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姜德毅主图/re.问春在线来源/问春online1 2、朝日网
00-1010有些人在谈论死亡时可能会觉得不吉利,但“怎么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提前与家人讨论。对于采取什么措施来减轻痛苦,选择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
日本的“居家医疗”模式是指患者不住院(或处于疾病末期的临终医疗阶段),医生在患者家中提供诊疗及相关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台湾省逐步推广。相对于“总之让患者尽可能活下去”的延长生命治疗,居家医疗在治疗和护理中更注重尊重患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在医疗和人性之间取得平衡,而对于即将死亡的患者,则希望达到“平稳死亡”的目的。
00-1010什么是「顺利死亡」?日本驻院医生高娜宏对此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
1.他死后,病人可以待在他想待的地方。
2.通过姑息治疗,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3.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尽可能多的乐趣,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病人自己也不怕死。
5.患者和家属对现状并不不满。
另一名院内医生中村明成指出,一般情况下会考虑院内医疗,主要有三种情况:
1.往返医院很困难。
2.当症状进入末期,估计剩余寿命是几个星期到1、2个月左右。
3.病人自己表示希望回家。
然而,即使居家医疗在日本已经实行了好几年,高娜宏认为,仍有高达90%的民众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在医疗领域,80%的医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居家医疗”或“稳定死亡”或“有尊严的死亡”的含义。
比如长尾和洪指出,她曾经接触过一个肺癌晚期的病人。当时,患者的女儿希望父亲在家接受医疗,但在询问了临终关怀医疗专家后,得到的答案是:“肺癌不适合在家接受医疗”。
在一般的医学逻辑中,为了维持人体的营养和体液平衡,医生必须进行静脉点滴。但他认为,死在医院里的病人往往输液过量,“一般看起来像溺水者”。根据欧美论文的研究,临死的时候,人体是脱水的,但能更多的减轻痛苦,最终有更长的寿命。
“这是现有医疗和内部医疗的根本区别。需要减少痛苦到什么程度,采取延长生命的措施,这就需要平衡和取舍的经验和智慧。」
从010年到1010年,平均每年送走600多名病人。多年来,另一个“不同”是,无论是在诊所还是在病人家里,他都不穿医生袍。
“我希望医疗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我20多岁当医生第三年的时候,曾经支持过一家国外的诊所。结果,那家医院的院长穿着一件超宽松的慢跑运动衫出现了。一开始我以为你是哪里来的,扫地大叔?但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同样轻松,气氛和一般医院很不一样。」
高娜贺红说,虽然白袍象征着医生的职业精神,但也会带来从上到下的距离感和权威感,甚至会让一些患者产生恐惧。
从事家庭医疗20多年,迄今已目睹2500多名患者死亡的高娜弘说,由于接触了许多老年痴呆症、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他对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也有了不同的理解。
接到电话,就要赶到病人家里去迎接弥留之际,这是很多医生在家的日常。(来自问春在线)
“即使你生病了,人们也可以快乐地生活,欢笑,与朋友愉快地聊天,或者旅行。许多老年人往往会感到无聊或沮丧,但在许多垂死的病人身上,我看到了无穷的活力和笑声。」
中村明成认为,居家医疗的另一个好处是生活自由度更高,没有医院规定的见面、吃饭、睡觉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空间,有助于让患者在精神上感觉更稳定。
编按:随着医学不断进步,「不治之症」减少了、平均寿命也大幅延长,透过医疗,许多人的生命因此得以拯救。但是医疗作为「延长生命」的手段之一,有时候却也可能伴随着各种苦痛,能够平静无痛死去的人,可能还是属于少数。若你或是周边的家人渴望寻求「理想的死亡」,是否做好相应的準备?
在日本,由于老年人口比例的大幅增加以及战后婴儿潮时代逐渐进入老病时期,2018年,每年有130万人死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60万。也就是所谓的“多死时代”的来临。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医院不可能接收所有的临终病人。“在家就医”和“在家等死”成为日本未来不可或缺的选项。即使独居,只要有社会福利或照顾等资源,还是可以死在家里,不用面临“孤独终老”的窘境。
但是如果政治家们提出:“我们要建造一个安全的
心死在家里的城市』,肯定没有人会支持,因为大家都很喜欢医院。特别是高龄者,对于医院的依赖非常强烈,即使医院面临经营赤字、医师人力不足等问题,大家还是希望自己居住的地方可以方便随时看病。」长尾和宏表示。
在宅医疗的制度要更臻完善,也需要包括地区性支援、警察与救护系统的共识与认知。「如果没有签署DNR的患者,在家心肺停止时,若叫来救护车,救护人员到场就必须进行急救措施,否则就会违法。」
在家迎接人生终点 最需要家人理解与支持
以现阶段而言,即使超过半数的日本长者希望在家终老,但真正到了临终时刻,有8成的人都是在病院里度过,而这也不过是40年前左右,才开始变得普遍。「在此之前,在家嚥下最后一口气,其实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
为临终患者进行诊疗时,长尾和宏会先向家族甚至患者本人说明「死前流程」:像是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身体会产生哪些反应等等。家属虽然边听边流泪,但也因此有了心理準备,患者过世后,许多家属会告诉他:「虽然难过,但比什么都不知道安心多了。」
他也观察,家属往往比患者本人更难以接受「至亲的死亡」,在日本临终阶段医疗所产生的争议,有高达8成来自家人间难以达成共识。他认为,推动在宅医疗,最需家族全体的理解与支持。「在我的经验中,几乎没有决定採取在自宅临终的患者家属感到后悔,大家相互支持、分享心情,因此大大减少了心中的遗憾。」
「就像生产前会经历阵痛,除了极少数意外或猝死者,大多数人在死前也得跨越『死亡之壁』,才能到达生命的终结。思考自己或身边至亲的死,绝不是触霉头或坏事、反而是一种生命积极自主的展现;思考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对活着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体会。」长尾和宏说。
2021/11/01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