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炎症会导致抑郁症?3354谈体内肠脑轴,揭秘肠道细菌的“脑控”机制!

肠道炎会导致忧郁症?——浅谈体内的肠脑轴线,揭露肠道菌的「脑

抑郁和焦虑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病。引起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大脑中异常结构或导电物质的联想,以及外界因素的刺激(如家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失业、失恋等。).其实肠道也是这些疾病的杀手之一!但是.肠道和大脑的区别就这么远,怎么会导致疾病呢?肠子里还混着一杯咖啡吗?好奇?那就把眼睛留在后面,看下面这些很酷的研究吧!

有研究指出,情绪低落可能是因为肠道菌群。图//Pexels

肠道是「第二个大脑」

众所周知,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数量排名第一(数亿),那么第二是谁呢?答案是,肠神经系统(ENS),太惊喜了!这个神经系统的成员包括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内外的神经网络。神经细胞的数量甚至比脊髓还多(脊髓中大约有1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可以独立运作,不需要听从大脑总指挥官的命令。

在哺乳动物胚胎神经系统发育的早期,肠和脑是由同一组织——神经嵴发育而来的。神经嵴分为头侧和尾侧,其前体细胞走向尾侧,逐渐发育为所谓的肠神经系统(又称腹侧脑),剩余的头侧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脑)。

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大脑和肠子是远亲,其实是兄弟姐妹(?),他们有联系方式吗?有一个肠脑轴。这条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听下面的说明。

00-1010肠脑轴是肠脑之间的双向沟通通道,但实际上这个通道参与的调节者不仅仅是肠脑,还有各种微生物区系(尤其是肠道细菌)和肝脏,所以准确的说是微生物区系-肠-肝-脑轴。

肠脑轴是消化道与大脑功能和发育的关系。图//维基百科如果把这条线比作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那么这条高速公路可以说是连接了很多“道路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包括负责调节压力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高速公路,连接的是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附属神经)。

这条高速公路真的很彻底,也意味着会影响多方面的生理机制。许多疾病都与它有联系,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细菌-肠-肝-脑这一轴与精神疾病联系紧密。如果你觉得这种关系太复杂(你的圈子太乱),那我们就用以下研究者的视角来梳理一下网络监管者之间的爱恨纠葛吧!

肠-脑轴线是什么?

2021年10月发表在《科学》 (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正在热烈地讨论肠道炎症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的分子调控机制。起初,新美乐股份公司洛达托和玛利亚雷西诺等学者观察了过去的研究[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数据库(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中发现,大约4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有精神疾病,尤其是焦虑、抑郁和认知能力下降。这让这群学者怀疑肠道炎症会不会导致这些精神疾病。

基因、饮食、睡眠质量、感染、环境毒物和黏膜免疫都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进而影响大脑的神经系统。图//维基百科从研究结果中发现[2]溃疡性肠炎患者和模拟这种疾病的小鼠肠道血管屏障(GVB)受损,可以说是连接肠道和肝脏的看门人,负责过滤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将具有威胁性的细菌拒之门外。一旦它坏掉了,门就会大开,外来的侵入性细菌便在肠道中称之为免疫力。

但是,大脑内部是其他人过不去的。当肠道发炎时,体内会产生Wnt/-catenin信号提前通知大脑,大脑脉络丛(PVB)中的血管屏障——连接大脑和身体的闸门——会关闭。在正常情况下,这个门允许70 kDa的大分子进入大脑,以便大脑与身体的其他部分进行交流。

虽然大脑懂得保护自己是好事,但相对来说。

,这一反常态的举动也造成了后续的损伤。从小鼠实验的结果来看,关闭 PVB 的小鼠组别相较于正常开启 PVB 的小鼠组别,他们所表现出的焦虑行为较高,甚至还会产生短期记忆受损。

以上,都是从「现象观察」至「整体机制」的探讨,但是,造成这一切的主使者究竟是谁?把主使者揪出来能改善这一切吗?好奇的话,就继续给它看下去!

区区肠道菌,竟可操纵大脑主控权?

我们都知道肠道菌大致分成好菌及坏菌两种,好菌让你拥有好的代谢及吸收营养的能力,坏菌让你便秘、拉肚子样样来。不过,这些菌不只掌管消化,他们也会左右人的大脑喔!国立成功大学生理学科暨研究所的吴伟立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在 ⟪自然⟫(Nature)期刊中发表了一篇关于肠道菌透过调控脑神经元影响社交行为的研究 [3]

他们发现,无论是无菌鼠还是吃了广效性抗生素的小鼠,当遇到陌生鼠时,他们与陌生鼠的社交互动能力都较一般小鼠低,暗示着微生物菌群可能会影响小鼠的社交能力。

大脑可以透过迷走神经传递讯息物质给肠道,肠道也能透过循环系统传递物质给大脑。图/WIKIPEDIA

此外,将小鼠的肠道菌移除会活化其特定脑区活动,而这些脑区都与社交能力的反应有关。同时,他们体内的皮质酮 (corticosterone)也较一般小鼠高。上文提及肠-脑轴线涵盖了下视丘-垂体-肾上腺轴(HPA Axis),皮质酮 (corticosterone)就是当哺乳类动物感受到压力时,肾上腺皮质所产生的激素,适量的皮质酮有助于身体在压力下回复平衡,但是过多的皮质酮就会造成忧郁症及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等精神疾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定的肠道菌群例如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居然能使服用广效性抗生素的小鼠体内过量的皮质酮恢复至正常水平,甚至恢复社交能力。可见肠道菌的威力不容小觑阿~

除了吴教授的研究,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神经学家 Rebecca Knickmeyer 也发现,婴儿体内的肠道菌群差异会影响他们对于新事物感到恐惧的反应 [4, 5]。恐惧,是人类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出来最直觉的反应,也算是一种警戒、自我保护的表现,但是过度的恐惧就会繁衍成焦虑及忧郁。

因此学者们想以恐惧反应为指标,测试这些未经世事的婴儿们在遇到一系列的万圣节面具时所产生出来的反应,包含脸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惊吓反应等都是评分依据。从研究结果发现,整体肠道菌群失衡(某些特定菌种雄霸一方)的婴儿跟肠道菌群平衡的婴儿相比,较易表现出对面具的恐惧感。

特别的是,学者们还仔细分析出这些婴儿中的特定肠道菌的数量会决定恐惧反应的产生。例如降低拟桿菌 (Bacteroides),增加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双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及一种未命名的梭菌属(Clostridiales)的数量都会增加恐惧反应,可见肠道菌的帮派之间也足以抢佔人体的精神主控权。

特定的肠道菌相会加强婴儿的恐惧反应,可见人类的情绪并不完全由脑内环境决定。图/Pexels

揭开精神疾病与肠道的秘密连结

综观上述研究,相信大家都发现无论从分子调控、生理学、行为学来看,肠道菌群的种类会默默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而且搭上肠-脑轴这条高速公路,要控制大脑就并非难事啦!所以这也就是所谓蝴蝶效应,可谓牵一「菌」而动全身。

既然肠道菌会影响忧郁、焦虑症,那么将来可望透过改善体内肠道菌种来治疗精神疾病吗?一篇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 [6] 确实发现透过摄取食物所产生的益生菌能缓解忧郁和恐慌症症状,因此未来是否能研发出一种「百忧解」的治疗性肠道菌,嗨呀~值得期待一波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58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