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德毅摄影/卢景辉
编按:在急速高龄化的社会中,怎样的居住环境能够让人安心、快乐地变老,是许多人关注的议题。由静宜大学社工系教授纪金山一手催生的「好好园馆」,从2014年开始着手规划,终于在今(2020)年5月正式完工。他试图打造一个新的家的样貌:在这里居住生活的人们不分年龄、不只可以得到妥善照顾,更可以透过各种形式,成就自我实现。
和大多数大学教授不一样。季金山更喜欢“实践”而不是“理论”。从成立社区关爱协会到创办社会企业,他从一砖一瓦做起,为老人打造理想的宜居家园。在别人眼里,真的是“异于常人”。
他说:“这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会运动。」
没人想住安养院 高龄者的贡献不应被忽略
“郝好”系列项目的起点,来自于季金山曾经工作过的一家长途图片社的调研案例。他去过近200家公司,但无一例外,每次都会问“你老了要不要住自己的机构?”,答案是“最好不要”!
季金山笑着说,“如果连运营者自己都不想在组织里活下去,那说明这个行业肯定有问题,只是别人看不懂,我自己要做。」
为了吃透每一个环节,从买地到建房,季金山都亲力亲为。“本来公园的土地产权是20多个人的。我只是去每个地主家喝茶聊天,慢慢地把土地一块一块地拼起来。」
根据国家发展委员会的研究,到2060年,也就是40年后,平均每1.29个人就要照顾一个老人。季金山指出:“少子化和婚育率在不断降低。未来单靠家庭内部的力量不足以支撑照顾压力。如果这个结构不调整,就会有崩溃的危险。」
“极端的结果会像日本的《楢山节考》。老人一到70岁就被扔到山里自生自灭。我觉得很多养老政策的盲点之一,就在于把老人当成一个没有任何产出价值的负担,而忽略了他们可能的贡献。」
新的家园设计:混龄生活圈 希望比家做得更多一点
如果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逐渐不能作为老年的可靠保障,那么老年后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以前很多人尝试“共享晚年”的生活方式,比如找兄弟姐妹,或者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生活。这听起来可能很美,但季金山指出,这种做法可能存在缺陷:如果活着的成员逐渐面临衰老、护理需求,甚至相继离世,他们将成为压力最大的最后一批人。
“所以我认为年轻人的作用必须参与进来。这种模式并不局限于所谓的银绿共存,而是必须经过不同代人的融合,这样这个体系才能可持续发展。季金山说,如果一个社区聚落进出的都是老年人,那么再好的硬件设备也不过是一个先进的养老院。
在居家养老和养老院都不完善的现状下,郝好花园希望以社会企业的理念和世代居住的设计,打造一种从退休到老年都能住在这里的新形式的家。“我们希望在这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回家。」
公共空间占60% 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通过园区整体功能的规划,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可以在这里建立社会网络和情感联系,这是好的园区住宅与所谓银发住宅、养生住宅的最大区别。“对于任何人来说,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与人交往,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
因此,郝好花园采用“大公小私”的概念设计,公摊高达60%,即住户身体健康时,可以在这里使用设施,参加课程,甚至在各种工作坊中发挥所长。如果你有一天需要照顾自己,除了住院医生和社工提供的医疗咨询和短期援助外,园方还可以以共享的方式帮助居民申请长期拍照服务,提供一体化的长期生活支持。
郝好花园一楼是对公众开放的餐厅,长辈和员工也在这里一起用餐。
除了全龄居民楼的无障碍设计,每层楼的两端都有公共空间或厨房、友谊厅,公园一楼还有书店、面包店、健身房甚至小农场、视听影院、酒吧、歌厅。
每层2个社交厅,部分配有厨房功能,可以做饭,可以聚会。
郝好花园也有酒吧,旁边是卡拉ok,可以喝酒唱歌。
当然,需求相对较高的老年人医疗服务也是必须考虑的功能之一。有了“郝好花园”的医疗疏散系统和邻近的广田医院,从园区5分钟就能到达医院,甚至医院本身也是投资股东之一,更能保证服务质量。
因为纪金山本身的社工教育背景,也能遇到有志于照顾老人的人力资源。目前在好园任职的员工中,有几个是季金山的学生。他们不仅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营,还可以承包周边社区的家政服务。
艺术文化进驻 让心灵更丰足
目前纪金山的妈妈和岳父都在这边当「试住员」,「像我妈妈她一样早上去市场买菜下厨,在这边可以跟着师傅学做麵包,有时到户外散散步、在视听室看电影,但她最开心的是身边有很多年轻人陪着,让她感觉一点也不孤单。」
↑纪金山的母亲目前也住在园区内,这天她来烘焙坊学做麵包,现场笑声不断。
负责园馆内「有本书房」营运的陶蕃瀛,曾是纪金山在静宜大学的同事,今年届龄退休。他的名片上写着「社工系退休教授/人生顾问」:「我和纪老师都很认同,书是传递文化和生活经验的重要媒介,因此园区里一定要有一家书店。」
他认为,照顾不一定仅限于生活起居的基本需求,透过阅读,可以获得享受知识、文化的乐趣,甚至是人生的解答。
↑好好园馆内的「有本书坊」,由退休教授陶蕃瀛负责选书与营运。
曾旅居国外的驻村艺术家张政维,则是偶然在广播里听到纪金山接受电台访问,「我当时觉得这个人要做的事很有趣,就自己跑来了。」他在这里闢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有时关起门来专心创作,有时也欢迎有兴趣的人来这里跟他聊艺术、聊人生。
↑驻村艺术家张政维,在园区内藉由创作分享艺术与人生。
不只满足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好好园馆更希望藉由开闢多样化的空间场域,让心灵也变得丰足。
人生黄金期付出陪伴 老后得到照护回馈
至于如何才能入住?在纪金山的规划中,并非所有住户都是长期定居。好好园馆的会员分为3类,其中「基本成员」和「进阶成员」属于短期住宿,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分别可入住6天和20天)可以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适度切换生活与心情,纪金山称之为「二地居」。
而拥有固定住处的长住型「核心成员」(目前名额为30人),在申请入住的时候,都会先做个别面谈谘询,若可以提出工作计画,或是可以分享的专长、资源,就可以抵扣入住费用。
好好园馆的收费分为「入会费」、「生活费」与「服务费」3部分。其中入会费相当于押金,可在退租时退还,预缴愈多、需按月给付的生活费就愈少;服务费则可选择年缴6万,或以50万元享有终身服务。
纪金山表示,目前招募的入住者仍以健康无虞、生活可自理者为主,但若未来出现长照或医疗需求,由于园区每户均属独立产权,因此可以比照一般住宅申请居家长照,园区也提供医院接驳、短期陪病及亚急性照护等相关服务。
↑「好好园馆」希望营造一个新的老后居住想像,纪金山说,舞台已经準备好了,就等大家来这里写自己的故事。
「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是对于共居有所期待,并且有着愿意在这里一起耕耘的共识。在你还有气力时,大伙青春结伴,待临老时,我们也能给予所需的照顾。」纪金山强调,营运上并不急着一步到位,而是像一场社会实验,逐步启动的同时再从中不断调整。
「在未来的高龄社会中,居住绝对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但房子本身只是一个容器,重要的是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什么,存进生活与情感,它才会成为家。」纪金山说。
2020/12/10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8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