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社会习俗约定俗成。——这句话并不是说道德没有边界,而是说边界的宽度或宽度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变化,动画是观察社会风俗变迁的绝佳研究对象。本文指出古代迪士尼动画中有明显的性别标签,旨在营造一个友善的性别环境,提醒善良的男女不要模仿OG老王子/公主,否则会被铐上警车或被绑架。
《口头禅战记》中的七海贤者有一句话:“枕头上掉下来的头发越来越多,最爱吃的有蔬菜的面包从便利店里消失。只有这些微小的绝望积累起来,人才能成长。”——柯凡《童年崩坏》专题邀请读者重新审视童年的产物,让你的童年继续崩塌不停歇 (`) 。
如果你和我一样,30岁左右,出生在互联网刚刚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么你的童年一定有迪士尼公主系列视频的参与。我说的不是新世纪作品《冰雪奇缘》、《魔髮奇缘》,而是2000年以前出版的“经典”动画电影,包括大家熟知的电影《白雪公主》、《睡美人》甚至《美女与野兽》。
迪士尼打造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动漫王国,公主系列作品成为了很多人共同的童年回忆。图/peppee els当然,迪士尼近几年出品的作品远不止公主系列,但以上作品的共同点都是取材于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或乡村传说,让观众无需多想就能轻松享受到当代动画技术的声光效果。
有趣的是,迪士尼在动画电影上的空前成功,使得这些作品“反客为主”,成为新生代对这些故事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公主系列,之后出版的绘本和动漫创作都摆脱不了迪士尼的影子,甚至误以为这些童话的原作者是迪士尼。
当然,这是迪士尼的胜利,但也是整个一代人的不幸。
因为谁也没想到,这些特别适合幼儿教育的漫画,会成为未来几十年性别平等运动的最大障碍之一。
别低估幼儿,他们学到的绝不止「词彙」
大约从2010年开始,兴起了对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分析和研究。这些作品作为不止一代人童年的代表,至今仍被许多家长视为幼儿教育的首选教材。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认真看待公主系列和故事传达给新生代的信息,并立即纠正过时的观念。
没想到,这些特别适合幼儿教育的漫画,会成为未来几十年性别平等运动的最大障碍之一。图//GIPHY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以往幼儿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婴幼儿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学习”。他们不成熟的大脑可能没有成年人健全的认知功能,但却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甚至比我们成年人学得更快更好。
换句话说,在选择迪士尼公主系列作为教材时,必须有一个设想的学习目标。比如让孩子提前接触广泛的词汇,吸收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思想等“教育意义”。
而这个过程中孩子额外的“学习”却被大家忽略了。
过度极化的性别标籤,不利幼儿认识自我
无论是童话,还是现代基于这些文本重新创作的动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这其中,最深刻但最重要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虽然孩子不成熟的大脑并不比成年人的认知功能强多少,但它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图/PEPEPELES如果将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的“公主”和“王子”两个词进行排列,会发现两类人物在设定和形象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除了外表精致美丽,大部分公主的性格都是纯洁善良,温柔体贴,甚至拥有用歌声召唤小动物的超能力(这个要放在故事发生的中世纪,公主们早就被绑在火刑柱上当女巫了);王子必须身材挺拔,面容清秀,力量强大能拯救公主于危难,愿意为爱亲吻素未谋面的女性(这就是现在的性骚扰)。
如果你关注性别平等运动,你一定不会对以上描述感到陌生。这些与“公主”和“王子”身份捆绑在一起的描述,是平权运动试图抹去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也就是你我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你怎么会是个大男孩”“你怎么会像个女孩”。
>从现在的眼光看来,未经同意为了「爱」去亲吻素昧平生的女性可能是违法的。图/GIPHY
米奇也许不是故意的⋯⋯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当然,我相信迪士尼在製作这些电影时,绝不是抱着「我就是要荼毒下一代把父权思想悄悄地传承下去啦哈哈哈」的心思(吧)。但如我前面所说,在没有适当引导与限制的情况下「学习」是不可控的,特别是这种会在演出中潜移默化观众的意识形态,有时候会产生比表层讯息还要更强的影响力。
因为这些小小观众们并不觉得自己被「教」了什么,他们只是很自然地憧憬「王子」与「公主」等角色,进而产生「原来要变成这样才能当公主/王子」的信念。
但是真正适合当王子公主的人,只是少数人而已。特别是那些天生无法适应这些框架的少数族群,推崇「王子」与「公主」的框架,无异于剥夺他们获得幸福的资格。
这对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童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事。
其实迪士尼很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在 2000 年后创作出各种迎合当代性别观念的作品。例如《冰雪奇缘》及《魔髮奇缘》等主打女力的作品,可说是迪士尼深刻自省的表现。
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要斤斤计较,难道就不能等到这些孩子长大后,自己到社会上学正确的观念吗?
——说实话,还真不能。
浅谈人脑的认知机制
人的记忆,特别是像性别刻板印象这样的认知结构,并不是单纯的「存取」机制。我们没办法像电脑一样直接把不需要的档案删掉,没事还可以重组硬碟空间、释放出被佔用的存储资源。我们的认知是以名为「基模」(schema)的知识结构为最小单位,其构成类似于宇宙星系,由核心概念(像自转的恆星)以及与之相连的描述与资讯(围绕恆星公转的行星、卫星等)。
以 Sandra Bem 博士提出的性别基模(gender schema)为例,其核心概念便是「男性」、「女性」等生理性别。在我们刚出生之际,认知中其实是没有相关概念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在看见异性裸体前会认为对方拥有与自己相同的第一性徵,因为在他们心中尚未建立对「性别」认知。
然而随着成长、社会化,我们自然而然会从生活经验与环境刺激中「学习」与这两个概念相关的资讯。例如我们知道师长期待男生外向、女生内向,又或者大人比较不在乎男生把自己弄髒,却会要求女生保持整洁等。其他像是服装、兴趣、专长等我们自认为「没有逼迫」的面向,其实都在人际互动的「潜台词」中传递给认知尚不成熟的小孩子了。
而这些「刺激」都会成为基模的一部份,在我们对世界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把许多暗藏在环境里的刻板印象给照单全收了。毕竟对孩子来说哪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什么又有失公允,他们只是忠实反映出环境给予的一切。
打个比方,建构基模就像是拿油漆在一面白墙上涂涂抹抹。就算你用更新、更鲜豔的颜色盖过那些不合时宜的痕迹,它们也不会「消失」,只是被新资讯掩埋、沈进意识深处。
你以为自己已经摆脱这些陈旧观念的影响,但那只是个假象。平时你言行如常,是因为意识会主动筛选对外输出的内容,任何不符合当下需求的表现都会被刻意压制,也就是「见人说人话」的社交技能。
但是当我们遇到意识来不及处理的突发状况,自动化思考就会像脱缰野马一样冲出来,变成俗称的「说溜嘴」现象(佛洛伊德ver.)。
不相信吗?那想像下面这几个情境:
一间所有技师都是女性的修车厂。
一间老师全是彪形大汉(馆长等级)的幼稚园。
你或许不会觉得这些情境「有什么不对」,但是注意力肯定会被吸引过去,甚至会盯着看几秒后才冒出「对,这很正常啊」的念头。这就是虽然我们在意识里都有相应的平权观念,但这些刺激仍与脑袋内建的性别框架冲突,造成「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违和感。
也因此,当前心理学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会更着重在「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上,藉由各种方法「绕过」被严密把关的意识表层,改挖掘个体控制不了的自动化思考历程。
值得庆幸的是,刻板印象的确可以靠后天修正,但与其事后花更多时间去导正,不如在最一开始的时候严格把关,确保下一代能在开放、友善的环境中长大。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大家抵制迪士尼而是提醒不要把偏差资讯当成唯一资讯来源。只要做好资讯平衡,这些经典动画电影还是可以继续陪伴更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307.html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