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域春节风俗
北京
当然,北京作为祖国的心脏,当然是第一个跟亲戚说春节习俗的地方。
注:突出显示相应的地区和省份。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个盛况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过去,北京及其郊区有700多座寺庙。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向朝圣者和游客开放。庙里和庙前都有集市,叫庙会。北京最著名的庙会是白云寺、大钟寺和东岳庙。郊区的花展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花展。花展的表演很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方秧歌、椽子、狮子、大车、竹马等等。有些村子要搭大棚,挂灯笼,表演各种节目。
浙江省
武城县大年初一,用一根长杆束草,点燃焚烧,称为“青田蚕”。并在杆子上点燃天灯,直到3月3日。在宁波过年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关门前,要再点一次“关门炮”。过年绍兴请客用“茶碗茶”,里面放橄榄和金桔,同时请客用茶蛋(真正的土豪吃得起茶蛋),叫做“抱元宝”。
山西省
如今山西已经很少有祭天祭祖的规矩了,但是30岁生日宴上不说话的规矩还保留着。春节的第一餐是吃饺子。煮饺子的时候,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寻求好运,一些地区用芝麻茎火煮饺子,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就像芝麻开花,日子越来越好。要想在饺子里多煮点,肯定是绰绰有余。用餐时,除了每人一碗外,还要端上一两碗,意在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福建省
在厦门,春节期间外出前,人们要祭拜天上的玉帝,这被称为“祭神”。早上用花果祭神,中午用祭祀米和一碗春米祭神。春米是用红纸插在白米饭里做成的春花。“春”与“剩”的闽语发音谐音,春饭是其“年年有余”的好味道。漳州的初四叫“解郁”。除了在庙里烧香之外,还要准备一个叫“荐盒”的糖果蛋糕盒,在大殿里迎接神下来。
辽宁省
许多辽宁人在除夕点长寿灯,通宵亮着。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会点灯笼,而且要通宵不关灯,寓意长寿。出嫁的女儿不允许在父母家过年,否则今年对哥哥不好。所谓“三十夜不看新娘子家灯”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广东省
在海丰地区,晚辈跟长辈拜年,长辈会给他们红包或橘子。潮州春节的饮食有菜饼、烂圆、发酵包、筒炸、五果汤。第四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上一盏灯,准备一坛子水,叫做“等神水”。在东莞的正月初一,献糖煮芋头叫“有缘”。
江苏省
在江宁县过年,你家在你家门口贴了一只公鸡。武县人更是元旦到寺去拜观音大师。苏州人在元旦一大早就开门,燃放三声鞭炮,这被称为“高盛第三级”。早上出门要按照历书上指定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享神之道”,在城隍庙、土地公等寺庙烧香。必须经过十个寺庙,也就是所谓的“十寺烧香”。从元旦到元宵节,巨大的煤棒在炉子里燃烧,这被称为“H”
成都人过年不谈吃,因为“饭”是“罪”的代名词。为了避免禁忌,他们吃汤圆或挂面来祈求家人团聚和长寿。正月初七,刘戈等地要庆祝“小年”。除了拜神、祭祖,还要吃团圆饭。成都人游览西郊杜甫草堂。长寿县大年初一,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黑龙江
富平县的所有宗族都是祖先的画像。1月1日,儿孙们聚在一起祭拜,祭祀完毕后,给他们一顿金筵,称为“祭坐”。在第二天的开始,朋友和亲戚们互相赠送面食和猪肉,这被称为“崇拜节”。高陵县大年初一,黎明时将黄纸挂在竹竿上祭天,称为“迎神”。用木炭挂在门上,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为钱,元旦结挂在门口,称为“包改钱”。临潼县把初五作为“送穷节”。家家剪纸后,拿到门口就扔。那一天每个人都必须吃饱,这就是所谓的“填五穷”。
四川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有些果冻冷冻后味道就不一样了。最常见的有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梨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所以人们把这种梨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叶子,冻好的秋梨酸甜可口,汁多。冷冻梨在食用前应先在水中解冻。除夕后吃它们可以解酒解油腻。
陕西省
宁阳县过年吃馄饨,叫“填仓”。在黄县和蓬莱地区,过年早起应该是浪费了。女主人手持红烛,给家里的每个角落拍一张照片,意思是用光明赶走黑暗,然后在窗台上放上各种年前用面粉做的窗花。孩子起床要爬门打三个秋千。据说它们长得很快。有些地区用芝麻秸秆煮饺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把馒头放在锅里,表示有“剩”。胶东新媳妇第一年要去老公爷爷奶奶家拜年,叫“杂根”。据说到了祖籍就可以离开自己的根了,不会有离婚或者早寡的情况。
吉林省
2>
1. 北京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从初一开始,有不少的理儿,不能扫地,不能拨水,怕把一年的运气扫、拨出去。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取不能争吵的诣音。不能剪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破各种东西,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不论来多少拨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2.天津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
3.山东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4.东北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5.陕西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 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 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6.甘肃
新年舞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7.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 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 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8.河北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 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 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9.河南
在河南等地都有着这样一个过年的歌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这首过年谣可以说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10.湖北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11.湖南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 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 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12.福建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蔗”与“佳” 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13.广东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14.广西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 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 新水了。
15.海南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16.上海
老上海过年习俗,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 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 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17.江苏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18.云南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19.贵州
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打糍粑贵州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少数民族,每逢春节腊月二十八,几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赶场虽然平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20.四川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21.香港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22.澳门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23.台湾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常见的春节习俗
1、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做尾牙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南地区。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2、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它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节日这天的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由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腊八节这天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腊八这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和佛陀成佛有关,清代苏州文人李福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3、吃糯米制品
在南方一些地方,大寒节气有吃糯米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有一些地方还会有有打年糕、做糍粑的习俗,年糕是过年的常备的食品,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多在贵州、重庆、四川、湖北等地区流行。
4、祭灶
小年祭灶是我国大江南北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佛金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如今,农村很多地区仍然沿袭了这一习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