疯病)的歧视举动,当地宗教人士会举行仪式,象徵患者已死亡,随后患者会被村民逐出聚落,不再拥有活人的法律权利(如继承财产)。
伊比力斯症(原名癫痫),这个历史悠久的疾病,患者所受到的歧视从来不曾少过。1970年代,美国曾明文禁止患者进入餐厅、电影院或其他公共场所,而英国则至1971年才废止患者不可结婚的禁令。
另一个饱受歧视的疾病是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俗称爱滋病)。1981年,美国通报全球第一起爱滋病案例,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人们开始臆测疾病来源,例如纽约时报于隔年的报导中,以「男同志相关免疫症候群 (gay-related immunodeficiency, GRID)」称呼这种疾病。
即便通报的案例中有异性恋,以及使用针头施打毒品者,但报导仍以「男同志」、「多元性伴侣」字眼描绘患者,强化爱滋病与同志的连结。
歧视不死,只是走入檯面下
时至今日,由于人类知识水準越来越高,加上人权意识抬头,国际间开始签订相关公约,禁止对于疾病的歧视,其中较为着名的是联合国《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範内容,两公约确立了只要身为人,就享有人权及免于任何歧视。台湾虽非联合国一员,却也在2009年通过《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施行法》,将两公约法制化。
除此之外,为防止患者遭受歧视,台湾亦陆续颁布各式法案,确保患者病权。以爱滋病来说,1990年颁布的《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传染防治及感染者权益保障条例》明文规範不得歧视感染者;《汉生病病患人权保障及补偿条例》也在2008年施行,针对被社会排除的汉生病患者给予补偿、回复名誉;《传染病防治法》甚至将反歧视的概念扩大到所有传染病,指出应尊重与保障患者的人格、合法权益,不得予以歧视。
有了这些法条,歧视理应就此消失,遗憾的是,在社会观念尚未跟上脚步的情况下,歧视转化为不能明说,但仍透过行为表现,製造一种对患者更为无声的排除。
以2005年的《关爱之家再兴社区案》为例,再兴社区管委召集住户修改规约,声称社区内收容爱滋病患的关爱之家违反新规约,要求搬离,但法官认为应保障患者的安养权,宣判再兴社区败诉;国防大学在2013年则是以「品德不佳」为由,开除感染爱滋病的学生并追讨学费。
而在乾癣方面,患者由于外观改变,容易在工作与人际关係上遭受不平等对待,国际乾癣联盟2011年的调查指出,有77%的患者曾有被汙名化的经验。
至于肺结核,根据疾管署在2013公布的民调,仍有36.7%民众认为,若身边出现肺结核患者会感到不自在,46.2%民众担心若罹患肺结核,会招致歧视。
热门点击:一天掉多少头髮会变秃头?现在治疗来得及吗?
正确认识疾病,拒绝歧视
时至今日,疾病的歧视仍像幽灵般纠缠台湾社会,除了摊在阳光底下的案例,更多的是没被报导却持续在发生的歧视行为,不只侵犯患者的人权,更是影响疾病防治的重大阻力。
随着医学逐渐进步,以爱滋病来说,现行鸡尾酒疗法已能有效控制病情;而汉生病与肺结核都属可治癒的疾病,只要採取正确防疫法,就能控制疾病传播;乾癣除了可藉由治疗控制病情,更是种不具传染性的疾病。
了解肺结核的传染途径>>
为何歧视问题仍旧存在?
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民众仍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例如2013年的疾管署民调指出,79.8%民众对于肺结核初期症状知识不正确,有50.8%的民众不知道肺结核病患服药两週后,可大幅降低传染力;近年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运动中,也出现反同团体也以传染爱滋病为由,反对同志结婚,然而爱滋病的性行为传染途径,是经由与爱滋病毒感染者发生「危险性行为」,并没有同性或异性之分。
可以理解的是,大多人可能都不想和疾病扯上关係,面对疾病缠身的患者,基于恐惧因素,会出现排斥、误解的态度,并藉由歧视表现出来,殊不知,这是种恶性循环。试想,原本经妥善治疗就可控制病情、降低传染力的疾病,患者却因为害怕他人歧视的目光而不敢就医,结果错失治疗时机,相关单位也可能因无法适时给予帮助,进而使疫情扩大。
也就是说,想透过「排除异己」达到防疫的目标,只是种「眼不见为净」的消极心态,人们越希望与患者划清界线,反而会使疾病更难以控制。
非营利组织 Life Support Group 为了导正民众对爱滋病患者的歧视,曾在巴西街头张贴宣传海报,与一般海报不同的是,每张海报都有一滴爱滋病患的血液。
事实上,爱滋病毒离开人体没多久后就会死亡、不具传染力,不少人看完海报后,愿意伸手触摸、亲吻血迹表达支持,甚至拥抱海报旁的患者,整段过程以影片纪录。
「如果歧视是疾病,则知识就是解药。」影片的片尾如是说。
文:陈钊伟/图:Daco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