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唐智|温雅基金会听力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从生理结构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眼睑作为接收视觉信息的开关,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看看不见的东西。对于听觉来说,这样的按钮似乎也是存在的。毕竟一个人在发呆做白日梦的时候,就算别人喊他嗓子,他也没有反应,就是没有反应。那不就是关掉听觉的表现吗?这种“你说了,我没听见”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经常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够了!图//pixabay
耳朵是无辜的!讯息的选择大脑说了算
耳朵的主要工作只是信息传递,而后续的信息处理工作实际上是由大脑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当这个常年的声音接收器不知疲倦地传递信息,最终在众多的噪音中,由大脑来决定聚焦哪一个信息。在噪音中专注处理信息的能力被称为“听觉注意力”。但是,听觉注意力也容易受到认知负荷和噪音的影响。
大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为听觉注意力的运作提供燃料(认知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1]。如果它接收到太多或太复杂的信息,大脑可能会因过热而变得空虚或迟钝。比如每台电脑都会有特定的空间进行数据计算。一旦超过负荷,就会运行缓慢,甚至崩溃。同样,当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复杂的环境中时,我们的听觉注意力可能会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了接收和判断信息的难度。
听你想听的,是人之常情
可以。例如,在《人海中注意你的声音、喧闹中听见我的名字:认识鸡尾酒会效应》 [2]一文中,作者通过鸡尾酒会效应讨论了听觉注意的呈现和操作机制[3](Cherry,1953)。当信息复杂时,我们的注意力可以先选择要处理的目标信号,抑制非目标信息的干扰。然而,如果非目标信息达到可检测的阈值,我们仍然会被分散注意力和受到影响。
比如下课的时候,我正急切地和同学聊着最新的手游。哪怕楼道里很吵,一听到暗恋的女生的笑声,耳朵立马就竖起来了,心里的小鹿也慌了,掉头去找她。但是,当非目标信息(又名噪音)太大时,还是会让你“听不见,却闻不到”,即使你想听。
耳朵,却闻不到,想听也听不到。图/PEX ELS
还是充耳不闻?也许就是噪音惹的祸!
噪音是一种不想要/不想要的声音,它不仅干扰思维、工作和日常生活,还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4】日常生活中,噪音无处不在,无论是捷运站、学校教室甚至家里客厅的噪音,都可能影响语音检测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70 dBA(相当于吸尘器的音量)以上的环境噪音对听觉注意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5]张等的研究指出,在学校环境噪声(如操场游戏声、电风扇运转声、窗外车流声等)下,儿童在视觉追踪操作中的反应速度、任务准确性和注意表现较差。).[6]特别是在75dB SPL的高强度噪音下,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来维持他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注意力。费尔南德斯等人还发现,高强度噪音会使儿童的阅读和理解表现变差。[7]
找出最好「讯噪比」,让我们和噪音共处
然而,环境噪声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现在很多科技产品,比如很多老师都会佩戴的蜜蜂麦克风,可以克服教学现场的环境噪音。这类科技产品可以让目标信息(老师在讲什么)更响亮,可以用来掩盖环境噪音,让学生听得更清楚。
而信噪比音量也叫信噪比,可以用来反映信号的清晰度。信噪比越高,越有利于听音。当信噪比较低或为负值时,说明噪音大于信号音量,不利于听,即使想听也听不清楚。为了有效地传递声音信息,理想的状态是提高目标音量或降低噪音音量,使信噪比保持在有利于收听的值。
信噪比决定了信号内容的清晰度。也许可以试着把声音信号调大一点或者降低音量,创造一个有利于聆听的环境。图/温雅基金会
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你懂低讯噪的好吗?
虽然信噪比与听音质量有关,但噪音真的只能起到反派作用吗?事实上,信噪比的机制主要围绕掩蔽的概念。当我们感知到噪声多于目标信息时,就说明噪声已经遮蔽了目标信号,这可能会造成信息的遗漏或者目标信号的检测困难。
噪声掩蔽可以分为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7]能量屏蔽是指当存在噪声时。
间和频率上与目标音重叠,主要发生在听觉外周(auditory periphery),例如隔壁邻居的狗吠声被豪大雨声盖过去了。讯息遮蔽则是噪音与目标音讯息由于其在认知层次上的相似性而在处理的过程中所造成的遮蔽。好比台语使用者听到「脱口罩」时,因週遭环境语音的干扰,而听成「脱裤走」的讯息判断错误。[8,9]
我们也能善用噪音遮蔽的特性改善生活品质。比如说,在日本或诚品书店洗手间常见的「音姬(OTOHIME)」机台会在有人如厕时,自动发出涓涓流水声,用来遮蔽解放的尴尬声响。听觉系统作为全年无休的劳工,即使我们在睡觉,他仍在运作;因此只要有突然的声音(狗叫声、汽车引擎声、打鼾声等),皆可让大脑警觉而使你惊醒。此时,频率平稳一致的白噪音(吹风机、电风扇)和粉红噪音(下雨声、营火声)就十分好用,可以遮蔽影响睡眠的外界声音变化,达到噪音消除的作用,让你一夜好眠。
不论处在哪种生活情境,噪音无处不在,且难以歼灭,不过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策略来改善生活品质。例如:寻找适当的位置(背对噪音源或移驾到安静角落)让聆听更轻松,或使用科技产品来降低噪音或提升目标音量,以凸显目标讯息内容。最后,善用遮蔽效应即可抵销噪音,提升学习、工作,甚至是休息时的效率与品质[10]。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245.html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