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冠信图/何光利提供
葬礼是人类最古老的仪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告别世界的方式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吗?
台湾第一家终端服务公司、广利的创始人徐一飞在分享创业机会时,提到了她小时候参加奶奶葬礼的经历。农村传统习俗,葬礼持续49天,花费200多万。“做功德,跳火圈,吞剑,都来。小孩子跪着吵架,你说这应该吗?”她谈到葬礼,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疏远。
“我不是祖母的孩子。我一年才见我奶奶一次,说一两句话。大人让我一直跪着其实很奇怪。她指出,一个人的离去,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一个固定的仪式来抚慰大家的情绪呢?
编按:谈论生死,让在世的人更靠近。27岁的许伊妃,在殡葬业工作超过10年,看过许多人骤逝后徒留遗憾,成为家庭难以痊癒的伤口。她成立全台首家终活服务公司和光里,鼓励大家在生前留下遗言、规划自己的告别式。「躺进棺材的时候,不要带着遗憾。」
(2021)徐一飞,27岁,16岁进入殡葬行业。从端茶倒水、烧金纸、清洁身体、化妆到陪伴家人,她不到30岁,在这个行业已经有10多年的经验。去年,她创办了“和光里”,提供定制的告别设计服务。包括策划告别仪式、追悼会、满足临终遗愿等。让“再见”有了更细致、更多样化的选择。
在殡葬行业工作多年后,徐一飞开始自己创业,推广临终服务。
她特别强调,和光里不是殡葬行业。“殡葬业是为死人服务的,我们是为活人服务的。」
为什么不做传统的殡葬服务?七年级学生徐一飞以一种直白的年轻人风格回答道:“我觉得葬礼现在真的很‘轰动’!她举了常见的纸质领带为例,上面有很多违反约定的设计:豪华跑车配穿着古代服饰的司机,但戴西瓜帽的小孩和男人却出现在现代风格的豪宅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为什么会有古装穿纸的人?死者可能是一个很前卫的人,但他之后的一切都是庸俗的。”她摇摇头。
她指出,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追溯其起源,所有这些都有其美好的意义。但是,现代人往往不知道原因,只是照本宣科。本该让人理清悲伤,表达思念的葬礼,却成了一个没有形式却没有灵魂的仪式。
比如在传统的公祭中,主人会要求来宾一一鞠躬。鞠躬后,应立即回到自己的位置,让下一组客人上前。此外,宾客在公祭时不可流泪,以免逝者“无法离去”。对此,徐一飞直言,“我去灵堂吊唁,却没什么时间照顾好家人。还有,现在不哭,什么时候能哭?」
所以她希望推广“美丽葬礼”——,只要符合逝者风格,就是美丽葬礼。比如告别仪式不一定要在殡仪馆,可以在咖啡厅吃吃喝喝。没必要让孝顺的女儿白琴在葬礼上哭。让大家安静的哀悼一下也不错。“人走了,不就是灵魂解脱了,终于自由了吗?为什么上一次旅行一定要按照别人点的SOP?」
徐一飞在生日那天为自己策划了一场“美丽的葬礼”。
00-1010在徐一飞的眼中,普通人避而不谈的死亡是每天每分钟都在发生的事情。她在殡葬行业看过无数的死亡证明,也见证过很多人毫无准备的死去:吃了麻药不小心噎死,生日意外变成忌辰,直到被查出癌症离开才一天。一对夫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妻子出去洗头,结果死于车祸。一个星期后,老师因为太伤心去世了。挂在大厅里的画像从一幅变成了两幅。
“人们说你不能谈论死亡,否则你会诅咒自己。事实上,意外和疾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徐一飞说。她去了日本的告别学院深造。对当地人来说,死亡是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比如遗体火化后,家属会把骨灰带回家供养,就像亲人一直在身边一样。
看生死大气自在,让日本发展蓬勃的终端产业。人们走进书店,可以买到各种相关书籍,了解死亡前和葬礼仪式的组织方式。有的经营者会组团参观墓地,乘船出海体验撒骨灰之旅。多样化的临终体验使人们能够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
为什么要鼓励人们积极进行“终身制”?徐一飞提到,人在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后,会经历消极、愤怒、讨价还价、沮丧等心理过程。真正接受事实往往为时已晚。她曾经遇到过一个病重的客户。因为不能出国,所以她想在死前至少体验一下冲绳的味道。虽然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准备了零食、明信片等纪念品,但当事人还没来得及体验就离开了。
“我不会说:每个人每天都应该想到自己随时会死。不过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整理思考一下这个话题。徐一飞指出,最后的生活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遗嘱和养老安排。这个行业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躺在棺材里也无怨无悔”。
所以,何光利的团队里有人擅长整理遗物、处理遗体,有人擅长音乐、体育。有些生意乍一看似乎和生活无关?徐一飞解释说,“我们关心每个人活着时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一堂瑜伽课,帮助每个人调整呼吸,放松大脑。活出每一刻的美好,就是在实践终生的精神。
丧礼不该流于形式 「美葬」让人到最后都活得像自己
:bold;">躺进棺材的「记忆保存」体验 如果生命只剩5分钟,你想留下什么?
人走了以后,该留下什么给还在世的人?看过许多家属在灵堂前争产,许伊妃直言,「钱只会製造问题。人有钱就会作怪。」与其留下遗产製造争端,不如留下回忆,传递爱与感谢。
在和光里的业务中,有一项「记忆保存」服务。工作人员会引导客户躺入棺材中,在一片漆黑的空间中思考:「如果死后有5分钟的时间复活,你想对家人、朋友说些什么?」从棺材中起身后,再录下留给亲友的最后遗言。
死亡体验后,再进行记忆保存,录製给亲友的讯息。假使即将离开人世,你想对最爱的人说什么?
有趣的是,正如俗谚「不见棺材不掉泪」所言,从棺材中走出来的人,往往有满腔心事想分享。许伊妃记得,曾有一对50世代的父母,或许是受「长辈包袱」影响,有许多话不好意思对孩子开口。但当工作人员打开棺材盖子后,他们竟开始向孩子道歉。
「躺下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怎么会在这?我还不想那么早死!」53岁的许妈妈彭蓓玉,也曾体验过记忆保存的活动。她在棺材中想起自己年轻时遭遇过严重车祸,发生暂时性失忆。那次突然的濒死经验,让她意识到自己鲜少主动表示对家人的爱。
许妈妈体验「记忆保存」活动。亲自躺进棺材,对生命会有不一样的省思。(日常散步・李盈静摄)
她笑说,刚开始女儿对她说「我爱你」时,她反射性地回答:「你要干嘛?有什么事吗?」出生在传统的华人家庭,让她很难自然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但是,对生死的思考愈多,她愈是强烈地意识到,有话要及时说出口。
现在的她,已经在遗言中清楚交代,离开时要由女儿更衣、纳棺。让亲朋好友见过最后一面,就直接火化。不需要敲锣打鼓、诵经,也不需要繁複的仪式。「孩子们把我送到佛祖身边,就去忙自己的事吧!哪天生活不如意,再来看看我就好。」
许伊妃亲手帮妈妈做纳棺练习。
母女在讨论身后事,非但没有芥蒂,反而让双方的情感更靠近。许伊妃笑说,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以后不用掷筊问她想怎么做!」
人生最大企划案自己办 告别式的意义,是让生者得到抚慰与支持
许伊妃形容,圆满的告别是人一生最后的任务。「工作上的一个小案子,你都会悉心做调查,人生最大的企划案为什么不準备?」
年轻的她,早已规划好自己的告别式。每个亲友会收到一张电影票、一包卫生纸、一张爆米花兑换券。大家进入电影院,观赏她生前录製好的「记忆保存」影片,重温她这一生的故事。观赏时,可以尽情地哭、笑,释放所有情绪。「如果我过世地早,妈妈还在,她会欣慰看到那么多人照顾过我、一路陪伴我。」
电影首映后,紧接着就是映后餐会。许伊妃提到,传统丧事后虽会举办流水席,但宾客多是讨论菜色、行程等无关紧要的话题,少有人会缅怀逝者。在她的想象中,朋友们可以在餐会上吃喝谈笑、讨论关于她的回忆。在交流当中,自然会创造连带,「他们可以互相支持、陪伴,继续过没有许伊妃的生活。」
殡葬业有句老生常谈:「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许伊妃认为,不论几岁,都应对身后事超前部署。毕竟,「你的安排,就是在世者的未来!」
2021/10/07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