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情绪就是保护心血管系统!翁佳莹:请放下生活中的压力,做一些对自己好的事情。

照顾情绪,就是保护心血管!翁嘉英:把生命中的压力虎姑婆请走,

文/林摄影/黄

编按:心理与心血管其实息息相关。中正大学心理系翁嘉英教授分享,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压力、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期待与要求,都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像是血管硬化失去弹性、高血压,或累积血管斑块,激动情绪还可能引发血栓。如何改变?

一个性格火爆的董事长老了,但他的儿子不愿意步他父亲的后尘。有一天,父子俩在办公室激烈争吵,董事长突然一怒之下痛苦地捂着胸口,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这是台湾省八点钟常见的经典桥段。你可能听过“我生你的气”或者“我会因为你心脏病发作而生你的气”这种说法。这些对急性心脏病发作的流行描述有科学依据吗?情绪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血管健康?

多年来,心血管疾病在中国十大死因中至少占三位(2019年,中国十大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疾病)。根据卫生福利部的统计,在台湾省,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肌梗塞等泛心血管疾病每年夺去3万多人的生命,更不用说造成残疾或其他后遗症的患者人数了。

中正大学心理学系翁佳莹教授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看到,这种困扰台湾省无数家庭的生理疾病,原本就与我们的心理世界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压力、生活方式,甚至是每个人都应该相信的社会期望和要求,都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和心血管,这两个‘心’是密切相关的。」

人体各处的血管每秒钟都随着心脏跳动,向身体各个部位的组织输送血氧和其他营养物质。一旦重要血管堵塞,没有血氧的组织很快就会坏死,危及生命。俗称心梗,多指负责供应心肌血氧的冠状动脉堵塞;如果是脑血管阻塞,就叫脑中风。

00-1010人情绪激动时,通常伴有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反应。此时,除此之外,血管内凝血和炎症的机制也被激活,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长期积累,导致血管闭塞。

“如果把血管想象成河流,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就像洪水,决堤了。翁佳莹进一步解释说,“当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受损时,身体会启动凝血机制对其进行修复,同时启动炎症机制对血管壁中的脂肪进行包覆,从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

除了造成长期慢性血管闭塞外,急性情绪应激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血管内壁的纤维斑块(由凝血斑块和包裹在血管壁内的脂肪形成),在兴奋的情绪引起的心跳和血压的扰动下,容易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堵塞长期积累和狭窄的血管,以及血管在情绪压力下迅速收缩和恶化的过程,导致血流和急性心肌梗死。没有血液供氧的心脏组织很快就会死亡。

所以,8点钟主席心脏病发作的情况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事实上,情绪上的暴怒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河流地貌大多来自于长期的地质作用,一个健康的血管应该是干净畅通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淤塞。除了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和吸烟之外,生活中的慢性压力和情绪紧张也在不断积累血管中的纤维斑块(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这些缓慢而不易察觉的慢性过程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更大。

“气短”是指剧烈的情绪波动,伴有心跳、血压迅速升高,使血管内斑块脱落,引起凝血反应,形成血栓的急性过程。血管斑块的来源是个人长期生活习惯、心理和社会压力因素的慢性积累。剧本/林美术设计/林柏希

00-1010翁家英提到一篇经典文献,指出心理因素占急性心肌梗死获得性危险因素的32%。人的性格,情绪,抑郁,压力,如何在生活中慢慢积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0-1010人的情绪反应十有八九是大相径庭的。有些人往往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长期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和认知,时不时会发火,心理上称之为“敌对型人格”。

当一个人习惯性暴怒或情绪紧张时,就相当于陷入了内皮细胞破裂和血液凝固、血栓形成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已知敌对人格是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翁佳莹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索敌对人格与血管健康的关系。

没有侵入式测量仪器,怎么知道血管的健康状况?“我们看血管的弹性。研究小组使用带有超声波仪器的血压计,观察血压带加压和放松后血管弹开的比例。血管弹性越低,也就是硬化程度越高,就说明血管已经堆积了长期生气导致的血栓和斑块。结果:敌对人格越高,血管弹性越低。

“这些研究参与者都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却能看到这样的研究成果”,翁佳颖惊讶地说。“敌意的效果如此显著,我自己都被吓到了。」

00-1010面对压力,人体会自动进入备战状态,无意志控制地激活自主神经反应,比如前面提到的凝血和炎症机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升,都是演化上有助于物种存续的生理机制。

「可是现代人面对的压力情境不再需要打斗求生,反而更常要『压抑』。」翁嘉英解释,敌意、愤怒会引发心跳、心输出量上升的自主反应;但压抑情绪表达、肢体动作的习惯,却会造成身体周边血管反射性收缩,将过量的血液挤回躯干核心,久而久之,便容易造成高血压。

「当你在压抑,自主神经反应却已经先行,被压抑的情绪无以宣洩,凝血与发炎机制依然在运作,反而变成血管的负担。」翁嘉英说。

考量台湾本土文化特性,翁嘉英特别从敌意性格中区分「压抑敌意」的子类型,并发现压抑型的人在回忆并述说自己的生气经验后,儘管经过一段时间,血管的收缩反应却迟迟不会消失。「就像讲完以后,他继续在心里拿这件事折磨自己──『目睭金金人伤重(指人碰到无可奈何的困境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宛如失去灵魂)』。」她说,「至于表达型敌意的人,他们话讲完也生气完了,血管很快弹开。」

翁嘉英提醒,压抑情绪表达、肢体动作的习惯,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高血压。

带领冠心病患者减压  遭呛:怎能放下工作,去摸鱼偷闲呢?

研究釐清了心理与心血管的关联,但解方呢?「依照心理学定义,性格是一个人难以变动的稳定特质,我们能怎么办?」翁嘉英笑着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做做看才知道!」

翁嘉英与大林慈济医院心脏内科合作的「清心减压营」就这样诞生了,一系列为期8週的心理介入方案,以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为治疗对象,尝试藉由抚平他们躁动不安的心理世界,减缓心血管健康继续恶化的趋势。

清心减压营的第一步是心理卫教与放松训练。理解情绪与心血管健康的关係后,患者们开始学习放松全身肌肉,让呼吸变慢、变深、变均匀。翁嘉英提醒,不论静坐、瑜珈、散步、气功、正念,只要能安定自己,都是可行的做法,「先把自己安定下来,才有可能重新整理自己。」

第二步是自我觉察。「人的心智通常周游在外:我要比别人更好、比别人强、获得什么成就、开好车、住好房……这些东西都在外面。」她话锋一转,「现在,你要把心思转回自己身上:你在生活中体验到哪些情绪?你喜欢哪些时刻、不喜欢什么事物?」疗程循序渐进,唯有认识自己的真实喜好,才能前进下一个关键步骤──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从一个点开始,改造充斥压力与负面情绪的生活。

清心减压营透过两步骤:心理卫教与放松训练、自我觉察,帮学员逐渐改造充斥压力、负面情绪的生活。(翁嘉英提供)

翁嘉英回忆起曾向清心减压营学员们提问:「上次让自己开心是什么时候?」起先现场一片沉默,后来有位妇女拍桌怒吼说:「凭什么要我放下家务,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怎么可以放下工作,去摸鱼偷闲呢?」

翁嘉英这才发现,人们之所以充满负面情绪、习于压抑、受困于心理压力与不健康的身体,背后或许存在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除了学习如何处理愤怒、敌意、压抑,或如何降低自主神经反应对身体的伤害,真正治本的解方,应该回到一切的上游:「减少压力源」。

小心!社会文化里「非这样不可」的虎姑婆魔咒  

「小时候,爸妈告诉我们:你要是不乖,半夜就会被虎姑婆抓走、吃掉手指头。」翁嘉英缓缓地说,「就像我们从小被教育,如果不照别人的要求做──好好读书、考试、工作、赚钱──以后就会碰上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些灾难预期心理不断在我们身上造成压力,直到年纪大了,才发现人生中曾经产生的很多疑惧,其实来自根本不存在的虎姑婆。」

「但是,考试成绩差,上不了理想大学,没达到他人期待,人生就完了吗?」翁嘉英问,「人非得活成这样不可吗?」我们能不能有其他的选择与弹性?

无形的社会期待、具体的亲友目光,加诸各式各样的「应该」在我们身上;然而,这些「应该」所许诺的好处却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关于「如果你做不到会怎样」的威胁更不见得是事实。「虎姑婆」式的魔咒让我们活在忧虑与压力之中,为了实现那些「不这样可不行」的人生目标,长期处于身体操劳、精神紧张,也慢慢在血管埋下疾病的不定时炸弹。

来自社会期待、他人目光、或自我期许,虎姑婆式的压力魔咒,常使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之处和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令我们变得不快乐也不健康。企划脚本/林义宏  美术设计/林柏希

在竞争对立的社会氛围下,媒体不断散播何谓人生成功、体面的典範形象,人人都害怕自己被淘汰或被取代。「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没有被善待,不论善待自己或善待别人皆是如此。」翁嘉英感叹道。压力对人们的身体与心灵造成双重伤害,催生出一个个不健康也不快乐的心灵。

改变自我压榨的旧习  从善待自己的身心出发

「不吃不睡、为事业卖命、自我压榨,其实都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习惯并不好改,但绝非改不了。」从习惯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反省旧有习惯之余,翁嘉英更提出另一组取而代之的生活原则:降低压力、缓和情绪、善待自己的身心。这些原则背后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慈悲」。

翁嘉英回想起在清心减压营那位怒吼的妇女,拍桌一週后,当团体分享「做了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时,她说:「我暂时放下家务,骑摩托车去外头绕一绕。就只是这样。」没有要伤害他人,一个小小的自我允诺与善待,松开她长久的自我禁锢,人变得柔软,与之前判若两人。

自我慈悲,也就是善待自身,具体实践方式很简单:发自内心、主动而为,做一件对自己好、让自己开心的事。平时不以为意的日常生活,只要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能觉察真正为自己带来喜悦的事物。摊开你的情绪地图,把自己引导到比较快乐一些的地方,就等于照顾自己的心理与心血管健康。

以自我慈悲为核心的临床治疗方案,不仅改变患者的敌意态度与负面认知,也改变了他们对待身边人事物──更重要的是,对待自己的方式──他们的生活也由此改头换面。就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而言,具体疗效包含稳定情绪、降低敌意、降低血压、缓和心跳、舒张血管。

由于亲身经历过心血管疾病发作,参与疗程的患者或许比一般人更具有改造生活的动机,但每个人都能试着从改善生活习惯做起,保护心血管健康。

「说到头来,都是老生常谈──多吃蔬果、多运动、作息正常,国小健康教育都讲完了,身为大人的我们却很少做到。」回到心理层面,翁嘉英结论道:「辨认生命中的虎姑婆、把牠请走,减轻生活压力;觉察自身情绪,善待自己,就是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图为翁嘉英2012着作《转角找回好心情:清心减压最能实做的8堂课》。

研究来源 翁嘉英(2006)。冠状动脉心脏病临床心理介入方案之发展以及立即与短期疗效评估。科技部(原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一般研究计画)。 翁嘉英(2009-2010)。以情绪与情绪调节检视敌意与D型人格之冠状动脉心脏病心理病理机制及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方案发展。科技部(原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一般研究计画)。 翁嘉英(2019)。情绪调节与血压。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一般研究计画)。 翁嘉英等人(2016)。心脏心理社会复健方案: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取向。中华心理学刊,58,143-168。

(本文转载自人文‧岛屿,原文标题为〈跟中风、心脏病绝交 中正翁嘉英谈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心灵之道〉,编辑:林俊孝)

2021/12/26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889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