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法国儿童文学《小王子》深入人心。小王子与玫瑰和狐狸相处,引导懵懂的孩子们思考什么是爱。在残酷的世界里旅行,碰撞,让成年人感到担忧。但如果我们用荣格心理学来分析《小王子》,我们会惊讶于这个迷人的“永恒男孩”实际上可能是一个马宝男人。
《口头禅战记》中的七海贤者有一句话:“枕头上掉下来的头发越来越多,最爱吃的有蔬菜的面包从便利店里消失。只有积累这些微小的绝望,人才能成长。”——柯凡《童年崩坏》专题邀请读者重新审视童年的产物,让你的童年继续崩塌不停歇 (`) 。
"你看到一顶帽子或者一条蛇在吞一头大象吗?"是法国经典童话《小王子》最知名的开篇。这部经典,后来被改编成插画、电影等。一再提醒人们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童心,切记不要做自己讨厌的成年人。
比如上一个故事,狐狸说:“你用眼睛看不到任何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清楚透彻。但在《小王子》的故事中,有哪些隐喻我们没有发现?
狐狸对小王子说:“你的眼睛看不到任何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清楚透彻。图/giphy.com下面,我将借助荣格的童话分析来探讨这个故事中所隐含的“青春永驻”的原型这一话题。当我们开始成为成年人的时候,我们会面对和承受适应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焦虑。
童话,是反映集体无意识的原初结构!
同样的焦虑也出现在《小王子》中,渴望永远保持童年的纯真,而不是长大。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除了我们熟悉的个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它不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是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活动方式。与潜意识不同,集体无意识更难让人意识到。
童话和神话是最能体现集体无意识的文本。连荣格童话分析的权威代表玛丽-路易丝冯弗兰茨(Marie-Louise von Franz)也说过,童话是了解集体无意识心灵的最纯粹、最简洁的方式。因此,童话能更明彻地反映心灵。
《小王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图//维基百科
为什么《小王子》如此迷人,因为我们都不想长大?
我六岁的时候,曾经在《自然中的真实故事》这本书里。看到一张很棒的图。图为一条大蟒蛇,即将吞食一只野兽。上面写着,“大蟒蛇不咬人,吞下整个猎物。为了消化猎物,它们一动不动地睡了六个月。」
于是,我也拿起铅笔,画了我的第一幅画:一号作品。我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们看,问他们:“我的画是不是让你们成了旅游陷阱?」
“旅游陷阱里一顶帽子有什么好?”大人们回答。
我画的根本不是帽子,而是一条大蟒蛇,在消化大象的画。于是我把大蟒蛇的肚子画出来,让大人看清楚。
这次大人们劝我不要再画大蟒蛇了。让我们集中精力学习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就这样,我在六岁的时候放弃了画家的职业。大人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是要孩子一遍一遍的解释,真的很累。
与其他童话不同,《小王子》的开篇以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第一人称视角作为引子。后面几章出现了什么,包括飞机失事,在不同星球上遇到不同的人等等。实际上与他的现实生活和世界观有关。
冯弗兰茨强调,每一个童话都会提出一个精神世界,等待问题的解决。整个故事的情节和阐述就是这个解决方案的演绎。
所以,从《小王子》的前半段介绍可以发现,它抛出了“我们在社会化的同时,还能保持童年时拥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大哉问。
当成年人社会化后,我们还能保留童年时拥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图/PEPEPEELS从这一段我们不难看出,长大后的圣修伯里其实对成人世界并不感兴趣。甚至,是不屑和鄙视的意思。比起这些成年人喜欢的世俗的东西,他更喜欢带着童趣的幻想,认为童年的幻想世界才是更真实的世界。但在六岁时,他被迫放弃了成为画家的梦想。
想,也象徵着童真的幻灭与逝去。
对于追逐名利、谈论政治的成人世界,他一点都不感兴趣。而且,也拒绝进入大人的世界里,即便他已经是个成人。从荣格心理学来看,这正是一种人格面具(persona)的空洞。
Persona是源于希腊祭典与戏剧演员在表演时戴的面具。后来,荣格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是用来解释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化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在不同场合中,我们会展现不同的形象,例如体贴、阳刚、幽默及外向等特质。所以人一定会有好几张不同的面具,用以应对不同的场合,因此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总成。
不可否认,追求名利及谈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都是成人世界的必要之恶。但圣修伯里却也忽略成人世界的其他面向。所以他其实从未真正「转大人」。
《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于是,我只好选择另一个专业,去学习驾驶飞机。世界各地,我差不多都去过了。…….在我的生活中,我接触过许多严肃的人们。在大人圈中打混很久,近距离的观察他们,但不过,我对他们的印象,没有多大改变。
碰到稍微聪明一点的大人,我会拿出一直保存着的画作一号作品给他们看。我想测试他们能不能看懂。但大人总是这么回答我:「这是一顶帽子。」所以,我就懒得跟他说大蟒蛇、原始森林或者星星了。
我只好说一些他能懂的事情。我跟他说桥牌、高尔夫、政治或者领带。大人就会因此感到很满意,觉得自己认识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冯.法兰兹就在《永恆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一书中,提到这样拒绝成长的特徵,多会出现在认同「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原型的男性身上。也就是,即使到了成人阶段,内心始终保持17、18岁的正常特徵。
「他(圣修伯里)展现永恆少年的所有特徵,但这并未改变他是个伟大作家及诗人的事实。」冯.法兰兹强调。永恆少年的其他特徵,包含活力十足、古灵精怪、放浪不羁,以及敢爱敢恨等。她也提到许多带有「永恆少年」原型的个案,会出现过度依赖母亲,或是带有显着恋母情结的倾向。
「永恆少年」能够在长大成人后,依然保有童趣的幻想,是深深吸引广大读者栽进《小王子》的迷人之处。因为随着时间的成长,我们不再拥有天马行空的童真,原先不受限制的想像力,也因为开始面对成人生活而消失。
一窥「永恆少年」的阴影 竟是长不大的妈宝男?
虽然「永恆少年」有许多迷人特质,但同样也面临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shadow)问题——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上,会出现某些不符合社会规範及道德标準的特质。由于存在无意识中,所以不容易被个体所觉察的。
例如拒绝成长、愤世嫉俗等,都是「永恆少年」的典型阴影。这也是隐藏在我们集体无意识、引发共鸣之处:惋惜并哀悼逝去的童真与想像。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童话故事,也会引导我们觉察自身内在心灵历程的运作。
英国分析心理学家贝恩斯(HG. Baynes)就描述拒绝成长的心理状态,称为「暂时性的人生」(provisional life)。通常会处于一种奇怪的状态里,觉得自己还没有进入真实的人生。
不论是现在的伴侣或是工作,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所以,总是会幻想着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真正想要的事物就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就连带影响他的人际关係和生活。
认同「永恆少年」原型的男性,其实非常害怕与任何事物绑在一起,甚至给出承诺。因为他们极度恐惧被羁绊住,担心自身落入难逃的窘境之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圣修伯里不愉快的婚姻关係中,他几乎不会待在家超过两星期。
本身就是飞行员的他,如果不被允许飞行时,他就会显得非常焦虑和易怒。同时,「永恆少年」对危险性的运动相当着迷,特别像是飞行或是登山等。这些活动都高度象徵着从现实中逃离,从地球生活和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逃出。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圣修伯里会从事飞行员,写下如此隽永的童话故事。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107.html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