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临床心理学家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00-1010说到痴呆症,最直观的联想就是年龄越大,患痴呆症的风险越高。没错。80岁以上的老年人往往是老年痴呆症的高发人群。当他们超过90岁时,痴呆症的发病率每年会增加12.7% ~ 40.7%(corra da,Brookmeyer,Paganini ‐ Hill,Berlau,Kawas,2010)。
然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认为,年龄与痴呆症之间仍然存在不确定的因果关系,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就会引发痴呆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除了年龄还有其他因素值得探讨,有些甚至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成立了。
00-1010你能想象在整个人生旅途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决定着中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几率吗?
权威国际神经病学杂志《刺胳针》(The Lancet Neurology)2020年的一篇回顾性报告提到了一个痴呆发展的生命历程模型,听起来有点别扭。简单来说,这个模型列出了在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时期内,每个年龄段都有哪些因素与痴呆症有关。
就环境导向而言,
儿童期(10岁前):胎儿的产前问题,空气污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年轻人(20-30岁):文化程度低,性格,酗酒,消极工作。
中壮年(40-65岁):饮食不健康、吸烟、肥胖、脑损伤、糖尿病、高血压。
老年期(65 ~ 80岁):活动量低,自我感觉缺陷,脑血管疾病。
老年(80岁以上):缺乏精神刺激,社会孤立。
痴呆是大脑神经病变在遗传、环境和长期相互作用下的结果,要到关键阶段才会发生。
00-1010看完上图,如果发现自己中了好几项,请不要害怕。我们已经知道痴呆症的发病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一年,所以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第20代,第30代,第40代,第50代.仍然有充足的时间来预防危险因素。
比如,当我们知道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脑损伤是痴呆的危险因素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更加注意控制血压和血糖,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自然就降低了患痴呆的风险。我们知道缺乏活动和社交是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所以如果我们身边有上了年纪的长辈,我们可以多加关注和提醒。
这份研究报告想传达给我们的是,首先要了解痴呆症风险的成因,为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体质,在可控的范围内预防痴呆症。基因改变不了,但是环境和预防保健的观念可以后天调整。
编按:失智风险与年龄有绝对关係吗?医学期刊《刺胳针》一份报告提出人类从出生到终老各年龄阶段与失智有关的因素。从胎儿产前问题、中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低活动量,高龄期缺少社交都是风险。心理师林岱葳提醒,遗传基因无法改变,却可以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环境与生活的调整。
这也让我想起,在练习过程中,不时会有朋友因为担心自己智力低下而前来接受认知功能筛查。评估结束后,他们经常问我一个很棒的问题:
“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或者应该注意些什么,来避免智力下降?」
根据本研究报告的模型,以下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从童年到青年:教育水平和工作性质对个人的未来有很大影响。
中年时期,体育锻炼、饮食和慢性病控制是关键。
到了老年,社会交往带来的满足感和个人兴趣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相当有益的。
如果分为生理和心理社会两个层面:
生理:运动,戒烟,不要过量饮酒,慢性病管理,体重管理。
心理学:教育知识,职场成长,社交,个人兴趣。
00-1010最后,分享一下我在最近刘秀智博士新书发布会上的“你如何看待老年,它会回应你”的经历。刘秀芝博士是台湾省的痴呆症之母。她70多岁了,一个人住。她的父母和二姐都是痴呆。与文献报道相比,她是痴呆的高危人群。前阵子的子网路上一直有个假消息:名医刘秀芝失心疯了!即使有许多危险因素,刘医生也没有抱怨或为自己感到遗憾,而是专注于加强他所拥有的痴呆症预防因素。
我在分享会上看到了一个明显的预防因素:“强社交网络”。
/p>
分享会当天高朋满座,多为60~70岁的银髮族,现场的我突然间像极了少数民族,形成强烈对比。对此情景感到有趣之余,我看见刘医师精神奕奕,讲起话来令人如沐春风,当天引言来宾各个妙语如珠,逗得现场哄堂大笑,毫无冷场,台下听众各个炯炯有神,让我大大感受属于60、70代的热情与生命力的洗礼
刘医师的乐活人生,打破谣言,不仅没有失智,还正在预防失智的道路上乐观前行。
(本文转载自林岱葳临床心理师个人网站,原文标题为:〈你的抗失智存款有多少? 想要什么样的老年,就先怎么栽〉)
2021/04/21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