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家长日益严重的教育焦虑,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双减”政策,进一步厘清了家校责任,也带来后续政策配套的全局问题。“双减”政策要周全而到位,还需要做好五个“加法”。
加法一:改变家长(社会)的认识误区与“剧场效应”的影响。造成家长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识误区不解决,焦虑就不能通过“双减”真正缓解。例如,家庭投入较多时间、精力、财力和智力的强化性养育方式,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世界性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强化性养育若与权威性养育方式相结合,是比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但不少家长过于追求极端的强化性养育,从“虎妈”到“直升机父母”再到“鸡娃”,让孩子不堪重负。
走向极端的强化性养育表现为:识字算数越早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兴趣特长越多越好,超前学习越快越好,节省时间争分夺秒就好……这样的家庭也许能培养出外表光鲜的“学霸”,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当大,自制力差、缺乏独立性、自我迷失等问题可能伴随终身。
据说,不想争又不得不争是因为别无选择的“剧场效应”,但人生的成长舞台何止一个“鸡娃剧场”。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认识到“鸡娃剧场”对孩子的巨大副作用,而逐渐被更加健全的、非极端的养育方式所吸引,“剧场效应”就会随之减退。所以“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加法”,应是政府、学校和社会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纠正家长极端强化性养育的认识误区。
加法二: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校外培训越做越大,不论是学科成绩,还是音乐、艺术、体育技巧和达标过级、面试得分点,校外机构在提分方面可以做到极致,使得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得到不断强化和升级,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加举步维艰。所以,要规范校外机构的健康发展,就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教育模式。
加法三:家校共同开展个性化教学和素质教育。缓解家长焦虑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方向性问题。方向就是使家庭和学校共同聚焦于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全发展,释放潜能。
现代学校以集体学生为对象的教学形式包含着天然不足,课堂教学存在“个别化教学的收益拐点”和教师关注学生的“盲点”。所以素质教育提出的关键素养和能力不能仅靠学校课程来达成,还要靠家庭和家长的配合。
素质教育的“素质”,与人的基因、天赋和个性相联系。事实上,音、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大量都是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完成的,很多孩子的运动、艺术和动手方面的天赋以及兴趣与特长,直接是由家长观察、发现和培养的。
所以,要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就要把素质教育真正做起来,让家长把注意力逐步转到家校协同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尊,激发身体、认知、情感和人际交往协调发展的潜能上来。而评价“双减”政策的效应,就要看是否有利于家校长期合作,是否有利于家校关系的改善,是否有利于建立调动家校双方积极性的家校共育机制,是否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
加法四:系统解决专业教育力量延伸问题。“双减”政策公布后,家长似乎又有了新的焦虑:校外培训时间和家庭作业时间大幅缩减后,家长原本花钱解放出来的“成人世界”时间,又面临“儿童世界”的回归,“成人世界”要服务和服从于高强度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这个“儿童世界”,这对于不少家长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情。
“双减”背景下,如何帮助家长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科学指导孩子的学习和课余生活,如何通过社区和学校的活动丰富孩子的校外生活和经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加法五:从社会公平和社会治理的战略全局,摆脱依靠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束缚。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增大,强化性养育方式普遍流行,是一个明显的世界性趋势。研究表明,这个趋势是由教育系统外在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引发的,学校系统的原因只是中介。育儿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经济不平等程度引发的。
比较研究指出,改变养育强度不断攀升趋势的根本,是建立一个不同职业在经济上、地位上更为平等的社会。最近中央在研究共同富裕问题,减轻家长负担与降低经济不平等程度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平行线,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历史时刻交汇,进而根本改变家长的教育预期和养育方式,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吴重涵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莉系南昌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