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将儿童的绘画时期分为六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
2.前图式期(4-7岁)
3.图式期(7-9岁)
4.写实萌芽期(9-11岁)
5.模拟写实期(11-14岁)
6.青少年决定期(15岁以上)
儿童绘画的特点本质是整体性的,前一个阶段影响着后一个阶段。
我的女儿,现在处于写实萌芽期的阶段。她也是我从事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从她刚刚降临这个世界,我学着第一次去当爸爸,整个过程是兴奋的,懵懂的,小心翼翼的,即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与她一起成长,是我一生值得奉献和回忆的事情。
我的女儿很爱画画。看过的绘本,她会画。生活的记录,她会画。对妈妈爱的表达,她会画。被训了,她会画。我和她的妈妈吵架了,她也会画。这是一个正常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过程,因为即不会说又不会写的她需要用绘画记录情感,来表达。
这幅画是她在幼儿园时期的作品,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我的女儿“奇迹般”的跳过了涂鸦期阶段,直接“奔向了”图式期阶段。很多人都赞美的说:“哇!你的绘画能力遗传了你的爸爸”。
真的是这样吗?事实证明在6岁之前的人为刻意培养,破坏了我的女儿的想象力。
本应该自由自在表达的年纪,却直接进入了由成年人总结出来的简笔画模式里。我的认知内,简笔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它代表不了全部的绘画。简笔画类似于文字的统一,普通话的普及,道路标识,企业标志那样,让我们能快速识别,有效沟通。它更像一种工具。
绘画是需要情感的,需要来自内心的表达。人可以使用工具,但人本身不是工具。
女儿在她0—6岁的成长阶段里,我对她的陪伴时间是很少的。因为工作的原因,两个月左右我会回来一次。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曾经我和女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千人绘画活动。那时她5岁半,我俩在拥挤的人群里半蹲着。经过了开场白后,老师一声令下开始创作,我眼前的其他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抓起了画笔行动了起来,只有我的女儿纹丝不动,这个绘画习惯她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她思考半天,拿起画笔,对着画布犹豫不决。看着她焦急的眼神,我决定帮帮她。于是,我也拿起画笔,想给她一些“绘画灵感”。因为我们俩之间的“陌生”,所以女儿很少听取我的建议。她开始由着急变成哭泣,边哭边说她不会画……这一举动让我措手不及。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我是诧异的,自责的!由于哭声吸引了老师的注意,我无奈的把位置让了出来,老师接过画笔,在画布上边画边说:“马玥然,你应该这样画,不哭了,你看,像老师这样就可以了”。女儿渐渐地收起了哭声,像老师那样画了起来……
当时我还未涉及儿童美术教育这个领域,我只是认为我的孩子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我对绘画从来没有产生过恐惧。
之后,我开始关注女儿在幼儿园里的绘画。画着同样的主题,相同的内容,连涂色都是那么的相似,不能涂出线外去,因为那样就不漂亮了……我开始反思,不禁反问,美术教育到底为了什么?为了“制造”同一个人,“同一个梦想”吗?十月怀胎,生死难断,熬夜喂奶,小心呵护,直立行走,精心陪伴,这是每一个父母扶养婴幼儿的“辛路历程”。多么不容易啊!如果养育孩子只是为了培养成“同一个人”,倒不如努力地去多制造一些机器人,这会更容易些吧……
我不会责怪这位美术老师,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美术活动更多是东拼西凑,只要觉得漂亮就会让孩子尝试,所以女儿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成年人更在意的是表向,而非内在,他们忽略了幼儿绘画的心理需求,转而取代的是形式主义的美。
如果教育用金字塔来形容的话,大众的幼儿教育是底层教育,收入相对微薄,参与门槛较低。学识与经历更好的人会努力爬向金字塔尖,谁不愿意享有更高的收入,更优的待遇呢?
社会现状我无能为力,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
我开始学着向她的妈妈那样,陪伴女儿一同画画,我们从书籍和绘本故事开始,进行内容的借鉴。
我们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一起制作手工。
一起阅读绘本,她会根据绘本故事的内容进行想象创作。
想象是自由的,她可以连着几个晚上熬到深夜创作“巨幅”画作。
她也可以将美人鱼一直进行到底,因为这是她的最爱。
蝴蝶城堡与兔子城堡,这些软绵绵的形象是她的温床。
很早就接触简笔画模式的女儿,她的上一个阶段影响着现在的阶段。为什么说它破坏了女儿的想象力?这幅画面的线条运用地小心翼翼,颜色涂的非常整齐,天空中有半个太阳,还有一棵树的表皮画着年轮的苹果树。
首先,树的表皮有多种花纹,类似这种花纹的是白杨树。而在我们这里的街道上,柳树和槐树才是最为常见的。
女儿并未在树干上全部画出年轮,她还用了零散的短线表现了一些树皮的纹理, 至少我们对她绘画的“陪伴”还是有作用的。
可是树叶和苹果……因为地域和气候的原因,苹果树对于她来说并不常见。苹果倒是常吃,所以她画了圆和一根竖线代表苹果的根蒂。只是有的苹果根蒂下还有一根像笑脸一样弯曲的线,这是苹果连接根蒂的部位。这种画法属于立体的绘画方式,她对立体或透视的绘画技巧直到8岁都还是“看不见的”,所以,这里有人为教授的痕迹。
4-7岁的幼儿在画人时,只会画“看得见”的东西。眼睛,嘴巴,头发,四肢和几何形状的身体。因为这些是可以动的。不会动的地方她是看不见的,比如眉毛,耳朵,眼睫毛,还有鼻子和脖子,如果我们不教她,她是不画的。
除非这些不能动的地方是令幼儿的印象极为深刻的,比如画出了眼镜,是因为爸爸每天为了找眼镜而发脾气。这个苹果与根蒂的连接线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女儿的绘画认知我还是了解的。
涂鸦期的幼儿我们不需要打扰,画画是他们做游戏的一种方式。进入图式期的孩子,他们是根据之前的绘画经验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自我总结出的属于自己的图式。简笔画则是成年人总结出来灌输给孩子的做法。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会观察,得到记忆,形成图式,自由表达,抒发情感,不去“依赖”。
其次是半个太阳。幼儿眼中的物体是完整的,他们会把完整的形象记录在画纸上面。半个的形象是成年人截取画面的表达方式,这与儿童所看到的是“背道而驰”的。太阳有笑脸,脸上的两个红点是腮红,女儿想表达的意思是可爱。可是腮红也是不能动的,这也是有成年人教授的痕迹。
上文说过,幼儿只会画出能动的东西,例如:头发,眼睛,嘴巴,四肢,几何形状的身体。这个拟人的太阳,女儿连眉毛都没画出,眼睫毛和腮红如果没人提醒她这样做,她是看不到的。太阳的光芒,线条排列的非常整齐,这是长期重复锻炼的过程。
最后是猫女孩的头型,眼睛,耳朵和脖子的画法,作为一个6岁的幼儿,我的女儿表达能力不愧是大家赞扬的那样,有着极高的“人为刻意培养”的绘画天赋。因为双臂画的又细又短的她,是怎么把脖子处理的这般恰到好处的呢?耳朵和眼睛是用了卡通画的绘画方式,这有可能是她对某个动画片记忆深刻,或是有人告诉她的。因为我们为她提供的绘本故事是没有这样的图画的。
4-6岁这个阶段,如果人为为幼儿“安排了”画面,提供了本来该由她自己去感受的内容,那么这样的绘画对于幼儿来说就失去了价值。它夺走了幼儿的观察,使失去了记忆与形象图式的幼儿思维受到了禁锢,所做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得机械。更重要的是如果她过度依赖你,而你不“教”她了,她会哭,她不去想,不去看了,更不会画了……假设我不关注女儿的绘画心理,她可能对画画会失去兴趣……
就这样,女儿在幼儿园“试错”,我们就在家里帮她“纠正”。这幅《挖红薯》的作品是女儿和她的好朋友一起去菜园子里挖菜的情景,这回她真的见着了苹果树。我和她的好朋友的爸爸正在伸着“独臂”拿着铁锹,非常“轻松”的挖红薯呢。
为什么我们只有一条胳膊?事实是我们那天挖的并不轻松,一只手拿着铁锹很用力地再挖,另一只手扶着铁锹把。女儿在这个阶段不懂遮挡关系,她也没有观察到扶着铁锹把的那只手的作用,所以她省略了。当然了,我们两个爸爸确实都带着眼镜,是近视眼镜,是可以看到眼睛的,可是她给我们“带”上了墨镜,因为她还是不懂遮挡关系。
她们两个小家伙都扎着马尾辫,但是辫子应该在头的后面,而她“不假思索”的就统一安排在了头的左侧。这和眼镜是一样的呀,有遮挡关系的嘛?幼儿在画自己熟悉的内容时,凭借的是她的记忆,所以这就是她的“图式阶段”。
画面上有一条地平线,地底下的红薯清晰可见,多数幼儿在这个时期会选择这种“透明”绘画的方式。4-7岁的这个阶段,幼儿观察事物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幼儿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女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还稍欠缺,更不会写字,绘画成了她的情感宣泄和记录生活方式的最好途径。妈妈教训了她,我也跟着唠叨了几句,她开始委屈,心有不甘,伤心,难过。左上角还画了几个表情的局部练习。
现实中我比妈妈要高很多,但是在她的心中妈妈的形象是最高大的,幼儿在绘画时会把她认为的重要的内容放在中心,变得高大。我们的“切磋”影响到了她,于是她刻意的把自己“变的很小”,耳朵却画的很大,都要大过她的脸了。在这个紧张的气氛里,她用“重要”的耳朵去偷听我们吵架的内容是否与她有关,她很害怕希望被保护。因为我们“切磋”的声音非常之大,连楼上的邻居也在“偷听”我们的谈话。
两幅绘画,女儿都把自己画的很小,我想与她的性格有关,在生活中我的女儿也是个谨慎,胆小的孩子。这种性格是遗传了我的。
马上要进入小学阶段了,女儿在那段时间里“迷恋”上了嫦娥,画了很多,有少数名族的嫦娥,美人鱼嫦娥,月亮姐姐嫦娥,现代版嫦娥,古装版嫦娥……
当然,对妈妈的爱,是她利用绘画表达的永恒主题。
全家人第一次的自驾游旅行计划:要带上苹果,梨,菠萝,糖块,雨伞,水壶,袜子和旅行包……
这是她9岁9个月时的绘画,我们一家人在景点入口的照片写生。突然翻出的照片,勾起了我们的回忆,7年前的女儿第一次参与的旅行,看着眼前拿着画笔的她,再看看照片里被妈妈抱起的那个她,时间请再慢一点吧……
孩子的成长是“一眨眼的功夫”。我的女儿越长越大了,可以画的很像了,但是想象部分的破坏,使女儿的绘画少了一丝灵气。这就像未爬先跑的孩子,会出现前庭觉失调,日后会导致孩子写出正反字,字母混淆,阅读有障碍。或者做运动时,身体的控制力偏差,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支配能力不足,导致孩子的动作力过大,或者不到位,让孩子失去耐心。
也许我们认为这不会给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造成重大的损失,但是原本可以尝试每个阶段“自然成长”的孩子,为什么我们非要偏偏过早的教育呢?
想象力的破坏还导致女儿再上我的美术课堂时有些不自信,每次绘画前她都会思考半晌,这时我会悄悄走到她的跟前,低声跟她说道:“别害怕,画画没有对错”。这招偶尔管用,时长失灵。因为在她的眼里我是爸爸,不是老师。她会开始跟自己生闷气,趴着不动笔,我会看着干着急,实在是想骂人了,我便走到消防通道,趁着没人时发泄两句。这样的情形断断续续的从一年级开始持续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
我的女儿,爸爸希望你像这幅画一样,自由自在的享受绘画,享受快乐……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