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安出世已整四个月,新生命的诞生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欢声笑语,带来了热闹喜庆,带来了生生不息,带了来新憧憬新希望。
小孩的哭闹声,随着小孩的降临来到医院,也带到了温馨的家中。婴儿的哭声,传递着小孩对外界的需求和吃喝拉是否舒服的信号。为了这小生命,女儿和老婆二个人,一个是请长假,一个是辞掉工作全天候待守护。二个大人看一个小孩,有时都有点应接不暇忙不过来。
一二个月的时候,小孩朝天地睡,还老实。三四个月,小孩就有力气不停挪位,一骨碌就翻身,不停地蹬着小腿,握紧拳头,往上或左右出击,稍不顺他的意,就哭。彦安已有20斤,抱在手里,虽说不上沉,但小孩的脊椎骨发育还没有完全,头脖还不坚挺,要用手扶。可能是快长牙了,他经常贴在他奶奶的脸上,脖子和脸庞都要啃,口水流在他奶奶脸上。
小孩的啼哭是常事,也许女儿老婆伺候小孩久了,有了相互的感应。知道什么时候拉屎,给小孩换尿不湿。什么时候讨吃,哄着小孩,快吃快吃,吃了以后长髙高,背着书包上学堂。估计是条件反射,小孩像听懂了似的,含着奶瓶嘴一阵猛吮。吃饱喝足就能闲下来,睡会儿。
为了这小孩,两个女人都昼夜颠倒十分劳累。老婆抱得臂膀酸痛,手腕发麻,叫我找找以前家里买的伤筋膏和云南白药喷雾剂。看着她们母女俩,痛并快乐着的样子。我只有默默鼓励她俩坚持。女儿和老婆怂恿我这个做爷爷也抱抱这个孙子,女儿还数落我手脏,每次抱之前要洗手,我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搭把手也是应该的,洗完手,我抱起他,小孩从来不给我面子。抱上不到2分钟,他准时又哭了,好像我身上长着刺,扎着小孩一样,我把这个完不成的任务交接了,老婆或女儿就马上接手,还要哄上一阵,他才不哭。带小孩成了家中最大的事,也是最烦琐的事。
昨天,我去村部转转,碰到村里的几个老人。他们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小孩,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二三个以上,再加上家庭比较贫苦,父母都要去田里挣工分养家糊口。大家通常的做法就是往箩筐里垫上稻草,放一件破棉袄,小孩就放在里面半天,待家人有空,清理一下箩筐里的尿,换上新的稻草和干净的破棉袄。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重复,小孩就在这样的环境慢慢长大,和现在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语。最典型的是我们村一个小女孩,因为家里没人带,每天坐在摇蓝里吸吮着自己的大拇指,由于长年累月,拇指上长出1厘米的肉瘤。说来大家都不肯相信,但我们确确实实是见证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