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妈
前阵子,写了一篇文章:汪涵妻子承认鸡娃失败:为孩子搬到魔都,半年后落荒而逃,引发了大家的很多讨论。
在大量的留言中,有一条说孩子内驱力的留言,点赞数非常高。
“内驱力培养”,可以说一直都是老母亲关注的焦点。相信很多童靴都有这样的共识:让娃内驱力,绝对是鸡娃的最高境界。
当别人因为娃不能自主学习而唉声叹气时,你只要在旁边说一句”我们家都靠他自己,我都不怎么管!“,就完胜了……
那么,到底要怎么鸡,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呢?
我以前一直觉得,要从根儿上着手,用对方法、培养好习惯才是王道:
- 为什么我们累死累活,也教不出一个主动自觉的孩子?
- “练一次琴给20块”,最好用的奖励制度,正在偷偷扼杀孩子...
- 别再奖励孩子了,因为......
- 周国平最新演讲:互联网时代,什么才是孩子的铁饭碗?
- 自律有3个层次,你的孩子在哪一层?
- 比自律更底层的能力,那些省心的孩子是这样养大的
最近,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内驱力的培养,除了自身和内在的影响,外在的因素也不可以忽视。比如孩子学习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儿童房如何布置?
刷新我想法的,是一本叫《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的书。
说实话,初看书名,我觉得略有标题党的内味,但当我静下心来读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观点。
今天,就结合这本书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聊聊:
怎么通过改变家的格局、儿童房的设计,来让孩子变得更自主、更聪明。
学霸的房间,长什么样?
日本的一个公司,曾向居住在东京的妈妈们,发出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
问题非常简单,只有两个:
- 会选择什么位置的房间,作为儿童房?
- 对你来说,儿童房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妈妈们的回答,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
- 85%的妈妈选择了将向南、采光好的房间,作为儿童房。
- 75%的妈妈认为儿童房是孩子安心学习的地方。
但在我们眼中近乎是”共识“的答案,却遭到现实啪啪打脸。
日本建筑师四十万靖,也是《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的作者,利用6年时间,走访了200个东京学霸家庭。
他意外地发现,孩子喜欢的儿童房,跟家长眼中的“100分儿童房”完全不一样。
爸妈觉得孩子会非常享受独立的空间,在窗明几净、安静的房间里,舒服专心地学习。
但现实却是,相比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孩子们更喜欢跟家人在一起,甚至在有些“吵闹”的环境中, 学习更专心。
不信,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
放张“大桌子”就够了
学霸A同学的家,特别有意思。
一进门,迎面就看到客厅里放着一张乒乓球桌。估计你会好奇,难道A同学是体育生?
不,他是纯靠脑力考上重点初中的。
那么这张乒乓球桌……到底是干啥的?
当然是打乒乓球的!
A同学的妈妈说,为了避免孩子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不出屋、不理人,他们夫妻俩特意放了乒乓球台子在客厅。
这样,孩子回来就可以打两下,一家人也可以在一起说说话。
但如果你认为,这桌子只有这一个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张桌子,几乎是全家人一天生活的中心。
白天,妈妈会在这里招待来喝下午茶的朋友。
孩子们放学后,这里就变成了一家人的“活动区”。
A同学在桌子上学习,弟弟在上面吃饭,爸爸在桌子旁看报纸、喝啤酒,妈妈在离桌子不远处,做家务。
到了周末,A同学会邀请一起下补习班的同学到家里来,大家一起在乒乓球桌上打球、学习,空间大,一点不拥挤。
最关键的是,氛围特别好。
不管是家人、同学、朋友,都能在这张桌子旁,做他们想做的事,需要时彼此交流,剩下的时间就各忙各的。
A同学说,虽然他的房间里也有写字台,但他更爱在客厅的乒乓球台旁学习,哪怕小升初最忙的那段时间,也是如此。
跟家人在一起,感觉心里踏实,大脑也更容易集中。
这不仅仅是一张桌子,更是大家进行情感交流的“驿站”。
儿童房变“客厅”
跟A同学家不同,学霸B同学,特别爱窝在自己的房间里。
因为孩子马上小升初,妈妈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会时常走进房间里看看他的学习情况。
妈妈觉得这样很是不方便,就搬了一张小桌子进来。
B同学在桌子上学习,妈妈就在小桌上看书、做针线活。刚开始,B同学不太适应屋子里多了人,但过段时间,就适应了。
他还觉得妈妈在这里特别好,遇到不会的题,也可以直接跟妈妈交流。
后来,爸爸下班后,也直接带着好吃的“外卖”到B同学房间,跟妻子和孩子聊一聊。
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可做,妈妈甚至把电视也搬到B同学房间里。
儿童房,一下子变成了一家人欢聚的场所。
大家在一起学习、看书、聊天,然后做自己的事情。
小小的改变,带来了很大的新鲜感,也让在一个空间下的家人们,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
对于小升初的B同学,备考的每一天,都有家人陪伴,无比安心,缓解了压力。
一张矮桌“走天下”
D同学的房间,向南、采光好。房间里放了榻榻米和书桌,但D同学几乎从未在书桌上学习。
他说,他有一张可以折叠的小矮桌,可以在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学习。
D同学说,他会根据自己每天的心情,选择把小矮桌放在哪。
可能是客厅、自己的卧室,也可能是走廊、甚至是小院里的树下。
刚开始,大家觉得D同学的选择是随机的,但是随着观察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D同学的动线和妈妈的动线(活动路线) 一模一样:
D同学说:
每当看到妈妈在身边时,自己就特别踏实,注意力也可以集中起来,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妈妈在陪着我。
看到D同学,我忽然想到朋友跟我说的话。
她在家的时候,儿子总是会跟在他后面。
朋友开始觉得孩子是觉得好玩,所以才总是跟着她。
现在看,孩子是觉得:有妈妈在身边,安心!
如何打造“学霸”房间
除了上面3位学霸的房间,作者一共探访了200个家庭。
从这200个儿童房布局中,找到了学霸房间的几大精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造一个“全家共享空间”
如果可以,让孩子搬出儿童房,来到一个全家人都能够加入、可以自由交谈沟通的地方学习。
估计不少家长都会不同意,觉得孩子学习,一定要在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更好啊。
但无论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孩子心理发育的角度看,共享空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①大脑需要
作家养老孟司先生,曾说过一个观点:一个健全的人,是大脑和身体都平衡的。
当我们倾向于让孩子在密闭、安静的空间里学习时,其实是把孩子的学习,全部归于大脑,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感受。
但从脑科学角度看,我们的大脑在工作时,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它会在工作时,不断吸收外部信息。我们身体和情绪上的感受,也会成为一种大脑刺激。
当孩子跟父母、兄弟在一个大环境、大房间中,一起交流、玩耍、干活时,其实孩子的创作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在主动学习。
所以,一个家庭共享空间,更能够培养聪明的孩子。
②学习效率高
在共享交流空间中,孩子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这里,我要再提及一位学霸F同学。
在F同学家的客厅里,大大的餐桌几乎占了一半的面积。
在这张桌子上,除了一家5口人的就餐区域,其他地方都摆满了F同学的学习教具和文具,比如地球仪、历史年表和补习班资料等。
一家人吃完晚饭后,F同学就会开启他的学习计划。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和爸妈讨论自己的课业。比如,讨论“前苏联解体”的历史,格林兰的大小、地球仪的绘制等。
他时而是学生,向父母请教;
时而又是小老师,跟爸妈科普他们不懂的知识。
大家自由讨论、交流,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你来我往地辩论。
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化学习的动机、巩固学习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费曼学习法”。要知道,内化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
当然,F同学和父母的提问、讨论,也是被世界名校推崇的学习方法。
在牛津的课堂上,没有教授者和接受者,只有谈论者。
在美国的普利普斯诶克赛特学院,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在上一种课——圆桌课程。
在这里,学习不是讲和听的关系,而是讨论、交流的代名词。
在人口不到世界0.2%的民族,却拥有诺贝尔20%的获奖者的犹太民族,他们最爱的学习方式,就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讨论。
他们觉得,提问、讨论可以让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家里建立一个共享交流空间,其实就是在推进孩子们学会提问、思考和讨论,培养辩证、创新的思维。
③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然,让孩子和家人在一起学习,还有心理上的因素。
小升初的孩子,大多还处在不成熟的年纪。尤其是小男孩,心理年龄会比实际年龄小2岁,还处在撒娇的年纪。
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在孩子眼中,相比把自己关进儿童房,在共享空间里,他们会更安心,因为自己不是独自一人。
也有研究表明,能够将自己努力的状态呈现在爸妈面前,会让孩子更开心、更自信。
所以,打造一个共享空间,让孩子和家人待在一起,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都有好处。
不孤立儿童房,打造空间“柔软度”
当然,因为隔代居住,或者父母工作、作息等问题,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空间和精力去打造一个“共享交流”空间。
这时,我们可以转换思路,通过打造空间的“柔软度”(flexibility),增加孩子和家人的联系。
在讲“空间柔软度”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跟大家讲讲,为什么儿童房不应该太完美。
很多爸妈觉得,孩子的房间,一定要功能越齐全越好。
所以,房间里不仅有床、有书桌,还有电脑、游戏机等等。
但,完美≠好。
一个完美的儿童房,意味着孩子进去后,什么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一直待在里面、不出来。
这样一来,儿童房就成了孤岛,孩子也因此被“孤立”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造功能100分的儿童房,而是要给儿童房一个出口。
让孩子哪怕待在儿童房学习,也可以跟家人有连接。
所谓“柔软度”:
就是通过将房间里各类隔断,进行轻薄的处理后,让空间保持独立、但不封闭,让孩子和家人彼此相连、又各自独立。
方法分为2大类:
- 视觉上敞亮
儿童房的门,可以换成半透明材质的,或者用布帘做隔断。
再或者将儿童房的墙壁,改成玻璃门或窗,这样可以方便孩子和爸妈沟通;
也方便爸妈看到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从而及时开导、宽慰孩子。
如果大家觉得,敲敲打打太费事,最简单的方式,让儿童房的房门,处于打开的状态。
- 听觉上通透
所谓通透,就是保证大家在房间里,也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又有各自的步调和节奏。
比如,家住3层独栋楼的E同学,父母为了让家人之间交流更顺畅,他们特别牺牲了房子的使用面积,打造了楼梯井。
这样一来,全家人不管在哪,只要喊一声,就可以听到,交流完全没问题。
孩子也不会因儿童房在楼上,就跟爸妈产生“隔阂”。
当然,一家人在一起,除了交流,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所以,为了避免彼此干扰,也需要一些软装来打造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隔断,比如屏风就是很好的选择。
相比墙壁、木门,屏风用的时候,拿出来做隔断,平时一家人在一起时,就收起来。
这其实就是空间柔软度,最直接的体现。
允许孩子“游牧民”式的学习
从上面的几个学霸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学霸学习时,都很喜欢变化地点。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待在客厅或者餐厅的桌子上学习、做作业、画画,没必要把他们轰回自己的房间。
有研究发现,新环境可以给大脑带来新刺激,促进灵感。而待在一个身体觉得舒适的环境中,也利于大脑更放松地工作。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不爱自己的房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家里的格局,做到家里的每一个空间,都可以让孩子学习。
我们也可以像上面的学霸一样,给孩子准备一个轻巧的折叠小桌,可以随时搬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学习。
也可以将餐桌预留出一个学习的空间,在阳台放一个躺椅,在客厅做一个阅读角,或者干脆把客厅打造成一个super书房。
为了增加环境带来的新鲜感,还可以定期进行家庭内部“搬迁”,频率半年一次就可以。
让孩子从现在的房间,搬入其他房间,或者两个孩子交换房间,体验一把“游牧民”的自由生活。
新鲜感会给大脑带来的刺激,利于孩子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套房子装修完了,就是一个成品,不可改变。
但在我看来,家一直都是一个“半成品”,它的属性和功能,会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而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都建议,儿童房要每隔几年就变换一次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也在变。
一个理想的家,是可以满足居住者对它的所有幻想的。
一个好的儿童房,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呵护它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让孩子在里面学得开心、住得安心。
参考资料:
《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川妈说说
看了这本书后,第一件事是夸奖川爸。因为新家装修的时候,他力排众议,买了一张1.8m长的实木餐桌,占据了客厅的大半空间。我们都说,太大了,用不上,还占地。他说,要有发展的眼光,这里将来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还会是我们学习、聊天、看电影等等家庭活动的地方。虽然现在孩子还小,但是已经有点苗头了。有时候,大宝二宝会一起趴在桌子上画画,看书。期待,我们一家四口,在这里共度一段段美好时光。
拓展阅读
房子立马放大两倍!3个黄金收纳法,让家整洁又好看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