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智慧生命的衍生类型—— 《再创世》专题

序言:智慧生命的衍生型态——《再.创世》专题 作者 / 沈伯

作者/沈博成|国立台湾省立艺术大学雕塑系客座助理教授1899年,世纪之交,高更创作了这幅《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画作,一个乌托邦式的伊甸园形象。作品题目点出了一个人类从开始“思考”起就一直在问的问题。这个永恒的问题超越了时间、地域和文化的范畴,转化为对宗教、神话、艺术和科学的阐释。

高更《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图/维基百科提供了如何定义“自我”,这成为每个时代伟大心灵的挑战,同时也构成了每一个伟大艺术想象的背景。“人是什么?”或者“人生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和目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类对于终极的存在;思想的自由和灵魂的不朽的思考和想象。虽然这些问题最终可能还是人类无法回答的,但人类只是通过向自己提出这些难题并试图回答它们而前进的生物。“人是什么?它为人类打开了一个追求完美的视野,于是人类试图去体验尽可能多的知识,去思考什么是自由和自律,以此来证明自己配得上一个最终可能不朽的灵魂。

1999年的高更,在描绘这样一幅作品时,也许正是在这种伟大的艺术头脑中,他试图表达艺术家对“人”和“生命”的终极关怀。仅从艺术目的论的角度,高更的作品试图对“艺术”创作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艺术创作是关于“生命”的起源、意义和未来追求。.出自《人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生活?从这个问题出发,回顾高更成长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从马车走向火车,从时速不到50公里走向80公里的时代。那是一个生命从神创论转变为进化论的时代,那是一个梦从神话的梦魇转变为深层潜意识隐喻的时代。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爱因斯坦在七年后摧毁了对时空的既定认知的时代,将步入哲学家马克思舍勒所说的“在近万年的历史中,我们第一次来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类第一次成为了一个问题,人类不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答案”。这一切的不确定性,都是因为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地颠覆了之前对“生命”、“心灵”、“宇宙”的稳定认知。而人类甚至对“生命”从何而来有了新的疑问。也许在这样的科技形势下,艺术发生了更为革命性的转变,这是对科技巨变带来的“生活”转向的一种回应。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关于生命的起源、意义和未来追求,那么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生命”的认识论观,它是随着认识论和相关技术知识(医学、药学、身体技术等)的演变而一直在变化的。).

达利原子——原子超现实主义。图//维基百科从艺术回应科技的角度提供了对20世纪初先锋派艺术运动的回顾,因此可以说无论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包豪斯、超现实主义等。所有这些伴随着社会运动的前卫艺术都在想象着“生活”的新情境,无论是身体的、精神的甚至是社会的,科技对生活的影响都成为艺术家们试图捕捉的。如果说,19、20世纪之交的科学技术瓦解了经典的澄明,构成了一个人对“人是什么?不确定的时代和文化,那么也许应该说,自从1899年高更提出问题以来,“生命”本质的概念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是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品种改良、体外培养、人工受孕、生长环境自动控制等。)、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机械电子器官(人工心脏、体外循环机、电子耳、节律器等。这些通过科学、技术、工艺衍生出来的各种新型生命的衍生形式,如非细胞生命、人工生命(英文:Artificial life)甚至人工器官,都是当代生命和环境科学技术各种群体新兴交织的产物。同时,这些技术加速了各种关于探索生命的科幻视觉作品(影视专辑)的诞生。

机械头.图/拉乌尔豪斯曼(Raoul Hausmann)提供资料来自上述科学、技术和科幻小说创作《人是什么?或者“生活是什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从人工性和技术的发展探索中,可以发现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正如居尔汗所指出的,“人性化”是生命技术的外化过程。人类拥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记忆,这些记忆由科技支撑和组成,存在于非有机物质中,由力学的姿态记忆,由大小组成:一个可以由非有机物质传递的组织,人类是靠非生物器官生存的生物,也就是说,科技组成的人造器官。在地球的生命史上,第一次开始了通过非生物媒介传播个体。

知识的可能性。「技术」承载着「记忆」,其具备了自主遗传的可能,科学、科技从而成为了新的生命界,恰是这个新的生物王国(科技界 Technium)。这个新的生物王国,让「人是什么?」或「生命是什么?」有了全新的思考视角,换句话说,「人」是由自身所创造和规定的一个概念,一种存在,而「生命」可以是一种人所创造出并且具备遗传及演化特质的非有机物质。这个全新的诠释,或许更为精确地回应了当代流行的:「人类世」、「新星世」这两个以「科学」与「科技」为基础的概念。

从某个角度上看,「创世」始终是令人类着迷且深深追寻的起源,然而恰是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看见了属于「神话」範畴的「创世」诠释,让位于以「科技」为想像基础的新诠释。科学和科技,似乎正逐渐取代自然的演化论,「生命」的起源在「神创论」退位的一个半世纪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创论」,并逐渐地取代了「自然」。换句话说,人通过科学、技术与艺术之中确证自我的存在,并重新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关于「人是什么?」的哲学回应。

AI 机器人艺术家Aida。图/wikipedia提供

如果说,一百年前的前卫艺术运动回应着当时的科学与科技,并一定程度的促成了海德格、维根斯坦、卡西勒等哲学家对于「人是什么?」的哲学思考与回应,那么,一百年后的当代正面临着全新的科学与科技世纪,这是个即将跨越粒子基本模型;窥见时空裂隙的黑洞,生命成为基因编码工程的时代,这是个通过解读脑波得已窥看心灵的年代。这是一个再・创世的时代,相较于古典的神话诠释,这一次人类以科学与科技诠释或演示「创世」的种种。恰是在这全新的情境中,艺术需要承担起对于新创世诠释的感性体会。并引领人类去想像智慧生命的衍生型态。

从高更的绘画开始,当代艺术走进了细胞培养、数位生命、机械工学与仿生工程,一如二十世纪初期的前卫艺术对科学及科技的回应,给与了海德格等哲学家思考「人是什么?」的沃土,当代艺术的探索亦将成为当代哲学再一次诠释「人是什么?」的契机。

再・创世:智慧生命的衍生型态》专题邀请了科幻文学作家、各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共同书写计画,尝试藉此将科学、科技乃至于科幻创作中的人文冲击,进行细腻的介绍与剖析,并为人类的亘古探问,开启一个新的想像视域,而得以通过艺术去体会。

Amy Karle《再生圣闸regenrative reliqury》。图/Amy Karle提供

  •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系列专访,持续更新中!

《她是科学家》特辑持续更新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15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