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我的表达竟会打击到他人。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在给实习生小W提文章的修改意见时,用的尽是否定、批评之语。
两句「没有任何……」传达了我对写出一篇优质心理科普文的要求。
结果,作为新手的小W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决定不改稿了。
我的老板思怡老师看到这一幕后,非常悉心地找我谈话。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总要先鼓励别人的成果,再给到一些改进的意见,即使Ta可能真的做不好,也避免苛责伤害到Ta做事的积极性。」
那一刻,我换位思考了一下:
如果我是他,听到那样的话,一定也会心怀沮丧。
很快,我对这个情境产生一种熟悉感,并且清晰地意识到:
我之所以苛刻地对待小W,是因为在我内心有一个批评者,就是这样苛刻地对待我自己。
好在,随着我加入灵语,每天都在学习心理学,这让我的自我觉察能力在不断提升。
活了25年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总在苛责自己。
因为,我身后站着一个对我百般挑剔的母亲。
这个在我生命中最早托住我的人,却正带给我可能持续一生的伤害。
01。
“我不值得被爱,因为妈妈不喜欢我”
从未想过,第一次见男朋友的妈妈,她会对我的父母说出「我好喜欢你家女儿」这样的话。
我听到的那一刻,既惊喜又疑惑:
我从来没有为她做过什么,凭什么得到她的喜欢。
后来,当我再次想起这个场景时,我发现:
我总是对来自外界的认可有一种「不配得感」,因为我不曾被人喜爱。
而最关键的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
电影《伯德小姐》
这像一根毒刺一样生疼地扎在我的心里。
整个童年,我都在「什么也做不好」、「错了还不承认」的不断指责中长大。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我妈投给我厌恶的眼神,以及她脱口而出的话:「你穿的这是什么?」,「头发怎么剪成这样?」
那个时候,我心想:为什么她连我穿什么都要管。
成年后,如果身边有人让我再次体验到「是我不好」、「我做错了」的感觉,早年的羞耻感被会激活。
我的胸腔内会顿然升起一股愤怒来掩盖内心的「受伤感」,完成自我保护。
然而,一个人的时候,我会陷入深深的不自信和焦虑当中。
即便身边也有人常常会称赞我:「你的文笔很好」、「你的眼睛真好看」……
但我却无法坦然地接受这些应得的肯定。
与此相反,我会用「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或者「我可以做得更好」来鞭策自己。
因为不管我做什么,好像永远有一个人在那儿质疑我:
「这件事你做好了吗?」、「你觉得自己足够优秀了吗?」
这就导致了我现在会把这种苛责,「强迫性重复」地带入成年后建立的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里。
后来我才知道:
心理学上,把这样的妈妈称之为「自恋型妈妈」。
并且,我会无意识地把妈妈早年对我的负面信息渐渐内化为一个自我否定的声音,一个严格的超我,一个严厉的「内在妈妈」。
她让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电影《伯德小姐》
就像我在《“都是我不够好,他才和我分手”|如何摆脱失恋后的情绪低落》一文中写的那样:
我之所以在恋爱中如此缺乏自信和不安全感,就是因为内化了从小受到的训斥。
我无法很好地享受被爱,更不用说,去爱一个人。
即便我竭尽全力地取悦他,获得了我想要的爱和尊重,但我心里依然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妈妈在早期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充分的情感哺育。
难怪我在成年后,总会感到内心空虚,缺乏满足感。
尤其,我在亲密关系中难以信任自己,并被这样一个认知支配:
「决定我在一个男人眼里的价值,是我能为他做什么事,而非我是怎样的人。」
就像我和我妈之间的关系,当我没有做到如她所愿的事情,她会对我说「要你有什么用」。
这让我在很长时间里对自我的认知是,无能和不讨人喜欢的。
在摇摇晃晃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过程中,我渴望有人能帮我确认自身的价值,于是我发现:
这世界上,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妈对我的影响。
电影《春潮》
02。
我不想成为妈妈的翻版
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和妈妈越来越像?
近几年,我一直在反抗妈妈替我做出的选择,避免像她一样。
甚至,为了摆脱她对我传递的负面情绪,我选择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工作。
可我总能在下意识说出一些话的时候,惊觉:
我怎么和我妈越来越像?
电影《春潮》
比如,当我身处亲密关系中,我会因为对方没有在我下班回家前准备好晚餐,而责备他;
和同事合租,有时我会盯着她随意乱放的物品,冷冷地对她说:「这个东西它应该出现在这里吗」;
我在做饭这件事上总表现得不耐烦,可是如果有他人替我去做但却做得令我不满意,我就会压抑着心中的嫌弃对Ta说:「还是我来吧」。
这就是我在一个自恋型母亲的打压式养育下习得的。
我想过,大概是因为我内心恐惧,于是把「觉得自己不好」的这种感觉投射到了外界。
而,为什么我妈会拥有自恋型人格呢?
最主要是因为,她在早期成长中经历了她的母亲对她的苛责。
这种创伤性经历,使她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
说到这里,我终于明白:
我不能享受做饭这件小事,是因为妈妈总会在她做饭的时候把我叫过去帮厨,却在我做得没有她那么好的时候指责我「什么也做不好」。
而她之所以这么对我,是因为她年轻的时候,我姥姥看她做不好也会训斥。
所以,她现在需要不断地贬低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这恰恰反映她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曾经,美国心理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对母女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她说:
心理学上,把这称为一种代际创伤的传递。
以前听人说,女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妈妈。
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无比赞同。
因为她的训斥被我内化,我在低价值感的笼罩下,不喜欢自己,总是会自我攻击。
我把这视为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
某一瞬间,我真的很想表达我对妈妈的讨厌和憎恨。
但似乎只能像电影《春潮》里,郝蕾饰演的郭建波在妈妈病房的窗前,悄悄地说:
「你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
如果说,过去所有的顶撞和忤逆是因为,我不想成为妈妈的翻版;
那么如今,所有的接纳和审视是为了,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
03。
如何深度疗愈自恋妈妈带来的心理创伤
你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疗愈自己的吗?
当我坦然地写下这一切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重新抚育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女孩。
也许,妈妈带给我们的伤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逃开。
但当我们承认并接受「我有一个自恋妈妈,她伤害了我」时,我们就开始好起来了。
更可况,当你了解真正学习过创伤理论,你就会理解:
母亲作为女性,她既是创伤的代际传递者,也是受害者。
纵使,我们和妈妈之间传递着代际创伤这样悲剧性的情感经历,但也正是妈妈,才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有了关系。
妈妈给予了我们生命,这难道不是这场悲剧中最大的礼物吗?
所以,为了更切实可行地帮助你释放内心的愤怒和悲伤,看见真实的自己。
在此,我会提供一些行为策略和具体做法:
一、接受你妈妈的缺点,允许自己充分体验悲伤
「一个孩子对妈妈的爱和需要胜过任何人。」我想这么说,丝毫不为过。
但实际上,自恋型妈妈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爱和同情的能力。
那么自然,作为自恋型妈妈的女儿会因为没有感受到妈妈的爱而指责自己。
并且会持有「如果连妈妈都不爱我,谁还会爱我呢?」这样的观念生活着。
然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可能没想到,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妈妈。
因为妈妈也经历过这些「创伤」,能给我们的爱非常有限。
所以,在面对、接受妈妈的缺陷和无能之时,也请你为那个从未体验过爱的自己而感伤。
二、在心理上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转变消极观念 6
对于自恋型妈妈的女儿来说,疗愈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真实而独立的自己。
因此,有必要与糟糕的「内在妈妈」划清界限。
你可以明确地告诉她你的感受,她让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当然,这要选择在你心平气和时,言语不伤害到妈妈的情况下,再去和她沟通。
在此期间,一旦发现消极观念浮现在脑海中,请记得写下来,指出它们的错误。
倘若你的健康已经因为这段关系而受损,可以保持一些距离,来减少对你的伤害。
你可以按自己的节奏生活,肯定自己的选择,不再听从她的意见。
因为只有让自己人格独立,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创伤的代际遗传,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
电影《春潮》
三、建立真实的自我意识
阿格尼斯·里普利厄《百宝箱》里说过一句经典的话:
「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许,你一直都在被迫成为妈妈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不管是发型、衣着,还是工作、结婚对象。
现在,你应该关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你要建立起真实的自我意识。
写在最后。
也许,我们一生都在找一个能托住我们的人。
生命中最早托住我们的是母亲,后来是父亲。
现在,只有自己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包括,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拥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可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做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
而这种独立是一个内在过程。
为此,著名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 Murray Bowen )就说过,一个成年人可以借助下面三个方面来判断自己在个性独立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第一,家庭中的互动引发的情绪反应更少了;
第二,在审视家庭互动的时候更加客观了;
第三,对成长过程中视而不见的「神话、形象、歪曲和不协调关系」更加敏感了。
这强调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是既可以独立于家庭生活,也可以依靠家这样一个系统而不丧失自我。
你要相信,总有一天你有了这种能力,你就可以做一个情感成熟的独立女性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9446.html