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华工程师的理性和感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可以共存吗?(一)——苏华盖专场

苏花工程师的理性与感性:便利、永续能否共存?(上)——苏花改

本文转载自特有种生物研究保护中心《自然保育季刊》第112期作者/杨|台湾省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交通土木部副主任东经122度,北纬25度,澎湃蔚蓝深邃的太平洋,险峻巍峨的中央山脉在此交汇,这样的山海自然相遇,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景观,这就是岛陆母亲的背影。从百年前先辈冒险翻山越岭,到50年代苏花公路开挖完成,路线就在这样的自然险要景观中蜿蜒前行。这是通往岛背面的唯一道路。在这里,我们对返乡游子畅谈家乡、游客寻桃花充满期待!

这样的山海!多好的心情!我们在基地走廊中反复徘徊,以返乡流浪者、旅行者、当地人和规划者的角色思考。我们试图摆脱传统工程设计习惯于理性垂直思维的功能神话,以鲜活的层次探索体验环境中隐藏的基因故事,反思地域的环境肌理、空间符号、地方人文传统和活动轨迹,感知时代价值变迁的风向,寻求编织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地域故事,并在这样的信念中勇敢坚定。

在新世纪,以人为本的多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交通时代的萌芽成长阶段。我们有温暖的喜悦和专业的热情,如太平洋中涌动的波涛。新世纪的苏华路有哪些可能?我们心里笑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开始在脑海中浮现。在理性而冷酷的项目中,一个属于审美模式的环境词汇被扩展了。于是我们手中的笔开始不停地勾画我们内心的想法:苏花道,她不仅仅应该是一条路,更应该是一条可以安心归乡、悠然游览、催人奋进的景观路,成为启动人们与自然共舞的引信。我们有这样一个愚蠢的持续尝试!

00-1010:从大型景观的鸟瞰图中,道路成为地球环境纹理的一部分。公路工程师实际上是有影响力的景观塑造者。道路作为建筑空间的骨干和连接区域的连接管道,直接承担着人和物质的运输功能,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空间角色,对区域环境的肌理产生深远的影响。道路在切割地理空间的同时,也切断了千百年来哺育土地肌理的人文和自然生态脉络。

新世纪,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一种以人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思潮冲击着工程领域。这种思潮源于人类对环境演变的反思。正如建筑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正如科技文明回归人文关怀的思想,土木工程师开始面临社会多元化和人文价值观对工科专业的挑战,开始感受到专业人士、社会和决策者对话的认知落差,陷入一种看似无解的专业无用的失落和孤独。我们不得不承认专业分工后个人职能角色角色的困境。面对多元的价值观,我们强烈感受到一场新的道路工程头脑风暴正在将我们推回到基于人文关怀、土地环境和自然生态的思维原点。工程师需要建立更广泛的多元学习和横向思维模式,重新构建专业技术评价框架体系,尤其是环境可持续性讨论中蕴含的人文美学和环境友好维度。

当然,一个公路工程师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专业知识,他必须承认自己的职业神话和社会异化,学会对浩瀚自然的敏感和深刻的人文主义,要有超越专业框架的思考。纵观道路设计专业领域,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节奏和价值。既有专业几何数学运算和经验传承的数据,又有环境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的核心知识,成为丰富当代肌理的关键

看海上苏花公路清水段。图/作者提供

多元价值征伐与学习

岛东部的苏华廊带。崎岖陡峭的山脉靠近太平洋深处,陡峭的山壁上雕刻交错着不同历史年代的路迹。这片土地上的山海传说和记忆,依稀却清晰地烙上了烙印。尽管后山遥远,尽管路途艰险,但人们不能停止探索新世界、拓展疆域的脚步。因此,苏华路的故事在这样的山海画卷上流传不绝。

苏花公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高速公路的面貌在时间轴上不断变化。从清同治三年(公元1874年)开始扩建日据时期可提供车行的苏华林海路,台湾光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1974年、1974-1990年、1990-2003年)的改善,山海凿通的险要山海路(宽3.5m)。

苏花公路历史脉络

苏华路狼山靠近海岸,大部分路段都是靠海钻探修建的。因为公路边坡的长期风化、侵蚀、剥落和暴雨导致的坍塌,建设和改善从未停止,导致公路面貌在时间轴上的不断变化。因此,由于自然灾害的地理屏障,中国东部的发展落后于西部,从而保持了较高的自然环境。长期的自然灾害多次造成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给沿线路段工业运输和聚落交通带来重大安全风险。因此,提高走廊运输质量一直是交通部的重要政策。苏花高速公路项目最初是作为一个改善思路构思的,但自项目推进以来,就陷入了建设开发与环保问题的争论,十多年来一直未果。

苏公

路灾损阻断。图/苏花公路改善工程处提供

花东后山区域,由于地形险阻联外交通不便,与台湾早年以经济取向工业生产主导之西部空间结构,形成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地景。相较于西部都市化的繁华,花东是乡野原始的;对应于西部的快速节奏,花东有着一股悠闲慢调氛围。当 1960-1970 年台湾积极整编投入国际分工市场,花东区域人流与物流条件的贫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中一块脱队边陲化的空间,然而却形成台湾空间都市化、工厂化与水泥化的意外留白。

因区域低度发展,在永续环境观点趋势的新世纪,对于环境国土规划者,花东后山成为台湾最有想像空间的旗舰场景。独特地景特质与缓慢空间是花东区域未来性之发展筹码,早先西部具环境破坏影响之砂石及水泥产业,在业产东移政策下成为区域环境冲击之主因,破坏绿色山容的水泥工业与砂石重车冲击下的地区道路,促使花东在地开始凝聚一股强烈反对建设开发之环境保育反思。

苏花公路灾损阻断。图/苏花公路改善工程处提供

苏花公路改善计画推动论述与策略

检视以往苏花高速公路推动阶段到今苏花公路改善计画,社会各界之建设论辩简化为经济与环保二元价值之争议,经济角度以增进区域发展为主轴,环保层次则以拉高环境道德价值之总体福祉论。社会多元观点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历程趋势,综观国土发展课题,台湾地处板块运动活跃区且地形複杂,环境有其脆弱与敏感性,虽然环境保育价值逐渐强化,然相对于较低度发展的地区却激化出强烈之公平对等要求,故侷限于经济开发与环境保育之二元论战,将窄化思考层次与弱化其他非主流课题及弱势者需求。

花东区域长期处于建设投资版图之边陲,当西部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网完成多年,东部区域公路联外始终依赖于仍有安全风险的苏花公路,对于东部民众在社会层面产生不平等对待之心理反射,这也将更强化部分东部民众对于苏花高速公路之建设主张。当代全球环境保育思潮,花东区域有崭新开创性的发展契机,然对执政者而 言,面对环境理想主义者思维期望,仍需考虑长期区域不平等资源分配之社会公平性。

岛屿后山净土。图/作者提供

苏花公路改善计画,在环境保育观与建设开发论两极辩证中,以社会公义与环境永续核心中建构计画正当性论述,作为岛屿两端之繁华西部与原乡东部接轨的通廊,被赋予不同以往工程建设目标的时代象徵意义。计画团队摆脱传统公路闢建工程观点优先模式,以建构安全回家路为核心目标,省思如何丰富整体路廊场所内涵与新面貌形塑,思考用路者愉悦感、外部环境融合与空间新视界之非典型工程成形的可能。

改善计画以归零思考出发,尊重多元观点建立全光谱改善策略,可行性研究执行过程从议题分析辩证、光谱方案评析、对外社会沟通到建立计画论述,实践以往未有的工程推动操作流程。

计画推动以永续公共工程理念为基,巨观检视花东永续环境论述、区域运输愿景与路廊运输系统建构、社会公平及工程全生命週期观点等四大主轴向度;建构具前瞻性的工程技术与环境生态冲击减缓友善措施,并承诺导入长期施工中环境监测、公民监督参与、资讯透明公开、停工机制及区域地质水文模式检测影响,并扩大委託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执行施工中暨营运阶段指标生物研究计画之生态调查及指标生物研究,跨界课题合作,兼具专业与公共议题,树立重大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永续并重良好範例。

接着阅读:关于苏花工程师的理性与感性——苏花改特辑(一)(下)

  • 台湾杰出女科学家系列专访,持续更新中!

《她是科学家》特辑持续更新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65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