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志杰和平号是一艘35000吨的小型游轮。4月20日起航,直到5月29日进入大西洋才晕船。我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大西洋,挂在窗户上的衣服在颤抖。自从上船以来,我从来没有抖得这么厉害。接待处反复广播,要求大家小心被门夹伤。船晃得厉害的时候,门会自己砰的一声关上,很可能会夹断手指。中午去餐厅吃饭,遇到几个台湾省代表团的成员,都说有舍友晕船,躺在床上,不来吃午饭。
和平号八楼港口的海图每天12: 30更新,包括“浪高”这一项。根据经验,浪高六尺时,晕船的人会有点不舒服。当浪高八英尺时,你可以躺在床上。这次旅行中暴风雨最猛烈的一天是7月3日,当时海浪高达14英尺。即使风浪那么大,船上的活动除了露天还在举行,餐厅里的杯盘也没有从餐桌上摇下来。
曾经从事过修船的摄影师李老师告诉我,Mir的船舱里有减摇鳍(舵),所以不会晃得很厉害。减摇鳍有固定式和伸缩式两种。收放式是一种隐藏在船舷两侧船舱里的减摇装置,包括翼鳍、液压传动装置和机电控制系统。当风浪需要滚降时,船舶会伸出舷外,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转动鳍,产生稳定的力矩,可以有效地减小船舶的横滚。
伸缩式减摇鳍只能安装在更大更宽的船舶上。和平号是一艘35000吨的游轮,舱内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减摇鳍。当然,和平号也有一个安装在船底的舱底龙骨,形状像小翅膀。所谓舱底,是英文bulge的音译,指的是船底与船舷之间的弯曲处。舭龙骨无运动部件,结构简单,对航速影响小,有一定的减摇效果。目前几乎所有的海船都安装了它,它已经成为海船船体的一部分。
干船坞里的船底侧,形似小翅膀,是舱底龙骨,伸出的鳍是固定的减摇鳍。圣殿骑士52照片图//维基百科从减摇鳍和舭龙骨,我想到了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闪光板。唐朝时,战船两侧有浮板,以增加船的稳定性。唐全《太白阴经卷四战具类水战具篇》记载当时的战船(海鹳)“船左右各有浮板,形似鹳翼。风浪虽升天,无倾侧。明代简化为两边各一片,平时挂在船外,遇风浪下降,故又称腰舵。
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腰舵都不同于尾舵(尾舵)。宋明应星的《天工开物舟车漕舫》:“腰舵和舵不是一回事,而是宽板形似刀,插入水中就不会转动。盖夹守倚之意,横柄仍系于其上梁,浅则举之,有舵如之,故名腰舵。”水刑是16世纪传入西方的,可以说是减摇鳍的先驱。
从水板上,我想到了波里尼西亚人的双体船。波里尼西亚人之所以能分布到东边的复活节岛,北边的夏威夷,南边的新西兰,是因为他们发明了双体船。也就是说,两个船体由一个框架连接。这种船稳定性好,能经受大风浪,空间更大,能载更多的人和物资。
想想五六千年前,南岛语族先民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省,然后以台湾省为跳板,先分布到菲律宾,再向南向西分布到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一种向东,分布在大洋洲和西波里尼。南岛语族人何时发明双体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制造长途跨海migra时,应该已经有了这种航海武器
库克船长已经三次远征太平洋。船夫约翰韦伯(John Webber)画了很多画,记录了波利尼西亚群岛成为西方殖民地之前的景象,包括他们的双体船。据我所见,我见过三艘韦氏双体船带帆,一艘去汤加,两艘去夏威夷。夏威夷的两幅画,一幅是1784年,描绘夏威夷王云给库克船长送礼;一张图是夏威夷戴着面具,去某地参加某个仪式。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揣摩出波利尼西亚祖先在海洋中驾驶双体船寻找登陆栖息地的场景。
夏威夷王云向库克船长赠送礼物。两只独木舟用支架连接,前面一只有帆,后面一只没有帆。约翰韦伯于1779年创作。图//维基百科
台湾省优秀女科学家系列访谈,不断更新!《她是科学家》特辑不断更新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