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对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社会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认为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是将哲学和科学结合起来。什么是“科学哲学”?哲学家心目中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家心目中的科学哲学是一样的吗?要理解科学哲学,首先要问的是“科学是什么”。为此,我们需要一种认知理论来对人类活动进行分类,进而建立一种科学哲学理论,以便全面回答这个问题。19世纪以前,科学和哲学还没有分离,科学是自然哲学。20世纪后,仍有许多科学家对哲学深感兴趣,并将他们的科学/自然哲学思想写进科普作品,以展示他们的科学哲学思想。
作者是科学哲学的专业研究者。他每年都会在哲学系开设相关课程,理工类和社科类的学生也经常选修。根据经验,一直上这门课的学生,大致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课业表现比哲学系学生好;另一种在课堂上逐渐消失。
我没有机会调查后者的反应,但我猜可能是教学内容和他们事先预想的不一样。也许他们心目中的科学哲学并不是哲学系课堂所教的?
你认为什么是科学哲学?图/pixabay
你心中的科学哲学是什么?
也许科学哲学有两种?一个是哲学家的科学哲学,另一个是科学家的科学哲学。两者的思想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密切相关,只是关注的重点略有不同。
科学家通过测量、观察、实验、数学、模拟和计算等各种科学方法,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或机制,建立科学假说和理论,来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然而,这些科学方法通常对抽象的符号或量进行操作。它们是什么意思?它揭示了怎样的现实?科学家必须提供解释和诠释,他们的诠释构成了自然哲学的传统。
哲学家一方面想认识和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对科学家的活动和解释深感好奇,双重的兴趣让他们走了一条比较迂回的路线。
即通过阅读、分析和反思,对比古今科学家的各种理论、思想和活动,了解科学,从而认识、理解和反思科学所揭示和解释的世界,甚至进一步建立哲学家自己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今天的所谓“科学哲学”。
哲学家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的第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什么”,与之相对的是“科学是什么”,两者都包含着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很多科学家非常关注非科学从业者,比如占卜者或者算命师,谎称自己的职业是科学,那么如何区分科学和伪科学就成为了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任务。
卡尔波普尔试图用“可验证性”来区分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不科学的。图//维基百科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用“可证伪性”来定义“科学”,主张能够被证明的理论或假说才有资格成为科学。
但是我们如何证明一个科学假说呢?随便找个反例,比如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假设会被一个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所反证。
但是,作为科学定义,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证明”的反例?就像我们似乎找不到反例来证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说一样?另一方面,如果现代占星家承认他们的预言可以被验证,那么他们可以被归入“科学”的范畴吗?
事实上,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回答“什么是科学”。
回答任何“x是什么”的问题,必然导致分类体系的建立。比如在科学上,要回答“什么是智人”,就必须了解“人种、属、科”的分类及相关理论。
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如此。我们甚至需要一种“对人类活动进行分类的认知理论”和一种科学哲学理论来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波普尔的可证实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而是一个系统的反证理论。
「人」的定义是什么?迄今为止,地图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各种知识,如假说、理论、规律、模型等。以及生成那些知识的各种方法和工具,以及建立和应用知识、总结探索、解释、预测、实验、模拟、干预、控制、转化等活动或实施。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历史。
如果我们想彻底理解“什么是科学?”
么」,就得探讨上述各个主题,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各种科学活动的特性、科学的历史演变等,其相应的名目就是「科学方法学」、「科学知识论」、「科学实作的哲学」、「科学史的哲学」等,这一切构成了「科学哲学」这门领域的内容。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纸本书籍与线上文章能供读者参考,可见文末的资讯栏。
进行哲学思考的科学家
在 19 世纪之前,科学和哲学尚未分家,科学就是自然哲学。
专业的科学哲学也是建立在 19 世纪末如马赫 (Ernst Mach) 、庞加莱 (Henri Poincaré) 、杜恩 (Pierre Duhem) 等科学家手上,然后在 20 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一门专业,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虽然今日多数在思考、谈论、教学、研究科学哲学的人是哲学家,但这并不意味科学家没有贡献。 20 世纪之后仍有许多科学家对哲学深感兴趣,他们经常将自己的科学/自然哲学思考写在其科普着作中,形成一个深厚的传统,例如:
-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的《物理学与哲学》(Physics and Philosophy: The Revolution in Modern Science)
- 薛丁格 (Erwin Schrödinger) 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
- 莫纳德 (Jacques Monod) 的《偶然与必然》(Chance and Necessity: Essay on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Modern Biology)
-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 维尔泽克 (Frank Wilczek) 《万物皆数》(A Beautiful Question: Finding Nature’s Deep Design)和《物质之轻》(The Lightness of Being: Mass, Ether, and the Unification of Forces)
- 葛林 (Brian Greene) 的《眺望时间的尽头》(Until the End of Time: Mind, Matter,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in an Evolving Universe)
然而对于专业科学家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世界的起源」、「物质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心智/意识的起源」、「语言的起源」、「宗教信仰的起源」等在传统上属于形上学 (metaphysics)[注]的问题,他们企图透过各个相关的科学理论推论并回答。
不管答案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超出了科学的界限,进入哲学的层次,换言之,科学家此时在作科学哲学、科学形上学。
台湾的科学哲学
其实台湾同样也有科学家在进行哲学书写,例如天下出版社「科学文化」书系的几位策划人林和、李国伟、周成功等写作的科普译书导读,又如物理学家高涌泉的《科学人:非物理不可》与他在《科学人》杂誌中的长期专栏「形上集」,以及免疫学家杨倍昌更偏向学术性的科学哲学作品《变迁:生医实验室的知识拼图》,并与台湾的科学哲学家对话。
笔者相信这些台湾的科学家,在「科学家的科学哲学」上,已经提供可资学习的典範,期待透过《科学月刊》的引介,台湾未来有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走上哲思之道,持续发展本土科学家的科学哲学。
注解
- 哲学的核心部门,研究最根本与最抽象的「存在」、「实在」、「世界」、「时空」、「範畴」、「物质」、「心智」、「个体」、「共性」等概念的哲学。
寻找更多科学哲学的资讯
笔者已经在网路上刊过一些介绍性的文章,以下分成三部分提供资讯,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按图索骥,以探索更多科学哲学内容。
一、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问题
- 陈瑞麟,〈【科哲絮语】占星学的巫术性与科学性〉,《想想副刊》, 2018 年 4 月 29 日。
- 陈瑞麟,〈【科哲絮语】怎样才算是科学?或者,一门学问的科学性程度有多高?〉,《想想副刊》, 2018 年 11 月 4 日。
- 陈瑞麟,〈第三问 如何写自然哲学与科学史?科学编史方法学的问题〉,《人类怎样质问大自然》,八旗文化, 2020 年。
二、科学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 陈瑞麟,《科学哲学:理论与历史》,群学, 2010 年。
- 陈瑞麟,《科学哲学:假设的推理》,五南, 2017 年。
- 陈瑞麟,《人类怎样质问大自然》,八旗文化, 2020 年。
- 陈瑞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哲学新媒体, 2021 年。
- 线上《华文哲学百科》「科学哲学」部分现有的每个词条。
三、科学家的科学哲学:
- 陈瑞麟,〈科学家的哲学思考,探讨世界起源的科普书写──《眺望时间的尽头》〉,故事 StoryStudio , 2021 年。
- 林义宏,〈科普能改变文化?中正陈瑞麟破解科普书籍畅销秘诀〉,人文・岛屿, 2021 年。
- 〈本文选自《科学月刊》2021 年 8 月号〉
- 科学月刊/在一个资讯不值钱的时代中,试图紧握那知识余温外,也不忘科学事实和自由价值至上的科普杂誌。
-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系列专访,持续更新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