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研院研究,泛科学为宣传推广实施单位。
采访|陈子萱艺术设计|林允安成家立业后,会经常和父母发生矛盾吗?很明显,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为什么和父母的争吵还是不讲道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长期研究孝文化和亲子冲突过程模型。近年来,研究对象不仅是青少年,还包括成年儿童面临亲子冲突的情况。研究发现,满足老年父母的心理需求是关键,而这不仅仅是亲子互动的关注点,还需要被社会系统看到。
00-1010放假回家,饭桌上,爸爸问主管升职的事,妈妈关心的是什么时候结婚生孩子。你埋头吃饭,一脸无奈,却什么都不说,反而得到新一轮的愤怒.
我们必须熟悉这种家庭剧。2016年台湾省社会变迁调查,98%的受访者认同「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的恩情」(04分表示重要性,给予3分以上);“不管父母怎么对你,孩子都应该对你好”得到了86%受访者的认同。约34%的人赞同“放弃个人野心,实现父母愿望”。
调查显示,孝顺父母、不让父母失望、注重家庭和谐仍是台湾省重要的家庭价值观。即使他们独立了,结婚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仍然被紧密地影响着,甚至影响着孩子的人生选择。成年人之间的亲子冲突必然会成为中国家庭的一大问题。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很困惑:总是和父母吵架怎么办?为什么最后父母和孩子还是会有矛盾?
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叶光辉认为,中国人的互动追求和谐,关系优先于个人。“只有关系好了,个人才会好。”所以在遇到矛盾的时候,往往以为“忍耐一会儿”就会风平浪静。但这种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为接下来的纠纷埋下伏笔。
00-1010硕士时学的是企业组织心理学。到了博士阶段,杨国枢教授建议我改讲孝道的话题。他告诉我:“关于孝道这个话题的研究,可以做一辈子。说实话,我当时有点不服气(笑),但后来我确实证明了他说的话。孝道的问题,值得我研究一辈子!因为这在我们的文化中非常重要。
孝道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孝道涉及亲子关系,可以引申到各种人际交往中。从本土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孝道是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基础。
早期主要讨论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开始注意到,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的互动成为很多人的烦恼。父母老了,我们会遇到痴呆、老人心理变化、照顾老人等问题。亲子冲突不再只是青少年的专利,也是越来越多成年孩子的话题。
叶光辉解释说,亲子冲突往往来源于价值观的冲突,不一定有绝对的对错。然而,成年子女和年迈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在过去很少被讨论,当我们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它将成为当代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孝敬、不让父母失望,家庭价值影响台湾人
首先,青春期的亲子冲突通常集中在争取自主权上,冲突可能是普遍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成年子女大多涉及明确的人生选择,比如生活安排、抚养、医疗保健等等。
再者,成年的孩子就像夹心饼干:有年长的父母,也有年幼的孩子,他们可能同时面临两种类型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和孩子,他们的家庭关系结构与青少年和孩子有着本质的不同。
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台湾省经历了从政治戒严到多元开放的剧烈而快速的社会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价值观不同。六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对三明治一代的代际问题印象最深,同时面对威权时代的父母和互联网一代的孩子,冲突感特别强烈。比如在六七年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多少被灌输了“父母打你是因为关心你”;但同样的打骂教育很难适用于下一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处于两代人和两个价值谱之间,中生代才有可能起到缓冲和引导的作用。
为什么会投入亲子关係研究?亲子关係常针对儿童、青少年,为何会关注到成年子女?
普通成年人的孩子和青少年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讲道理和教导来解决。但是,父母活了大半辈子,吃的盐比你吃的还多。讲道理,老年人很难改变多年积累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很多时候,成年子女下意识地想要“纠正”父母,这往往成为冲突的导火索。
比如孩子看到妈妈提重物,直觉上想去帮忙,警告妈妈不要一直自己来。结果,他们的母亲非但不领情,不欣慰,反而生气了。为什么
么?
可能是妈妈不服老,不想被看做没用的老人家,或觉得自己有能力、不需麻烦孩子。一旦忽略行为背后的根源,无法同理感受对方的心理需求,认知落差就可能酿成双方冲突,子女也陷入「老人家很难沟通」、「爸妈都讲不听」的不满和无力感。
另一方面,成人的亲子冲突,也反映出高龄长辈的处境与心理需求。
心理学有一个「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简单来说,年长者意识到来日不多,会选择更具体可实现的目标,所以高龄者最重视亲密情感的连结、维繫。许多长辈不想学习新东西,因为麻烦又用不到;相反的,跟家人亲密共处容易达成,能带来更大满足。
因为当心情愉悦,不只会忘记负面情绪,同时才有心力思考、同理或转念。在这种情境下,子女再来引导、沟通便比较容易,这也符合正向心理学的「扩展与建构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回到前面的例子,子女可以解释,是因为心疼、害怕妈妈年纪大了会受伤,从关怀的角度开启沟通,母亲或许会感到窝心、也较有机会接纳改变。
面对亲子冲突,成年子女有哪些常见的沟通方式?
儿女和父母发生冲突,一般可以粗略分成几类反应模式:逃避、利己主义(优先满足自己需求)、自我牺牲(顺从,优先满足父母要求)、折衷妥协(各退一步,退而求其次)、兼容并蓄(找出能满足双方需求的共识)。
光谱若从「自我利益」到「兼顾双方」,上述反应可归类为:
一、自我导向式策略:逃避不处理,降低个人压力感受;利己主义,以自身需求为主。这些自我导向策略对于解决冲突问题、增进关係,通常比较不管用。
二、自我牺牲式策略:相较之下,这类子女会优先考虑关係和谐,多选择以隐忍为手段。
三、共享式策略:折衷各退一步或兼容并蓄,这类子女通常更重视确实解决问题。
採取哪一种策略,对成年亲子关係最有正向帮助?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从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筛选出样本共 787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
所谓功能性评估,指的是你能不能正向看待冲突,把冲突当作是了解彼此的机会,用比较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因应。抱持这种心态的成年子女,比较会主动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但前述三种沟通模式,只有共享式策略才会在功能性冲突评估、个人生活适应变项间,具有明显的中介效果,能帮助提升亲子关係品质。
所以总结来看,化解冲突有两个关键:首先,个人是否具「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态度,将危机化为转机;其次,子女越常採取「共享式策略」,和老龄父母亲子关係会越好,个人幸福感也会提升。
避免冲突为什么不是好方法?
青少年和成年子女常会用顺从迁就,希望避开冲突。但不同的是,青少年有时是不得不,因为权力、资源不对等,只能听爸妈的话;成年子女的顺从大部分来自于孝顺迁就、以父母为优先,更接近自我牺牲。子女因为在乎亲子关係、父母感受,最终选择放弃自己需求。
但从数据分析,採用逃避(自我导向策略)或隐忍(自我牺牲策略),对亲子关係、个人幸福都没有明显帮助。因为虽然看起来能制止冲突扩大,但长久下来缺少实质沟通,对个人情绪及关係品质都不是好事,反而累积负面影响。
只有正视冲突,将其视为沟通契机,并採取共享式策略因应,才能够创造双赢局面。
透过成人亲子冲突的研究,对台湾社会现况有什么观察和省思?
早期的长照政策主要偏重在物质条件、生活安顿,像是失能者、病重者需要的环境设备,相应的照护人力。但实际上,「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及精神层面同样需要被关注,应纳入长照资源支持的系统。
粗略来说,老年人口里健康及亚健康老人约佔 85%,失能老人则是 15%,过往我们的医疗支出、长照资源大幅投注在失能长者身上。但随着高龄人口比例攀升,「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应该被重视,也就是让多数健康老人活得更好,延缓失能。
例如鼓励银髮族运动、培养针对长者的专业教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从延缓老化失能的思维规划长照配套,虽然短期内较难看到功效,但长远来说,能帮助未来的整体医疗支出下降,也有利于高龄者的生活品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218.html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