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启迪了社会。然后呢?它能走自己的路吗?—— 《一生必修的科学思辨课》

科学启蒙了社会然后呢?它可以走自己的路吗?——《一生必修的科

作者/蒋在某种社会观念中,科学研究似乎是一种神圣的创造,它不仅来源于难以名状的灵感创造,而且赋予了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崇敬。这一点在科学事物给社会生活和应用技能带来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以某种整体但模糊的印象得到进一步强化。类似于人类文明中的其他文化创造,比如艺术、文学,这些无名的想象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平淡的平凡生活有了深远的意义。与其他创造性人才不同,科学创造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钦佩,因为它直接冲击着人类生活的本质。

在20世纪的科学史上,被称为伟大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是最典型的代表。许多人讲述他的相对论,但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它的细节,甚至不知道它叫什么。然而,人们只是附和和钦佩他那难以形容的天才。他们只会为自己对形而上学理论的不理解而感到羞愧,绝不会怀疑这些理论可能是有缺陷的、谬误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伟大的物理学家,图//维基百科科学之所以在人类文化中确立了忠实的地位,来源于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可验证性。人们看到,科学在有限的规范条件下建立了可预测的因果关系,许多实用工具也由此产生。对于一些科学幻想,他们自然有很深的自信,他们相信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幻想最终会成就他们真正的成就,所以科学思维自然会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回顾科学进化的历史可以知道,很多后来被视为近代科学代表的人,在历史进化的那一刻,其实是站在了所谓的后世科学主流思想的对立面。标志着实验科学代表人物的波义耳,对此前主导化学主流思想的风、火、土、水四元素说和汞、硫、盐三元素说并不信服。他坚持认为宇宙是由上帝创造的最小成分组成的。他认为他的实验科学成果证明了上帝的真实存在,炼金术比合成化学更有价值。

当然,经验科学所观察到的因果的简单性和紧密性,使其知识内涵容易转化为实用工具,从而导致人类文明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人性的指引下,科学自然而然地走向了立即实际应用的道路,也走出了科学占据人类宇宙思维主流王座的历史事实。

知识创造不能用社会需求来衡量,现代科学的经验主义道路,尽管面临挑战和考验,仍然在蔓延,越来越荫。随着欧洲文明的扩张和崛起,科学已经成为本世纪一个突出的学派。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只希望科学思维的新境界,却很少质疑它究竟是什么。

然而,科学创造是壮丽的,而且每天都是新的。在有限的标准条件下认证前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对科学奥秘的质疑,即使是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阿瑟爱丁顿爵士对东非日全食的探索一夜成名,他对自己日后使用的底片的曝光可靠性仍心存疑虑,但社会相信,爱因斯坦坐上了科学的宝座,直到今天,现在的热潮是花钱建造大型探测器寻找细微的引力波。

有人持怀疑态度。19世纪,被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的英国算术计量先驱查尔斯巴贝奇提出,通过计量作者的作品来衡量一个人的科学贡献。巴贝奇一生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大部分都被忽视了,这个想法也不例外,但他没想到,如今的科学界早已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这让无数科学研究者陷入了纸测量的大潮中。

现代计算机之父查尔斯巴贝奇发明的差动式发动机被认为是计算机的先驱。图//维基百科巴贝奇的想法受到质疑,这并不奇怪,因为一个人的创造性贡献怎么可能用数量来衡量,但他的想法还是带来了影响。1868年,英国皇家学会出版了第一卷《科学论文目录》(科学论文目录)。虽然编目的选择标准引起了批评,但至少制定了一个检查和评价标准,也被许多科学家引用和使用。然而,《科学论文目录》卷不仅包含不同的科学论文来源,而且文献内容的写作引用和作者的贡献都有争议。按照今天的学术惯例,已经可以归结为学术不端了。

20世纪,美国学术界开始有了“不发表就灭亡”的概念。然而,学术界只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却无法保证论文的质量。因此,他们总是尽力纠正不足之处。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创造了一种衡量科学论文价值的方法。它被称为sciencecitation index,简称SCI),衡量一个科研人员在选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指数。如今,科学引文索引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衡量其贡献的主要标准。

这一标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在世界各国科学界获得了共识和支持,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大量的批评。目前很多科研人员都在倡导更好的评价标准,比如h指数,是一个物理学家在十几年前提出的,看起来反响不错。当然,如今所谓的在线免费发表平台,跳过了之前通过peerreview发表论文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在线免费评论来决定价值。

回到科学或人类创造。

本质,那本来是出自人众又再回到凡尘的活动,自不可能真正有「秋水文章不染尘」的绝对自在脱俗。尤其科学成为人间显学,人人嚮往欣羡,也总希望他们奉献出的膏脂,能够带来傲视宇宙的视野、丰沛的实质利益、长久的生命存在。于是,急功近利、近名这些人性本质,就宰制着社会设定出的衡量科学标準,宰制着科学大洋中的云云众生,也决定着我们对于宇宙生命的认知视野。

——本文摘自《一生必修的科学思辨课》,2021 年 9 月,天下文化。

  •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系列专访,持续更新中!

《她是科学家》特辑持续更新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52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